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擅长以白描手法创作诗篇,采用大量的通俗语言,不像那些词意深邃典故又多的作品。白居易生前就整理了自己的作品,他把自己的诗大概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以《秦中吟》和《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是白居易最为重视的作品,这是他文集中的核心部分,是讽刺政治和社会的不良现象,关心民心疾苦的诗,非常有名的《卖炭翁》已经被选入了语文课本。
他的感伤诗有两首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篇作品都收录在《白氏长庆集·卷十二》。《长恨歌》是他早年出任周至县尉的时候写的,而《琵琶行》是他四十五岁时写的,这是白居易生平最重要的转折点。他前半生是直言敢谏的理想者,是非常勇敢的一个人,从《琵琶行》之后渐渐开始归于平静,用今天流行的话说就是向佛系转变了。
白居易的文集最早编撰于唐穆宗长庆年间,因此称为《白氏长庆集》,在第十二卷感伤诗中记载了这篇《琵琶行》,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古乐府中就有长歌行和短歌行,非常熟悉的就有曹操的《短歌行》。后来以乐府诗为基础创立了歌行体裁,命名通常用歌、引、吟,或者直接用歌行。《琵琶行》在白居易文集当中的题目是《琵琶引》,在诗歌面前还得有序言,《琵琶引并序》,他在序言当中交待了创作背景,引就是指歌行,所以他在序言最后也直接称为《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他说元和十年我被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此次被贬职跟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唐宪宗决心削平藩镇割据,他有这种雄心壮志,元和天子神武姿。他要讨伐驻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没想到淮西那边还没有反应,驻郓州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先慌了,他竟然派刺客潜入了京城,在元和十年六月初三凌晨,刺杀了上朝途中的宰相武元衡,裴度也被刺伤但侥幸没有死。
当街刺杀宰相必然震惊朝野,于是白居易上书要求通辑凶犯,他这个行为被当时的执政认为是越职,从规则上来说的话确实是越职。因为他当时是太子属官而不是谏官,但主要是因为他平时写的那些讽喻诗,很多权贵宦官对他不满,因为那些人是他讽刺的对象,于是决定把白居易贬为州刺史,但是任命的诏命刚刚下来,中书舍人王涯又给他补了一刀,说白居易犯这种原则性的错误,不适合做州刺史。于是又将白居易追贬为江州司马。
这里写的九江郡用的是旧称,就是指江州。白居易写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其实包含了两次降职,他先是从太子赞善大夫贬为州刺史,再从州刺史贬为了州司马,这套组合拳直接招呼到身上之后,白乐天先生感觉有点乐不出来了,从此以后就调整了自己的人生路线,再也不像从前那样锋芒毕露了。
要想了解《琵琶行》就必须要说明他这段经历,才能体会到他当时的低落和感伤,不然白居易的生平太顺了,幸福的场景太多容易使我们跳戏,不像杜甫先生用整个生涯展现人生的悲苦。白居易到江州任职的第二年秋天,创作了这篇经典的《琵琶行》。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此处的明年秋就是元和十一年秋天,“送客湓浦口”就是送客于湓浦口的省略句,湓浦是江州的湓水进入长江之处,故址在江西省九江市的甘棠湖附近。白居易来到这里送某位朋友,但肯定不是他的好朋友元稹,元稹这个时候正在四川达州。白居易听到江中的船里有人在弹琵琶,弹的还是京都流行的曲子。
铮铮是金玉相撞击的清脆声,琵琶拨弦产生的那种声音。白居易在京城见惯了这种表演,但江州不像京都那么宏大,被贬到这里有一年时间了,忽然听到有人弹京都风格的曲子,赶紧上前询问,姑娘何方人士啊?为什么会弹奏京都音乐?在这里弹奏京都音乐的人不多,能听出京都音乐的人应该也不会多。所以白居易和这个弹琵琶的人可能有交集。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白居易询问后得到了回复,对方说自己本是长安的歌舞艺人。倡,就是指歌舞为业的艺人,经常跟另一个同类词优联合起来用。倡优就是古代歌舞杂剧演员。她对白居易说起了自己的学习经历。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曾经向穆善才和曹善才学习琵琶,白居易认识在宫廷担任乐师的曹善才,很可能从琵琶女的演奏中听出了特点,于是琵琶女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委身就是托身,代指出嫁的意思。贾人就是指经商做生意的人,她说自己年龄渐渐大了,不再像青春年少时那样貌美,就不能在京都再以歌舞为业,只能选择嫁给一个商人。行商坐贾,贾是有固定经营位置的生意人,当然也可以通称。所以琵琶女的家里是有产业的,只不过古代的商人社会地位不高,她是年纪大了没有得选才嫁给商人的。年长色衰,其实也就是二十多岁,古人的年龄观跟今天不一样,不管怎么样她是一个很落寞的归宿,白居易跟她交流的非常顺利,于是坐下来饮了几杯。有酒也有故事。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白居易命人摆酒请她畅快地弹奏了几曲。“遂命酒”,吩咐手下的人准备酒,毕竟是五品的江州司马,手下还是有几个跟班的。使快弹数曲,请她即兴弹奏一曲。当琵琶女弹奏结束之后,表现出非常哀愁的样子。
