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正而毙,弗苟而全中国历史上八大傲

看到“文人”这个词,现时代的人能联想到的下一个词就是“文弱”。但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是那一朝代风骨的象征。“文死谏”是与文人有关的掷地有声承传千年的文人的座右铭。宁正而毙,弗苟而全,是他们一生的真实写照。

下面小编带您回顾中国历史上八大刚正不阿的铮铮“傲骨”。

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商朝后期,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孤竹国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

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当时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当。”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

大臣们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大臣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君位。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

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方周文王兴起,百姓安定,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但是走到中途,就遇见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此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灵柩奔袭商纣。

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旁边的士兵要杀他们。但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道义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们两人放走了。

后来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新王朝周朝,这正是公元前年。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不不仕周朝,不食周粟,但当时各地都已属周朝了。于是,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一种野菜)而食。

有一天,二人碰到一老丈,老丈笑道:“你们二位以不食周粟标榜自己对前朝的忠心,但是你们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理吗?你们虽说不食周粟,但是你们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二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意不吃,饿死在首阳山上。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司马迁列入了《史记》列传之首,兄弟二人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把夷齐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所以后来屈原看到楚国破败,自己宁肯自沉于汨罗江,也不愿意屈节,也是深受他们二位先贤的影响。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曾写过一首《和夷齐西山歌》,并咏诗抒怀:“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二、屈原:纵身一跃,千古一叹

屈原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他不仅文笔优美,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胆识过人,对国家是一片赤诚。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秦国尤甚,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在合纵抗衡的政策下,各国的实力都不同程度的被削减,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只有楚国,因而有“得天下者,非秦必楚,非楚必秦”的说法。

早年屈原受楚怀王信任,出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律法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联齐抗秦,提倡“美政”。但由于其个性耿直,不愿与权臣同流合污,因此多次受到排挤、毁谤,怀王也渐渐疏远了他,屈原还先后两次被放逐。

第一次被放逐,是因为大臣靳尚妒忌屈原的才华与关心国事的态度,所以时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屈原以能时常与楚王商讨国事而自恃傲慢等。楚怀王大怒,于是将屈原放逐。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仍心系国事。当他听说秦国设计要以美女诱骗楚怀王并加以杀害后,便急急跑回楚国,企图劝阻怀王。但楚怀王根本不听屈原所说,于是他只好无奈的离开。没多久,楚怀王就被秦国设计害死。屈原当时悲愤的心情,可想而知。

第二次被放逐,是因为新的楚王即位(即顷襄王)后,屈原又被靳尚等权臣中伤,终于,屈原再次被逐出国门。公元前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不忍见到国家被灭,但又觉自己无力报效国家,于是绝望的怀抱大石,跃入汨罗江中而死。这一天,正是黄历的五月初五。屈原自尽时大约62岁。

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屡屡被流放,但其心虽九死而未悔,最后以身殉国。屈原的纵身一跃,将自己定格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

三、苏武牧羊,持节不失

汉武帝时,汉匈之间纷争无数,或征战或议和,战与和的变化微妙莫测。为了知己知彼,两国之间常常互通使者,打探邻国机密;两国复羁留对方使臣,以示威慑。武帝天汉元年(前年),初即位的且鞮侯单于为保护王位,向汉帝示好,尊为“丈人”,送回扣留的汉使。武帝圣心大悦,亦派使者持节送还匈奴使,并带去丰厚的礼物。苏武的传奇,便始于这条出使之旅。

苏武作为中郎将,是此行的正使,另有副使张胜、常惠等人随行。手持汉节的苏武,怀抱忠君报国的豪情,正引领浩荡的汉军出使四方,再现大汉德威。出塞、朝见、献礼,苏武恪尽职守,进退有度地昭示了德服远人的礼节和宽厚,尽管单于骄纵蛮横,苏武也终不堕汉天子之威。一切都在计划中有序地行进,当苏武收拾行囊归心似箭时,一场无妄之灾落到这批汉使身上。

