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2019年度资助

编者按:

躬身碧野,耿耿初心。多年来,中华大地广袤的乡村田野活跃着一支由50多万人组成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默默地奉献着。为了激励广大农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农业,农业农村部从年开始实施“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资助项目,每两年一次,从全国县、乡两级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业绩突出、贡献卓著的基层农技人员中评选优秀代表。近日,“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年度资助项目人选名单公布,现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王玉华:躬耕绿野的“拓荒者”

一年下乡超过天,脚步遍及全县23个乡镇场,为13个贫困村脱贫提供技术指导,从春到秋、从早到晚忙碌在3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这就是王玉华给人的第一印象:敬业、干练。21年来,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推广站站长王玉华,始终躬耕原野,脚踏实地奋斗在农业生产一线,为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农业农村发展默默地奉献着,在喀左县这片广袤的沃野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不忘初心担当有为的农技推广服务群众之路。

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王玉华深知农村的苦、农业的累、农民的不容易。“家乡喀左县广袤的大地,才是农技推广最好的舞台。”这不仅仅是王玉华经常说的,更是她扎根基层、深情践行的真实写照。为了把每期培训、每个讲座都办得深入浅出、吸引农民,让农民尽可能听得懂、记得住、受启发、有收获,她经常起早贪黑,精益求精地搜集、整理、制作培训课件,到田间地头棚里采集病虫害图片等第一手资料。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群众满意才是农技人员最好的口碑。”王玉华一直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以喀左县特色种植、杂粮、蔬菜等5大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最亟须为工作导向,主持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组合)个,优选推广32个,面积达.9万亩。引进试验示范轻简绿色、高质高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70多项,优化集成推广38项,面积达.9万亩。其中“燕谷18”成为全县推广面积最大(23.2万亩)、经济效益最好的谷子主栽品种,杂粮绿色提质增效、轻简化近3年累计推广27.9万亩,增效多万元。

心里装着喀左县这片热土,肩上担着农技推广这份重任,面对新时代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乡村振兴这项更加具有挑战性的硬任务,王玉华就像是躬耕绿野的“拓荒者”,播撒着科技兴农的种子,让更多的群众看到丰收的希望。

刘刚:带富万家的农技推广“排头兵”

43岁的刘刚是一名共产党员,自年参加工作以来,刘刚同志主动当好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委、区政府发展畜牧业的参谋,在大力推广畜牧兽医等农业新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免疫工作中,为贾汪区畜牧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和他带领的贾汪区畜牧兽医站团队被称为“农民朋友的贴心人”“畜牧技术推广的带头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领航人”,多次被评为全省兽药饲料监督管理先进个人、全省动物防疫工作先进个人。

刘刚是当地畜牧产业发展的推动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为养殖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了4个主导品种和5项主推技术。贾汪区确定的畜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率均超过93%,辐射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率达90%。在刘刚的带动下,贾汪区生猪规模养殖户发展到户,出栏近25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86%,其中年出栏头以上生猪10户,年出栏头以上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有户;蛋禽养殖户发展到户,存栏蛋禽近万羽,规模养殖比重达97%;肉禽规模养殖户发展到户,出栏万羽,规模养殖比重达96%。

刘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他利用所学专业,向养殖户推广科学的饲养和改良技术,推广应用畜禽高效养殖生产技术,运用了先进的生产设施设备,提升了贾汪区畜禽产业发展水平,带动贾汪区余户畜禽养殖户走高效设施养殖之路,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疾知草劲,云开见山高”。在畜牧兽医站工作的二十几年中,他带领全体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带动贾汪区畜牧业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加速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减少了动物疫病的发生,推动了全区畜牧业和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

丁理法:水产养殖技术研发推广的“领航人”

“养殖户就是农民,农民最苦,靠天吃饭赚钱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的,如果我的工作能帮助农民增收,我就满足了。”这句朴实无华而发自肺腑的话,至今依然感动着台州湾的每一个水产养殖户。说这句话的,就是浙江省温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推广研究员丁理法。

