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光明日报记者李慧姚亚奇任欢
盛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张用红字刻印的“生死牌”和六幅大照片,将人们带回23年前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抗洪现场:
官兵们赤膊跳入及胸的河里,用身躯搭起“人桥”与管涌殊死搏斗;从洪流围堵的家中,接过嗷嗷待哺的婴儿;在烈日的灼晒中,官兵们搬石料,垒堤坝,一身泥水一身汗……
连环画《九八抗洪》陈勇、卓莎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年,来势汹汹的洪水肆虐大半个中国。一时间,2亿多人受灾,不少工厂、良田被滔滔洪水吞噬。
危难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军民一心严防死守、顽强战斗,抒写下一幕幕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雄壮画面。经此大考,我们不但战胜了洪水,也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丰碑。
时光无言,岁月有痕。融入民族血脉的抗洪精神,愈发厚重、历久弥新,在一次次与滔天巨浪的搏斗中,迸发出支撑勇毅前行的磅礴伟力。近年来,我国多地经受洪涝灾害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和受灾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集结起万众一心,熔铸成中国力量!
长缨在手苍龙缚,何惧风高起浊流。无论洪水怎样肆虐,无论多少艰难险峻,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步伐。23年过去,伟大的抗洪精神巍然屹立,在风雨兼程中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初秋的江西九江,天高云淡,惠风和畅。浔阳西路的长江之畔,一座四面镂刻着“”的纪念碑,矗立在九八抗洪纪念广场中央。广场北侧,写着“甲”的船型建筑静卧江边。
这里,便是九江抗洪纪念馆。这座镌刻着时代精神的纪念馆,承载着这座枕水而居的城市对那场洪水的记忆——
密密匝匝的木桩被巨浪剥蚀着,官兵们浸泡在及膝的洪流中,不停地把沙袋堆砌起来。沉重的沙袋将他们的手掌磨出了血,风吹日晒在那些稚嫩的面庞上划出道道印痕,却始终无法压弯他们的脊梁……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20多年过去了,提起年的那场世纪大水,75岁的原九江市水利电力局局长程宣发,仍心有余悸。
年8月4日晚,高水位浸泡了39天的九江江洲镇长江大堤,被肆虐的洪魔撕开一道裂口!顷刻之间,整个乡镇坠入一片白浪。8月7日下午,守护九江城区的长江干堤出现溃口!奔腾的江水以每秒立方米的惊人流量,张牙舞爪地扑向九江城区。
沉船堵口控制险情!调遣部队支援堵口抢险!一场勠力同心战洪魔的“阻击战”迅即打响。
年7月16日,在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镇,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三支队党员突击队转移受困群众。新华社发
夜晚的长江大堤,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宽阔的江面波涛汹涌,水位线步步逼近警戒线。抗洪抢险的集结号一次次吹响,官兵们听着号令一次次冲锋——
“站在江岸远远望去,城防大堤旗帜如林、映红天际,‘红军团’‘硬骨头六连’‘红色尖刀连’‘坚守英雄连’……英雄旗帜迎风猎猎,那一幕何等壮观。”参与年抗洪的老兵葛羽哲回忆,在军人眼里,那一面面旗帜是灵魂,是方向;在群众心里,那一面面旗帜是信心,是希望。
“我们的战士了不起!”担任江西九江抗洪部队前线总指挥的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董万瑞感慨地说,“一看到在决口处大战洪水的战士,我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流了好几次泪。”
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战士们的脚烂了;有的战士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都没吃一口饭;高温中,接连有官兵中暑晕倒……大江奔涌,危在旦夕。他们奋不顾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保护江堤的铜墙铁壁。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这些官兵不顾生死,勇往直前?
在湖北省洪湖市,紧邻长江堤岸的一座砖木结构的吊脚楼静静矗立。步入吊脚楼,一张斑驳的老照片映入眼眸:小伙子们用独轮车推土;妇女们挑着竹筐一筐一筐地运送石头;连白发老人也提着草袋,让年轻人往里铲土……
吊脚楼的“主人”,是著名国际友人、新西兰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这张拍摄于年的老照片,将苏区土地上万众一心抗洪的景象刻入历史风云。
“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展现在我面前,男女老少在被洪水冲毁的旧堤废墟上日夜修建新堤,工程进展之快是我从没见过的。”写下这段感言的路易·艾黎,被独轮车、竹筐、草袋背后的精神信仰深深震撼。
吊脚楼下,长江水滚滚向东。、,不同的时空坐标,蕴藏着同样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穿越时空,筑起了一道洪水冲不垮的坚强堤坝,激励着人们一次次投入抗洪战斗。
在人水对决中,有一种理念最宝贵,这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有一种力量最强大,这就是来自社会各方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
年汛期,我国南方多地发生洪涝灾害。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次就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强调“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满科学部署和深切关怀的批示之中,贯穿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闻“汛”而动、向水而行、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展现着群策群力的家国担当。
年汛期,每日近20万干部群众在八百里洞庭的千里水线上巡查防守,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网格员用脚步丈量出基层实情;人民军队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封决口、堵管涌、加固堤防、抢通道路、转移群众;水文“尖兵们”每日在数个测站之间奔波测报……每一份力量都汇聚成浩瀚之力,助力化险为夷。
洪水无情人有情!灾害面前,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上下一心,共抗洪灾、共渡难关。逸动的迷彩绿、太阳红、火焰蓝、志愿橙,各种平凡而艳丽的色彩,汇成一条条希望之舟,在滔滔浪涌中筑起坚而不摧的生命线。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中华民族向来是不怕困难、英勇无敌的民族,中国人民向来是直面挑战、顽强奋斗的人民。
在抗洪救灾一线,尽管洪魔肆虐,来势汹汹,但人民群众的士气始终是高涨的,信心始终是饱满的,脚步始终是坚定有力的。
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哪里?