“曲罢悯然”,悯然就是哀怨的样子。琵琶女叙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儿时的欢乐生活已经逝去,如今漂泊辗转于江湖之间,身心变得非常憔悴。当他把自己的这番经历说出来,白居易的内心突然受到了冲击,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状况。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他发表了一番后知后觉的感慨。他是元和十年被贬到了江州,此时是元和十一年秋天,将近两年。他说我外放到江州做官已经两年,淡泊自处,随意而安。本来没有把外放这件事情往深处想,日子也就这么过去了,如今听了你这番诉说,虽然说的是你的遭遇,但细细想来这何尝不是我的遭遇。
“感斯人言”是感斯于人言的省略句,就是被这个人的话所感动。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到了今晚上我才感觉到被贬谪的那种感觉。琵琶女诉说自己小时候很欢乐,长大以后身不由己漂泊江湖。白居易听完之后,忽然把这种感觉映射到了自身,后知后觉的真乐天派。在江州都已经住了近两年时间,平时没有深究自己被贬谪的事情,来到江州以后生活有点麻木,而且他自己还生病了。而此时琵琶女的音乐和凄婉的诉说,使白居易突然想起自己被贬谪的这件事,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情,原本在京都好好的任职,现在远谪千里变成了州司马,心情变得有些沉重,再加上他在船中饮了几杯,有感而发写了这么一首长诗。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因为自己有相同的感受,所以写了一首诗歌赠送给琵琶女,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命题为《琵琶行》。在过去的很多古籍当中都是凡六百一十二言,属于刻版时产生的讹误。《琵琶行》的正文共六百一十六个字,白居易特意为《琵琶行》写了序言,把时间、地点、人物交代得非常仔细,跟他另一篇虚构的作品《长恨歌》不同,《琵琶行》的故事是写实的。
以下分四段剖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浔阳就是如今的江西省九阳市浔阳区,这里有一座著名的浔阳楼,就是《水浒传》里宋江题反诗的那座楼,其实白居易也在这座楼里题过诗,没有想到被一个绿林人士给抢了风头,浔阳是江州的治所,它旁边还有一个彭泽县,陶渊明曾经在那里做过官。
他是在这年秋天的傍晚来到江边送自己的朋友回家,这位朋友是要乘船从水路出发,这是唐人惯用的出行方式,此时是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特别描写了江边的景色,因为景色往往是跟人的感情相照应的。江边的枫树和荻花被秋风吹动,发出了瑟瑟的声响。他这里描写了两种不同的植物,枫叶到秋天的时候就会变红,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许多人喜欢在秋天的时候看红叶,也留下了很多关于红叶的诗句。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枫叶已经成为了秋天的标配植物,秋天写别的树都写落叶,只有写枫树的时候写红叶,连植物红起来的时候都是有优势的,除了满眼红彤彤的枫叶,还有另一种颜色与之相配。大自然的色彩是任何设计师都要仰望的。
枫叶荻花秋瑟瑟。另一种植物是江边的荻花,荻是水陆两生的禾本科植物,荻花开后会渐渐呈现白色,而且荻花的质感非常好。荻和芦苇是不同属的植物,荻花的造型比较文艺,微风一吹长发飞扬。而芦苇的造型是比较粗犷的风格。
《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本来就有芦花和荻花两种解释。红色的枫叶和白色的荻花,强烈的对比色调,白居易在这种秋意浓浓的场景下,送自己的朋友来到了江边,本来就是以离别开场的。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主人与客人下马登船。白居易为朋友饯行,酒菜肯定已经准备好了。《赤壁赋》里说东坡先生有酒无肴,而这里白居易是有酒无乐。