时值匈奴内乱,缑王与汉朝降臣虞常,并与副使张胜合谋,欲劫持单于母亲、射杀汉降将卫律。事败,缑王被斩,虞常遭生擒,大臣卫律亲审此案。张胜恐虞常供出自己,将合谋一事告诸汉使。苏武闻之,自知轻重,汉使谋算匈奴王,两国关系立时变得紧张,归汉之行自是阻碍重重。当务之急是如何维护汉朝尊严,不辱君命。他说:“此事必定牵连到我身上,见犯乃死,有负国家。”抉择便在一念之间。他欲杀身报国,幸被拦下。众人劝他,事态尚未明了,莫如打探消息,见机行事。

合谋之事果然被招出,且鞮侯大怒,欲招降汉使。卫律受命,宣苏武等人,独苏武不应,与手下人诀别:“屈节辱命,即使生还又有何颜面归汉?”说罢,他引刀自刺,遂气绝。众人悲哭不止,卫律出于私心亲自抢救,置火堆帮他逼出瘀血。半天以后,苏武大难不死,渐渐恢复气息。且鞮侯壮其节,日夜遣人探望,招降的心愿越发强烈。

待苏武痊愈,卫律审讯虞常,命开始新一轮诱降诡计。他先斩虞常,威慑他人,副使张胜贪生怕死,下拜请降。苏武却冷静地辩护道:“我一未同谋,二不是造反者的亲属,何罪之有?为何要投降匈奴?”卫律提剑抵在他颈上,傲然冷笑。三尺青峰沁出森森寒气,苏武浑然不觉,依旧安如泰山。

卫律心知死亡威胁不了这个汉人,企图用名利来动摇汉使的忠心。苏武生死不惧,岂因祸福而避趋?自以为是的卫律见苏武不言,欲以私交收买:“君因我降,我们从此就是兄弟;若不归顺我,以后哪还有你反悔的机会?”

苏武乃堂堂汉臣,正气浩然,失节叛主的小人在他眼里就像蝼蚁一样微不足道。他本不屑与之对话,但见此人冥顽不灵,对他怒斥道:“你身为汉臣,却背主求荣,我见你有何用?单于信任你,让你处置谋反之事,你却妄图杀汉使,坐视两国交恶。以前那些杀汉使的蛮夷小国,最后都被大汉消灭,如今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苏武之论入情入理,既挑明来者不堪回首的往事,更点出残害使臣的后果,义正词严,气势磅礴。卫律经一场责骂,更是冷汗涔涔,羞恨难当。在他看来,苏武不过是个死里逃生又自身难保的弱者,但他的胆气和睿智,竟然能让自己斗志与气焰全无。他自知无法再和苏武辩论,只得仓皇退下。单于纳贤之心不灭,卫律怀忿之意愈炽,君臣更相计议,如何进一步逼迫苏武就范。

第三次,单于不再派人游说,而是把苏武幽禁于地牢,断绝一切饮食。他们以为,生存的危机能够摧毁勇士的意志,然而匹夫不可夺其志,苏武再一次展现了神异之处。虽然天寒地冻,无吃无喝,却逢雨雪霏霏,他卧地啮雪,吞毡毛充饥。苏武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匈奴人奉之为神!然单于偏要倒行逆施,想出更荒唐的私刑,派苏武去海边牧羊。若公羊群能生下小羊,他才可返回。苏武继续忍受着匈奴人残忍的用心,他一手执鞭,一手持汉节,与数只白羊一同踏上漫漫旅途。途穷路杳,廪食不至,苏武靠野果充饥。

苏武持着汉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汉节和几只羊。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但汉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

后来,汉武帝驾崩了,当得知这个消息时,苏武面向南方,扑倒跪地,放声痛哭,鲜血顺着嘴角流在了地上。从那以后,他终日悲恸的哭泣,谁都劝他不了。

最后一次,单于使出杀手锏,请出了汉朝降将李陵。李陵是苏武的至交,因一次战役被俘不得以屈降胡地。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得非常果决。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莺歌燕舞,酒入愁肠,李陵的造访不仅带来故人的问候,而且雪中送炭,用酒食宴会温暖一个异乡客的身心。然而苏武只论旧交,不言其它。他心如明镜,这不过是单于无计可施下的更无奈的下策。终究是李陵忍不住切入主题,妄图摧毁他赖以支撑的忠君正气。他说,伴君如伴虎,你的兄弟都因犯错而畏罪自杀,母亲早早去世,妻子年纪轻轻就改嫁他人,其它亲人也生死未卜。这样一个法令无常的汉朝,这样一个残缺破碎的家庭,你还要为谁守节呢?

