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马不停蹄,匆忙赶路。新春刚过,正月初三,辛弃疾拜见光宗,呈上了他的《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详细阐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光宗也连连点头认可。
由于光宗的身体不太好,病情不稳定,很多事情不得不托付给朝臣,这也让一些保守的权臣和皇后有了干政的机会。辛弃疾的建议很好,但是对于安分保守的官员来说,却暗藏着太多的风险。
对英雄来说,生不逢时是令人沮丧的,而辛弃疾却总是在命运的捉弄下一再与这样的悲哀不期而遇。当年的孝宗有收复失地的理想,辛弃疾却因为与其政见不合而长久被冷落;如今的光宗虽然对自己建军的理想很是赞许,却懦弱无能,连皇权都难以掌控。
几天后,光宗的立场就因为周围的非议改变了。辛弃疾的建议最终没能被采纳,光宗也不再提北伐的事情,朝廷又恢复了原先的安逸。对于这样的结局,辛弃疾有些失望。好在,光宗依然对辛弃疾的才华与能力十分赞赏,政见虽然被否定,但辛弃疾被任命为太府少卿,几个月后,他又被提拔为集英殿修撰。
在福建时,辛弃疾致力于恢复民生,许多政策与举措都是从黎民百姓的角度出发。然而正是这种利国利民的举动却让他成为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的对象。
"莫须有"的罪名,除了岳飞,辛弃疾也同样受到了莫名其妙的责罚。与上次的弹劾一样,辛弃疾这一次的罪名仍然是"恶官酷吏,贪赃枉法"。尽管这个罪名在当地老百姓听起来有些可笑,光宗的继任者宁宗却相信了。
官场的瞬息万变总是让人措手不及,辛弃疾还没来得及为自己辩护,便被一纸诏书罢官。对每个人来说,颠沛流离的生活总是令人沮丧的,意味着动荡与不安。在辛弃疾的人生里,这种动荡不安的日子却是常态。
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辛弃疾已经看过很多,但是再一次遭遇朝臣的排挤,他仍旧无法坦然面对。已经有过一次报国经历的辛弃疾决定辞官归去,可是,如今的他已不是孑然一身,家人成了他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此时,辛弃疾的儿子也已成年,当听到父亲要解甲归田时,厌倦了清淡生活的他,想尽一切一切办法阻止父亲回乡。他深知荣华富贵打动不了辛弃疾的心,以高官厚禄为理由劝说父亲留下显然也不可行。思来想去,辛弃疾的儿子终于找到了一个理由,那便是:家中经营多年,却无一处田产可用。
古时,人们对田地有着执着的追求,对他们来说,家里有田就意味着后半生有了依靠。辛弃疾虽然知道儿子的担心有道理,但他还是对此进行了反驳和批评,于是写下这首《最高楼·吾衰矣》: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最高楼:词牌名。乞(qǐ)归:请求退休归田。
犬子:对自己儿子的谦称。田产未置:还没有置备好田地产业。
止:劝阻。衰(shuāi):年老。须:等待。富贵:有功业。
醴(lǐ):甜酒。抽身:退出仕途。
得米弃官归:陶渊明当彭泽县令时,曾有上司派督邮来县,吏请以官带拜见。
葺(qì):修缮。佚(yì)老:安乐闲适地度过晚年。
亦(yì)好:退隐归耕,虽贫亦好。
匙(chí):小勺。休休:罢了,此处含退隐之意。
甚(shèn):什么。
白话译文
我请求辞官归隐,但儿子以田产还没置办为由不让辞官,于是写了这首词骂儿子。
我已渐渐年老,力尽筋疲,功名富贵的实现要待到何时?何况富贵功名还处处隐伏着危机。穆生因楚王稍懈礼仪便抽身辞去,陶潜尚未得享俸禄就弃官而归。穆先生、陶县令那样明达的人都是我十分崇敬的老师。
归隐后一定要将荒园修葺,“佚老园”就是个合适的名字。再建个亭儿取名为“亦好”,便能闲时饮酒,醉时吟诗。一块田地千年之中要换八百主人,一人嘴里又能插上几张饭匙。退隐之后便一切作罢,何须再费口舌说什么是非得失。
雁霜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