导言
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他该如何点燃生命的热情,重拾生活的向往?
其实,在这方面,古代的大诗人们就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苏轼、李白、陶渊明.......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诗人,不仅仅因为他们有流芳百世的作品,还因为他们有着不屈不挠的坚毅精神和淡然豁达的高尚品格。
这些大诗人是在怎样的历史情境下写下的一首首千古名篇?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相互关系?
大诗人小故事,从诗人身上,学习他们的伟大品格,汲取他们走过忧患的力量,可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灯塔。
今天主要聊聊一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人物,苏轼。
本文根据张宁老师“诗与人生”公益直播整理
我们说,学诗的同时要学诗人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为学故事,还因为:他们是大诗人。
你最喜欢的大诗人是谁?苏轼?王维?李白?.......
如果一个人心里特别年轻,他可能就会喜欢李白,杜甫、陶渊明、贺知章、高适、岑参、陆游.......
这些大诗人之所以是大诗人,他们身上的小故事在他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
如果我们只知道故事,而不知道他的诗歌,那这些诗人的生平故事也是没有办法给到我们滋养的。
我们来聊聊苏轼。
△苏轼画像1诗人的潇洒与气节
——苏轼、陶渊明
苏轼在他的生命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但他的生活状态与我们想象的可能有点不一样。
看苏轼的传记时,最打动我的,是他被贬惠州时的经历。
当时,他带了一本陶渊明诗集,每天只允许自己读一首,不是因为时间不够,是因为时间太多了。
他慢慢地读陶渊明的诗,去和(四声)他的诗,陶渊明写什么题材,他就写什么题材。
他把自己的诗和陶诗放到一起,让自己的朋友兼学生黄庭坚看。黄庭坚看了之后,说:“你这日子过得好像还可以啊。”
为什么黄庭坚要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苏轼有一句关于荔枝的诗特别有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注:来自苏轼·《惠州一绝》)。
△图为古诗词画——苏轼·《惠州一绝》作者:佚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把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还跟他说:“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万一他们知道我在这里过得这么好,都想来岭南怎么办呀?”
要知道,当时交通是很不方便的,即使是在当时的首都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都是很难吃到荔枝的。
苏轼不但每天能吃到荔枝,而且还是“三百颗”。
所以这时候,黄庭坚就给他的诗集写了一个跋(注:放在前面的叫序,放在后面的叫跋),其中有两句叫“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我们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苏轼的日子过得太好了,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可以饱食惠州饭”,“可以细和渊明诗”。
原来你是这样的苏东坡——“到哪都要盖房子”
苏轼还有一个别的诗人不具备的能力——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盖房子。
比如他被贬到黄州,日子过得很悲惨,他找当地长官要了一块地,地上全是石头,他却说,石头有什么关系呢?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拿着我的拐杖,从有石头的路上走过,“自爱铿然曳杖声”。
因为那块地在东边的山坡上,他把自己的号取作“东坡居士”。
他还在这个山坡上盖了房子,上下两层三间,上层是他和他的家人们居住,下层用来接待他的朋友们。
苏轼被贬到惠州、儋州的时候,都曾经盖过房子,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像是要长久的永远的居住在这里一样。
他去教当地百姓读书,把自己带来的药分给百姓,在这里与百姓一起饮酒,打成一片。
即便是语言不通,他也愿意这样去做。
苏轼VS陶渊明——安贫乐道,如出一辙
陶渊明是屡次辞官又屡次做官。
有一次,上面官员来检查,大家告诉陶渊明必须穿正装,穿官服,带官帽,束腰带去迎接。
那时陶渊明是彭泽县令,他很郁闷:“我之所以做这个小官,首先是因为离家近,其次是有酒喝,还可以养活我们一大家子的人,我难道就为了这么点小俸禄,就要去向他们折腰吗?”
于是便有了那句:吾安能为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他把帽子取下来,官服放下,“我不做官了。”
这一次他是真的归隐了,这次之后,他就写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陶渊明归隐之后,日子过得并不算很好,虽然他的祖父曾经是大将军。他归隐之后,很快家境就窘迫了,只好自己去种庄稼。
不过说句题外话,陶渊明种庄稼的技术,实在是令人汗颜。
不信看他的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意思就是,早上太阳还没升起来,我就起来了,一直到晚上月亮升上来了,我才回家。可是种的那庄稼,杂草很多,豆子却没几颗。
但是苏轼不一样,苏轼种庄稼种的好,酿酒也酿得好,红烧肉做得也好,东坡鞋、东坡帽,全部都成为经典,这是苏轼接地气的一面。
不管怎样,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苏轼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与陶渊明是如出一辙的。
2诗人是如何面对困境的?
还是苏轼。
当年参加科举考试,他不仅是那一次的第一名,而且是整个北宋王朝的第一名。
在参加完科举考试后,他又参加了仁宗皇帝举行的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分为七等,苏轼考的是第三等。整个宋代只有他一个人是第三等,一等二等都是虚设的。而且整个宋代能够在这七等里面被选中的也只有四十多人。
我们说苏轼为“人中龙凤”,一点也不为过。就是这样一个饱读诗书,年轻时就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诗人,一个在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的诗人,他的命运却是如此悲惨。
苏轼从惠州再去儋州的时候要渡海,所以他就只带了小儿子,陶渊明的诗集以及一点点药品,就去了今天的海南岛。
到海南岛以后,他的处境更为艰难了——他非常不适应那里的气候,所以身体很不好。
他躺在草地上看天空,觉得自己就像在海上,在一艘孤独的船上,孤身一人在这里:“该如何打发这漫长的时光呢?”
于是他就去默写小时候读的书。
苏轼在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外出云游,母亲陈氏夫人就带他读书,读《汉书》、《后汉书》。
在这个没有人可以谈诗论道,没有办法与外界连通信息,在这个身体极其不适但却又不得不呆下去的地方,苏轼就这样一篇篇地默写汉书,一首首地去读陶渊明的诗,曾经的经典在这个时候一天一天地陪伴着他。
△苏东坡:看轻一切生命坎坷,淡然处世,将悲伤活成了诗苏轼很小的时候,读到《范滂传》。
范滂是东汉的一个名士,也是个读书人,因为不满当时宦官当政,所以与太学生一起上书,后来遭受迫害。
范滂泰然赴死前跟母亲说:“好在我还有哥哥,他可以奉养你,我就不能在母亲身前尽孝了。”
他的母亲回答:“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尽孝尽忠,你此生能够为你的志向而赴死,这已经是极其幸运的事情了,你只管放心的去。”
苏轼的母亲读到这里,长叹一声,把书放下了。
苏轼问他的母亲“儿为范滂,母许之乎”,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是范滂,母亲你会答应吗?”
苏轼的母亲说“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很多家长都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