苏武知道李陵不会轻易罢休,便向他表明心迹:“我们父子三人都是靠皇帝栽培,才能封侯拜将。如果要用生命报答朝廷,即使遭受斧钺汤镬这样的酷刑,我也甘愿承受!臣事君,就像子事父。我为君父而死,死而无憾。”他更大义凛然地说:“我料定自己是个死人了,如果非要逼我投降,那么让我死在你面前!”李陵背汉,心底对汉朝的情感怨恨多于愧疚,但他看到苏武以命守节,不禁为之动容,仰天长叹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说罢,这位失意的汉家叛将更是泣下沾襟,悲恸而去。

不知过了多少年,汉昭帝继位,汉匈又结秦晋之好。汉天子没有忘记苦守海边的苏武,派使者寻找义士的踪迹。在汉使与单于的极力斡旋下,苏武终于守得云开,再沐汉宫明月的清辉。昔我往矣,车马辚辚;今我来斯,同行者九人。这一切的悲壮与苍凉,凝结成史传浓重的一笔:“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装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的忠肝义胆感天动地,不为高官厚禄,更不为后世虚名。长安的殿宇山长水阔,天子的垂怜遥遥无期,苏氏的亲眷生离死别,他独守着北海的荒凉,一任半生的大好年华都化作一杆瘦影,孤立于万丈瀚海。这身影,却遥映着大汉的志气,支撑著大汉的天地。

孔子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真实的写照。

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曾做过太守,外祖父孟嘉也是东晋的名士。然而,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中落,八岁时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生活拮据。

陶渊明年幼时,多寄居在外祖父孟嘉家中。孟嘉的家里藏书很多,给陶渊明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方便条件。少年时代的陶渊明非常好学,每天除了躬耕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写诗作赋,所写诗词歌赋在当地很有名气。

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年)秋天,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就任之初果断决定清查全县户口。但是,当他把想法告诉衙役们时,县丞支吾其词,书办、主簿开始表示反对。

县主簿蒋惠如实告诉陶渊明:“回禀大人,据我所知,敢于隐瞒户口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财大气粗的大地主,因为有钱,他们就用大量钱财贿赂清查的衙役,帮他们隐瞒人口;另一种是当地的豪绅,他们因为家族中有人在州郡中做官,清查人员不敢进行正常的工作,如富豪何泰的弟弟何隆,长期担任寻阳郡丞,是太守的副职,主管一郡官员的考核和选拔任用,所以彭泽县历任县令都对何泰家格外优待。只是象征性地登记完事。大人如果要使清查工作真正取得成功,必须事先制定出对付这两种人的办法。”

县丞赵朗这时在一旁说:“擒贼先擒王,只要能把城北大富豪何泰家的户口查清核实,其他人家的事情也就好办了。”

陶渊明听过县丞、主簿的禀告,就在第二天清晨派县中衙役给何泰送去了一份大红请柬,邀请他到县衙赴宴,顺便商量地方上的一些杂务。

何泰不敢公然与县令对抗,于是写了一封简短的复函,说天气遽冷,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不能如约前往县衙谒见。何泰心想,我不离开家中,看你如何来我家清查。正在家中盘算着下一步的对策,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鸣锣喝道之声,渐渐这声音变得清晰响亮起来,似乎已经到了自家门口,何泰正在疑惑的时候,管家进来禀报:“老爷,县太爷来到了门外。”

何泰一时手足无措,陶渊明已经带着主簿蒋惠和县丞赵朗进了客厅。

“何兄贵体欠安,本县特来探望。不请自来,还望何兄多多见谅。”陶渊明满脸堆笑地说。何泰见状,忙一躬到地,回答:“岂敢,岂敢。何某偶尔感染微恙,不意惊动大人,何某有失远迎,请恕不知之罪。”

“既然贵体已经好转,那就太好了。”接着陶渊明话锋一转,说道:“本县正在清查户口,想必何兄也已知详?”何泰连声附和:“知详,知详。”渊明紧追不放:“既然知详,贵兄是彭泽城的名门大户,还望何兄能给予支持,带个头。”何泰擦着头上的冷汗,诺诺道:“理应带头、理应带头。”

