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陶渊明是东晋末到刘宋初的杰出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和“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自幼受到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也爱好自然和田园生活。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都不久便辞去。
陶渊明最终归隐田园,过着躬耕自给、清贫自乐的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风光和隐逸情怀的诗文,如《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1《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描述了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很少有人来往,也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用“罕”和“寡”两个字来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远离,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描述了诗人白天关上柴门,独居在空荡的房间里,不受外界的干扰,也不思考尘世的琐事。诗人用“掩”和“绝”两个字来表达了他对自己心灵的保护和净化,以及对宁静生活的满足和安逸。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描述了诗人有时也会到乡间的田野里去,拨开草丛,和村民亲切地交流。诗人用“时复”和“共”两个字来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参与和体验,以及对农民们的友好和尊重。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诗人和村民们见面时不谈论世俗的事情,只谈论田园里桑麻的生长情况。诗人用“无”和“但”两个字来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单纯和真实,以及对桑麻等庄稼的关心和喜爱。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诗人看到桑麻一天天长高,自己开垦的土地也一天天增多。诗人用“已”两次重复来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成果和收获,以及对自己劳动的自豪和欣慰。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诗人用“恐”和“零落”两个字来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无奈。
这首诗是陶渊明在归隐后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美好的一首田园诗。诗人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得的语调,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日常片段,展现了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淡。全诗流露出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首诗被认为是田园诗的典范,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02《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秋菊有佳色,裛(yì)露掇其英。秋天的菊花色彩艳丽,沾着露水的花瓣更加鲜润。作者用了“裛”和“掇”两个生僻字,分别表示沾湿和采摘的意思,显示出他对菊花的细致观察和珍惜之情。“英”字指的是菊花,也有美好的意思,暗示了作者对菊花的赞美。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作者把菊花泡在酒里,用酒来忘却心中的忧愁,远离世俗的纷扰。“泛”字表示浮在水面上的意思,形容菊花在酒中飘荡。“忘忧物”指的是酒,因为酒可以使人解除烦恼。“遗世情”指的是作者不愿做官,而选择隐居田园的心境。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作者一个人喝酒,一杯接一杯,直到酒壶倒空。“觞”字指的是盛酒的器皿,“独尽”表示自己喝完。“壶自倾”表示不断地从酒壶里往杯子里斟酒。这里表现了作者饮酒的热情和兴致,也暗示了他孤独和寂寞的心情。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日落时分,各种生物都停止活动,只有归巢的鸟儿在林中欢叫。“群动”指的是各种活动的生物,“息”表示歇息或安静。“趋”字表示归向或靠近,“林”指的是树林。“鸣”表示发出声音或叫唤。这里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和谐秩序的赞赏和敬畏。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作者在东窗下高声歌唱,暂时享受着隐居生活带来的自由和逍遥。“啸傲”表示言语行为自在无拘,“轩”指的是窗户或窗台。“聊复”表示姑且或算是,“得此生”表示得到人生真谛或理想生活。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菊花和酒的喜爱,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感慨,以及对世俗和人生的忧虑和抱负。诗中运用了一些比兴和寄托的手法,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在菊花、酒、鸟等自然物象上,使诗歌富有意境和深意。
03《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诗人隐居的地方,草木茂盛,绿树环绕着他的房屋,形成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象。这里的“孟夏”指的是农历四月,也就是夏天的开始,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这里的“扶疏”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枝叶茂盛的样子,也有高大挺拔的意思。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享受,也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鸟儿在树林中找到了依靠和安乐,诗人也喜爱他的茅屋,感到心满意足。这里的“欣有托”是一个动词短语,意思是高兴地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诗人隐居生活并不是一味地享受自然之美,而是有所作为,有所追求。他既从事农耕生产,又利用闲暇时间读书学习。这里的“既耕亦已种”是一个并列结构,意思是耕种都已经完成。这里的“时还”是一个副词短语,意思是时常还要。这里的“我书”指的是诗人喜爱的书籍,不一定是正统的经典之作。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诗人隐居的地方是一个偏僻幽静的村巷,远离尘嚣和纷扰,即使是老朋友来访也不容易到达。这里的“穷巷”指的是僻静陋巷,“深辙”指的是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颇回”指的是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诗人虽然隔绝世事,但并不寂寞孤僻,而是有着自己的快乐和乐趣。他用自己酿制的春酒款待来访的朋友,采摘自己种植的蔬菜与之共食。这里的“欢然”是一个副词,意思是欢快地,“酌”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斟酒。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给人一种清新和惬意的感觉。这里的“微雨”指的是细小的雨,“好风”指的是和风,“与之俱”指的是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概述了诗人读书的活动,他一边泛读着《周王传》,一边流览着《山海经图》。这里的“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这里的“泛览”和“流观”都是动词,意思是浏览。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抒发了诗人读书的感受,他在低头抬头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感到无比快乐和满足。这里的“俯仰”意思是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意思是遍及世界,“不乐复何如”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这首诗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的13首组诗《读山海经》中的第一首,通过描写他在初夏时节隐居田园、读书学习、款待朋友、享受自然之美等情景,抒发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满足,对自然万物的亲近和共鸣,对神话传说和奇异风物的兴趣和好奇,对读书乐趣的赞美和颂扬等主题思想。
总结:陶渊明的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满足,对自然万物的亲近和共鸣。
陶渊明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