年,丁理法以优异成绩进入浙江水产学院。毕业后,丁理法放弃了分配到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机会。回到温岭后,他从基层一线的水产养殖公司的副厂长到乡镇专业渔技人员,从科技特派员到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始终兢兢业业,忠于职守,默默付出。和他接触过的养殖户都说:“丁理法啊,他精通业务,又平易近人,是我们水产养殖户的老相识、老朋友。”

青蟹是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海水养殖主要品种之一,然而由于自然海区青蟹苗种丰歉不一,青蟹养殖业发展受到制约。时任松门镇渔技员的丁理法,连续4个月天天守在育苗池边盯着,晚上总是守到11点以后才睡觉。为了不影响投料、观察,他睡下时都要用BP机定时,因为心里总是牵挂着那些娇贵的青蟹苗,结果每次总是不到BP机响起,他就醒了。经过3年的反复实验,青蟹的生产性育苗终于获得成功,该项目也荣获温岭市、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丁理法聚焦养殖中技术含量低、产量不高的问题,培育III期稚蟹万只,在国内首次对青蟹养殖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大面积高产高效综合养殖技术,在上海浙江等地推广人工苗种6.13万亩,累计推广养殖23.93万亩,实现总产值13亿元。

昔日珍贵的泥蚶摆上了普通老百姓的餐桌,青蟹人工育苗这个难题迎刃而解,青蟹因此走向了世界……而面对这一连串的成果,作为一位有30年党龄的科技人才,丁理法笑笑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个水产技术人员、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王敏:不忘初心的农机农艺“土专家”

王敏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站长。从退伍军人到基层农技推广标兵,一个钢铁汉子用25年的最美青春扎根基层。

“梦想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想靠奋斗实现梦想,就得有奋斗的本领。”王敏说,农业技术是个硬碰硬的工作,在指导群众实际生产过程中,每个技术人员都必须参与生产实践,必须现场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这就需要农技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会在生产实践中“摔跟头”。自打走上农机岗位后,王敏就潜心学习农业和农机知识,向书本学、向农业专家学、向农机专家学。如今,他已成为宿州市小有名气的农机农艺“土专家”。

在王敏看来,实施科技兴农,让科技成果助农增收,是新时代农业科技人员的责任担当。他兼任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扶贫工作队专干的两年间,全村贫困户从原来户人降至17户48人,贫困人口发生率由14.5%降至0.8%。

多年来,王敏依托各类农机化发展项目,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技术人员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不断提高全站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服务本领,为农机化技术在实际推广中打下坚实基础。按照“农机人员直接到户、指导服务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推广模式,在全区选择一批生产技术较好、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户,组织农机科技人员长期定向帮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到年底,埇桥区农机总动力已经达到万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谷物收获机、玉米联获机拥有量分别达到台、台、台,新型玉米播种机台、大豆播种机台、烘干机台套。小麦、玉米、大豆综合机械水平分别达到99%、88.5%、96.3%,秸秆机械综合利用率达85%,机具配套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李荣正:畜禽产业的“安全卫士”

34年来,他骑坏了4辆自行车、5辆摩托车,行程80余万公里,练就了1小时为多只雏鸭打防疫针等诸多本领;他坚定理想与信念,坚守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名乡村兽医的奉献乐章。他就是李荣正,一名在福建省南平市大山深处畜牧兽医战线上奋战了34个春秋的老战士,一名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的共产党员。

在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麻沙、书坊一带,提起“李荣正”这个名字,乡亲们没有不知道的。理着平头、个子不高、精瘦的李荣正,身着迷彩服,骑着一辆摩托车,带着一个斑驳的棕色皮药箱,穿行在闽北的山乡僻壤,服务着众多养殖户。他18岁在校实习时,就因为救了11头在田里吃草中毒的水牛而闻名莒口。从年毕业起,他背起药箱,骑上自行车,走遍了莒口镇所有养殖户。李家的鸭子日龄达到10天,该打疫苗了;张家的母猪今天会产仔,一定要过去看看;全镇鸡鸭存栏50万羽,猪存栏2万多头,南江黄羊存栏多只……讲到畜禽的知识,李荣正如数家珍。