“那好!”陶渊明高兴地拍了一下手,对等在门外的书办张欣说:“书办,请与何老爷家管家核对一下何家奴仆的花名册。”何泰管家翻着眼睛,望着何泰:“这个、这个……”

“还不快去!”何泰哭丧着脸对管家挥挥手,接着又对管家说:“回来,吩咐厨房准备些酒菜,请县令大人用餐。”

“用餐就不必了,”陶渊明摆摆手,“还是把正事办快一点。”

管家见说,转身随书办到账房核对花名册去了。大概过了餐把饭时光,书办拿着花名册向陶渊明禀报:“禀报大人,何家实有男丁二百名,实报二十名,瞒报一百八十名。”

“好!”陶渊明将手一拍,对何泰道:“如此说来,何兄家就按二百名男丁上缴税米啰!”然后转身对衙役们说:“鸣锣开道,回县衙!”随着一声吆喝,头也不回地走出了何泰的家门。

何泰的弟弟何隆时任浔阳郡丞,事后他为此事设计报复。陶渊明就任县令的第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挂印辞官。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田园生活。

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可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的真守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五、黄庭坚:凡有问,皆直辞以对

黄庭坚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他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出自苏东坡门下,诗与东坡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为“苏黄”。

黄庭坚秉性至孝,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据二十四孝图记载,他的孝行被选入其中。

宋治平四年(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宋元祐元年(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宋元祐二年(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被提拔为起居舍人。

宋朝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士大夫因支持或反对变法而形成了新旧两党,并逐渐演变成了党争,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间水火不容。黄庭坚曾参与编修《神宗实录》,因为他曾反对变法,被划归旧党。

宋哲宗绍圣间,新党重新掌权后,便在《神宗实录》中摘出千余条内容,控告黄庭坚诬蔑宋神宗。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但是,无论怎样威逼利诱,黄庭坚却始终不承认有诬蔑之辞。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凡有问,皆直辞以对”,不折腰、不惧怕、不屈服,其嶙嶙傲骨、凛然正气,令士大夫莫不叹服。

黄庭坚因此被贬,先贬涪州,后贬黔州,再贬戎州,最后更遭除名,六十岁时客死他乡。

在黄庭坚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他与宰牛的案板相对焚香读书,用三文钱买的毛笔为朋友写跋,把在城墙上淋雨当成平生快事,永远站着傲笑而不跪着哭泣,哪怕为此颠沛流离,困苦一生。

六、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为宋末抗元名臣,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年6月6日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出生时,祖父梦见天上有小儿乘紫云降下又升,因以名云孙,字天祥。《宋史》上说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宝佑四年,他20岁时,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临安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参加殿试时,理宗皇帝亲自定其为名进士中的状元。考官王应麟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文天祥后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

宋恭帝德佑元年(),元军大举进攻宋朝,文天祥捐献家资充当军费,号召一支万余人的义军,但元军锐不可当,义军虽英勇作战,也未能挡住元军,元军兵临临安,文天祥被派出城与元军讲和,却被扣留,谢太后见无法求和,只好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后,将文天祥押解北方,文天祥冒险逃出,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达福州,联络各地义军坚持抗元。文天祥曾率军进攻江西收复许多州县。但祥兴元年冬(1),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向海丰撤退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被俘后,张弘范再三胁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没有能力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于是将自己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拿给张弘范看。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希望劝降文天祥。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破口大骂,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派宋恭帝来劝降。文天祥一见恭帝就跪于地,痛哭流涕说:“圣驾请回!”恭帝无法说话,只好怏怏而去。元世祖得知后勃然大怒的下令将文天祥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大牢。

接着元朝丞相亲自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丞相行了拱手礼。丞相喝令左右强迫文天祥下跪。文天祥不断挣扎始终不肯屈服。丞相问文天祥:“国家亡了,你不投降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盛有衰败。国家灭亡,臣子应当受戮。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丞相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直到你屈服为止!”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漫长的三年,狱中生活很苦,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不少著名作品。像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正气歌》就是在狱中写出的。元世祖问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是耶律楚材,南人是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令只要文天祥降元,就能当高官。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以此事劝降文天祥,但遭到拒绝。

