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高人”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往往认为那些隐居在世外深山的隐士,一定都是才华横溢,又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由于心中郁郁不得志,或者是看不惯朱门酒肉臭,就会选择隐居,远离尘世的喧嚣。图片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随着历史发展,隐的变化也一变再变。有隐必有藏,谓之隐藏。那些隐藏的人物又称隐者或隐士。大都是一些威名当世的风流人物。图片其实在过去,或许是真的有难言之隐,选择做一名行踪不定的隐士,流连于山水;但大多数都是为了暂时的韬光养晦以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入仕或者再次出山实现心中的抱负。姜子牙隐了八十年才等到周文王,萧何隐了三十八年等到刘邦那个痞子,还有刘伯温诸葛亮徐庶这样的人物名士再开始都是选择隐于世间的高人,俗称世外高人。图片像老子、鬼谷子、范蠡、陶渊明、范蠡、张良等历史上著名的大功臣,他们为效力者取得天下后,非常知趣的不要任何封赏,功成身退,做一名隐士。因为只有啥都不要,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在帝王手下保全性命,寄情怀于山水之间。图片天下士子都是有过从小饱读经书,立志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都梦想着出将入相,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可是他们痴痴地还没看到高处不胜寒。“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帝王手段,这些隐士们在经历了全力的沉浮之后早已看得透彻,那是黑暗,杀人于无形的。图片在历史上诸多的隐士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广为人知的陶渊明,陶渊明(或年—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陶渊明图片可以说陶渊明一生才子多坎坷,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让他对朝廷一次又一次的期望变成了失望。图片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的实录。他生活的状态,其实就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图片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图片正如他写的《桃花源记》一样,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他向往的,所以在他笔下才会让人觉得世间真的会存在桃花源。图片说到这里,其实明白古代的高人为何隐于世间也就很明了了。从古至今,人心尤其是在帝王家朝堂上,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不仅才华横溢,还要懂得人情竖骨帝王家的手段。但是古代的文人骚客都是有一股清高心境,一生才华但是无处施展,这才是一位少年就饱读贤书的悲哀。图片陶渊明的后半生虽然贫困多灾,还要靠朋友的救济,但是同时也享受着山水之乐,被后世尊称为:“靖节先生”。这样不慕名利,有气节、有骨气的名士,在庙宇之中没有多大建树,但是隐于世间写下流传百世的文章也是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的。这样洒脱的人又有几个人能不佩服呢?图片其实在锦衣之下中的医仙也是这样,虽然不是仕途问题,但是也是因为前期家中的巨大变故和内心的伤痛才无奈选择隐于世间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