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精讲笔记大全一个理想主

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好久没更新了,后台看到很多同学留言,希望这个号可以一直做下去。这让我很既感动,又愧疚。做这个号的初衷是分享学习语文的心得及相关学习资源,希望可以帮助那些喜欢语文和传统文化的人。

由于工作繁忙,很久没有为大家更新学习资源,今天是年最后一天,为大家更新一篇老师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篇古文《桃花源记》的学习笔记。

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在接下来的年,老师计划推出一系列视频讲解课内古诗文的视频。所有课程将一如既往地免费分享给每一个人热爱学习语文和想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的人。

原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年—年),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因家门口有五棵柳树,又作有小传《五柳先生传》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不久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著名的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学常识拓展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记“的主要类型: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体裁。

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古代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

文意解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段意解读: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作者从武陵郡渔人的视角展开,“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方面写出溪水虽长,但渔人一路行来,景致奇绝,所以并不嫌其长;一路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便来到山前。另一方面通过溪水,既写出曲径通幽之感,又通过溪水之美之长,为桃花源的出现做了铺垫,在看似清浅随意的记叙中渐渐积累了对桃花源的美好印象。

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缘:沿着,顺着。行:前行,走。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夹岸:溪流两岸。杂:别的,其他的。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非常。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复:继续。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欲:想要。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口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段意解读: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一路向前,在“林尽水源”之处,却被大山横阻。刚刚兴起的兴致,难免跌落,心生怅然;但“山有小口”,进入后曲折幽狭,不久便“豁然开朗”。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扫除人间一切尘杂污秽,洁净幽寂,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在的静美。这就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的条件。进入桃花源后,作者写得也是笔多曲致,富有波澜。先写田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语言极简洁,却字字真醇。接着写桃花源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劳作、服饰与外人无异,精神状态却是“怡然自乐”。

注释: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得:发现。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似的。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初:起初,刚开始。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复:又,再。行:行走。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之:这。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衣着:穿着打扮。悉:全,都。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文意解读:

第三段写渔人做客桃花源。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这个不速之客,先是“大惊”,随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听完渔人的述说,“皆叹惋”;最后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系列的变化足以见出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又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

注释:

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就。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具:详细地。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邑人:同县的人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绝:隔绝。复:再,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于是。间隔:隔断,隔绝。今:现在。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为:对、向。具言:详细地说。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叹惋:感叹,惋惜。余:其余,剩余。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停:停留。辞:辞别。去:离开。语:告诉。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为:介词,向、对。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段意解读:

第四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即便是最后的离开,作者也决不笔墨匆忙,草草了事;而是与前文形成相关的照应(“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又节外生枝“处处志之”。不仅如此,还“诣太守,说如此”。结果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注释:

既:已经。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及:到达。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即:立即。遣:派遣。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遂:终于。复:再。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译文: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段意解读:

第五段写再寻桃花源。第四段渔人带着太守的人寻找桃花源无果,按说故事可以结束了,但是文章又生出一道波澜—“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刘子骥是与作者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加之他又是一位“好游山泽”的名士,这便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渲染与补充。但即便是刘子骥一般的“高尚士”,也只能“未果”,桃花源永远隐没在奇山秀水之中,留给世人永远的期盼与无尽的神往。

注释:高尚:品德高尚。士:隐士。也:表判断。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打算。(词类活用)未:没有。果:实现。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终:死亡。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文章结构:

中心思想

这篇古文以简洁凝练、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的笔墨,虚构了一个宁静和平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言现象积累:

漫画解读: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年级上册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精讲笔记全记录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精讲笔记观沧海/天净沙等四首漫画解读:七言律诗《黄鹤楼》崔颢背景故事重要知识点一看就懂微课视频: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漫画解读一读就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