最后,元世祖亲自劝降文天祥。文天祥对元世祖仍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只说:“你如能改变心意,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任命你为宰相。”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想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只要一死就够了!”元世祖只好下令处死文天祥。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要说什么吗?说了能免死。”文天祥只说:“死就死,还要说什么?”。接着他问:“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要做的事情做完了,心中无愧了!”说完之后就从容就义。

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孔子在《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说,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去损伤仁德,而是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德。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然而比生命更可贵的是仁德与对宇宙真理的信仰,“舍身成仁”是指人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德。文天祥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气节。为五千年璀璨“正气”文化再添一笔

七、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于谦(~),明臣,字廷益,钱塘(浙江杭州)人。于谦七岁时,就有僧人以其不凡,称之为“他日救时宰相”。年,于谦考中进士,其才华受到明宣宗等人的赏识。汉王朱高煦谋反时,于谦跟随宣宗出征。在朱高煦出城投降后,宣宗命于谦口头列数朱高煦罪状。于谦严词正气严切,厉声威严激烈。朱高煦趴在地上发抖,称罪该万死。宣宗对此十分满意。

军队班师后,于谦受到重用,出任山西河南巡抚。其为官清廉,公正,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即位后,重用太监王振。王振不仅喜欢权,更喜欢钱,一些人为了升官发财,每次朝会都向王振送礼。时间一久,向王振送礼成了宫中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有人不送礼,也要受到惩罚。年,于谦准备进京觐见皇帝,朋友们都劝他给王振带上一点儿礼物,两袖清风的他坚决不同意,结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满的罪名而关进监狱,并判处死刑。后来在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请愿的压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谦的死罪,贬官为大理寺少卿。

仰仗英宗的宠信,王振擅权达到顶点,不仅对内党同伐异,对外也投机取巧,破坏边防,为祸国家,终于招致了瓦剌贵族也先的进犯。

年,在明朝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王振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怂恿英宗仿效宋真宗亲征。英宗为了青史留名,听从了王振的建议。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就佯装撤退,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区。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明军被包围,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而王振被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抡起铁锤打死,樊忠也战死沙场。

明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百官在大殿上号啕大哭。后来,皇太后忍住眼泪,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而对于兵败和如何抗击也先,有的官员张惶失措,甚至主张迁都南逃。这时主战的于谦挺身而出,被皇太后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

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于九月辅佐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景帝,明代宗,年号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明英宗之子为皇太子。这使得也先企图以英宗作为要挟工具的阴谋不能得逞。

朱祁钰登基后,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大臣,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比如他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失败。

年十月,也先逼近京师,朱祁钰任用于谦等人,组织了北京保卫战,于谦率军民抵抗,大败瓦剌军,击毙万余人,俘获将领几十人,夺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年春夏,也先又对明朝接连几次进攻,但均遭失败。这时,瓦剌内部脱脱不花汗等不满也先的攻略政策,主张与明朝议和,放回英宗。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皇帝被外族生俘后不附带任何屈辱的条件就被放回来,这还是第一次。英宗回京后,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而也先进攻明朝失败后,势力渐衰。

虽然英宗的归来并没有影响到朱祁钰的皇位,但他却废掉了英宗的太子,而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这应是上天对其不遵守承诺的惩戒。

年,也就是英宗被软禁的第八年,朱祁钰卧病在床。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等乘机发动政变,攻入南宫,拥朱祁镇直入奉天殿,命鸣钟擂鼓,召见百官,宣布复位。史称为“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在一些大臣的劝说下,英宗被迫处死了于谦等支持代宗继位的大臣。于谦遇害之日,悲愤满腔的北京百姓,伫立街头,含着眼泪,默默地为忠良送别。于谦被杀,抄家时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只有正屋锁得严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明成化年间,明宪宗给于谦昭雪。诰书曰:“正当国家多难之际,保卫社稷避免灾祸,只有于公能够坚持公道持节,但却被一群权贵奸臣所嫉害。先帝在时已知其冤,而朕心中着实哀悯他的忠诚。”于谦被追谥为“忠肃”。《明史》把他与岳飞、张煌言同列为“西湖三杰”。

于谦青春年少时写就的一首《咏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成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