近几年来,莒口镇莒口村的郑加龙每年都养鸭多只,在李荣正的指导下,已经基本掌握了家禽防疫的技术。“我跟随李站长十几年了,他没有私心,耐心传授畜牧家禽防疫的技术。”他说。像郑加龙这样的徒弟,李荣正有30多个,遍布全镇及周边乡镇,其中不少人成为周边区县养殖大户和优秀的动物防疫员。在李荣正的带领下,莒口镇已成为闽北畜禽养殖大镇,每年养殖鸡鸭50余万羽、生猪2万多头、南江黄羊多只。当地生产的后备母鸭销售区域遍及5省30多个市、县,年创产值余万元。

凭借优秀的工作业绩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先后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科普惠农先进个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农技员、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等20余项荣誉称号。他常说:“我能有今天的技术,得益大家对我的帮助,我一直心怀感恩,也带着这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会尽我所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能帮养殖户排难解忧是我最大的欣慰。”

朱永胜:担当实干的科技“引路人”

“朱站长,今年我家该种什么,具体都要怎么操作啊?”每至春耕时节,村民总要询问朱站长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

朱站长名叫朱永胜,是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浪溪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站长。自年参加工作以来,这已经是他在浪溪第36个年头了。从精壮的年轻汉子到两鬓斑白的中年人,老朱把人生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每次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在田间地头总能看见朱永胜忙碌的身影。

在农业农村部、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棉花轻简化育苗技术指导工作中,大部分农民对育苗栽培存在疑虑,朱永胜白天在育苗大棚内进行现场指导,晚上到小组讲课,传授轻简化育苗和移栽技术要点。

“如果育苗移栽失败,给农民造成损失,我个人负责赔偿!”他坚定有力的话语,打消了农民的顾虑。由于工作扎实、技术服务到位和农民积极参与,棉花轻简化育苗和栽培技术获得成功。籽棉每亩产量达公斤,位列全省第一。项目区籽棉每亩产量比年增加50公斤,每亩增加收入余元。

为了能更好地改变水稻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他自费到湖北潜江实地考察学习“稻虾共作”技术。学习回来后,他白天跑田间地头,晚上到农户家中讲解。在他的努力下,年浪溪镇“稻虾共作”推广0余亩,让浪溪农民真正看到了“靠天吃饭不如靠技要效益”。截至年5月,全镇“稻虾共作”面积已达1.2万多亩,仅此项全镇农民每年增加收入1万元。

朱永胜与农民促膝交谈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他常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为他们服务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抓好农技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30余年来,他累计为农民解决各种生产问题多个,为农民挽回损失近万元。“有事找老朱”成了当地农民的流行语,他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科技引路人。

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员,36年来,朱永胜凭着一颗赤诚的心,在农技推广服务的天地里,怀着满腔热血默默奉献着,用初心和使命书写了最美的农技人生。

寇玉湘:扎根基层的农技推广“小灵通”

年12月,寇玉湘出生在渤海湾畔的昌潍平原北部的一户农民家庭。该地区耕地缺淡水、多盐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懂事起,老一辈在炎炎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进校园的他就立下志向,将来一定致力于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方法。现年57岁的他已经是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高级农艺师,扎根基层从事农技推广事业39年,被当地干部群众赞为农技推广“小灵通”。

在乡镇工作几十年,组织上至少3次准备把他调到县级农业部门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寇玉湘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我当初立过志,这辈子与乡镇农技打交道,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没后悔过。”在龙池镇工作期间,他主动联系各村“两委”的干部,与他们一起走访科技带头户和种粮大户,大力推广了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这项农机农艺有机结合技术年推广面积达5万亩以上,玉米机收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都达到了%,小麦玉米两季全镇年增收万元以上。

龙池镇有多个村庄离镇区较远,农忙时节这里的群众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难以及时得到满足。寇玉湘主动联系移动公司,利用电脑和手机每年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重要环节给全镇农民免费发送科技信息,每年共计40余期10万余条,从农作物的播种、追肥、浇水、配药,到病虫害的防治、配方施肥、良种推广、惠农政策的落实、农业安全生产等等。年,他建立起“龙池农技推广QQ交流群”,年又建成“农技服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