信心来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
年7月,我国北方遭遇暴雨袭击,南方汛情同期持续。面对严峻的抗洪救灾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月三谈抗洪,对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切实落实防汛抗洪责任制”“科学精准预测预报”“突出防御重点”“全力保障人员安全”“强化军民联防联动机制”“抓紧谋划灾后水利建设”,六点要求科学精准聚焦防汛救灾重点和难点,为高效防洪抗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信心来自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向死而生、向险而行的豪情和勇气。
“洪水不退,我不离堤!”面对年的特大洪水,时任江西省九江市新港镇江矶村党支部书记的陈申桃郑重许下诺言。
那一年,他和乡亲们一起奋斗百天,排除大小险情多处,开挖人字沟多条;那一年,他的儿子陈建14岁。
年,当洪水再度袭来,已经退休的陈申桃和儿子陈建一起,并肩加入到抗洪抢险的队伍。22年前的诺言,父子俩携手践行。巡堤查险、加固堤坝、处理管涌……哪里有险情,父子俩就奔着哪里去……
在抗洪救灾一线,更多的英雄人物涌现出来——时任空降兵某部少将马殿圣,指挥战役性堵涌抢险10余次,肩扛沙包冲锋在前,在数百公里长的荆江与洪湖大堤上坚守了20多个昼夜;湖北嘉鱼洲湾民垸决口中,空军某高炮团指导员高建成,在洪水中奋力救下一个又一个百姓和战友,自己却终因体力不支,被洪流挟卷而去;原广州军区某部战士李向群,在抗洪数日间参加了8次抢险战斗,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医院救醒后,又立即拔掉输液针管上堤战斗,终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年仅20岁……
正是这些抗洪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起抗洪抢险的伟大力量!
信心更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来自勇于抗击一切灾难、战胜一切邪恶的精神伟力。
这种伟力,构筑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上;构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上;构筑在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抓出了巨大的精神储备、队伍储备、综合国力的储备上。
滔滔洪水,见证着历史的足迹。抗洪大堤,写满信念的力量、人民的力量。
年7月17日,武警江西总队赣州支队官兵在九江彭泽县芙蓉墩圩堤搬运沙袋。新华社发
九州同风雨,患难见真情。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已经凝聚成激励一代代中国人英勇奋斗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应对了年东北地区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大洪水,年长江、太湖等流域大洪水,年严重洪涝灾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
今年7月,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面对来势汹涌的洪水,来自四面八方的勇士们,迅速打响了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战斗。截至7月底,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累计投入4.6万人次,民兵6.1万人次,参与到河南的抗洪抢险;应急管理部分三批次从12个省份调派消防救援力量约0人,紧急驰援河南……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在湖北武汉龙王庙公园,一组巨型浮雕屹立其中,其中一幅“生死牌”雕塑,将驻足的游人拉回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年夏,素有“武汉防汛第一险段”之称的龙王庙险段闸口面临决堤之险。一时间,挟风裹雨,浊浪翻滚。
“当时我们就是在生死一线上,就是在那个闸口上,闸口亡我们也亡。”武汉市江汉区公安分局满春派出所民警黄启雁回忆。
“誓与大堤共存亡!”以黄启雁为代表的16名党员组成临时党支部,签下“生死牌”,用身体与洪水展开搏斗。
随后,长江、汉江干堤及各支流大堤上的抗洪军民纷纷竖立了“生死牌”,签下“军令状”,组建“敢死队”,向洪水宣战。
如今,“生死牌”已经不再是一块简单的牌子,它已化作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象征,化作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广大官兵以勇敢的气魄和坚定的毅力誓与洪水决一死战,迎着困难和危险奋力前进。越是情况危急,他们越是不屈不挠。他们在抗洪一线筑起一道道牢不可摧的血肉堤坝,一次又一次顽强地战胜了洪峰,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阔诗篇。
历史会永远记住年9月15日。这一天,汹涌的长江水缓缓退去。洪魔面前,全体抗洪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形成了敢于胜利的不竭动力。
时光荏苒,“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困难,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开拓进取,乘风破浪。
年,非典疫情袭来,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卫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留下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打响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战斗;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展现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朝阳初升,美丽的洪湖沐浴在片片金光之中。站在路易·艾黎当年曾登过多次的长江堤——官保堤,看波光粼粼,听涛声阵阵。蓦然回首,路易·艾黎说过的那句话在记者耳畔久久回响:“中国人民有一种精神,有一种从长征、延安、洪湖、抗战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出来的精神。中国人民充满这种高尚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引领未来……”
《光明日报》(年09月07日05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