“举酒欲饮无管弦”举起酒杯的时候突然觉得缺点什么,原来是没有音乐助兴。管弦就是指乐器,他在京都的时候经常欣赏音乐,到江州以后待遇没有从前好,送客的时候下意识地要点音乐,但是端起酒杯空气突然凝固,只能听到瑟瑟的秋风,他的心情顿时有点低落,觉得这送行酒没有达到送行的效果。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他说这酒本来就喝得不痛快,又想到两个人马上要分别,心头涌起一种凄惨的感觉,再看向船外的大江茫茫无边,月亮已经沉到江水之中扭曲变幻着形态,顿时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可见白居易的生活质量是非常高的,都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仪式感还是要的。但他不是王维那种全能型的艺术家,如果是王维的话,这个琵琶可以自己弹。音乐这个事情白居易搞不定,两个人正在为这个事情纠结,事情发生了转机,生活就是这么有趣。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几句是一连串的视听动作,两个人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正在这里为没有音乐而苦恼,琵琶声就从大江之上传了过来。琵琶果然是最有魔力的乐器,持国天王就抱着琵琶,主客二人本来就已经饮了几杯酒,再听到这琵琶声之后,精神就被琵琶声所感染了,沉迷其中有点出不来的感觉。
主人忘归客不发。自己本来是送客的却忘了回家,客人本来是要出行也忘记了开船,可见这段琵琶弹的是非常好的。
“寻声暗问弹者谁”这里有一点争议的是“寻声暗问”,通常被释为辨明声音方向后,悄悄询问弹奏者的身份,所以这里有个问题。当时两条船距离比较远,外面又是秋风瑟瑟,如果是悄悄地问,那对面的船上很难听见的。所以此处的暗问也有释义为在黑暗中发问。白居易顺着琵琶声传来的方向,朝着昏暗的江面大声询问,是谁在演奏。此时已经是傍晚天黑了,这突然一噪子谁不害怕啊。
“琵琶声停欲语迟。”他的声音传过去之后,对方接受到了声音信号,琵琶声突然停止,但是半天也没有任何回应,这段细节是非常丰富的描写。先是琵琶声从江面传来,主客二人沉迷其中,再是发声询问演奏者的身份,中断了琵琶的演奏,大江之上重归静寂。当然对于白居易来说还得打破这种静寂,所以有了后面的动作。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白居易喊了半天没人回应,于是他决定采取实际行动。他开动自己的座船,循着刚才的声音方向,慢慢靠近了琵琶演奏者乘坐的船。使自己的船向对方的船靠近,吩咐手下的人掌灯,重新准备酒菜摆设宴席。回灯也有的版本是移灯,用灯火照亮船的前方,使双方都能进入可视范围。
白居易喊了好几次,估计是把自己的情况也都说清了,本人是江州司马,不是坏人,请您出来见个面。对面船里的人考虑再三,同意了请求。但是保持着相同程度的矜持。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说明他确实喊了半天,对方不是马上冲出来的,而是缓缓从船舱中走出来,可以想见灯火阑珊之下,又在秋风萧萧之中,有一个人衣带飘飘而至,灯下看美人愈加三分颜色,有足够美好的画面。而且他还采用非常艺术化的登场方式。
“犹抱琵琶半遮面”用手里的琵琶挡住了半边脸,更加增添了艺术美。琵琶是中国传统的弹播乐器,挥手向前拨弦称为批,把手拉回来向后拨弦称为把,由批把这个音演化为琵琶。魏晋时期从西域传来一种梨形的四弦乐器,跟中国固有的古琵琶融合,最终形成了后世熟悉的这种琵琶。琵琶主要是四弦形制为主,也有五弦琵琶,白居易也有诗写过五弦琵琶。
日本正仓院现在有一把唐代五弦琵琶,是当年大唐天子赐给遣唐使的,它不是当时中国最好的琵琶,但是因为中国历史的战争规模太大,木质的东西在我们这边很难保存,所以目前只有这么一把存世,它背面是非常精美的纹饰,大家可以想象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
唐代五弦琵琶其实中国古代造字都是有原则的,很多弹拨乐器都带珏字头,就是说弹弦乐器的声音就像两块玉相撞那么清脆。唐代有很多从西域来的琵琶大师,这位琵琶女就是跟他们学习的,琵琶的声音非常清脆具有穿透力,白居易对演奏的细节有特别的描写,这是他擅长的写作技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sì),似诉平生不得志。”
不愧为唐朝最有名的通俗诗作者,先从琵琶的具体部件说起,他对琵琶演奏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在京都的时候经常听,我们不懂琵琶的人连部件叫什么都不会知道。
转轴拨弦三两声。琵琶顶部有用来上弦调音的弦轴,每个弦轴控制一根弦,转动弦轴改变弦的张力给琵琶调音,调音之后先拨弦试试音色,这叫转轴拨弦三两声。
五弦琵琶的转轴部件“未成曲调先有情”但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调音很熟练,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曲子,但是已经传达出优美的音色,叮地一声就能使人心情激荡,人家连试音都是高质量的,而白居易能听出来高质量,也是具有相当的音乐水平的,至少是具有很高的欣赏水平,完成了调音就要开始演奏,就不再是拨弦三两声了,而是开始连续拨弦形成曲调。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的弦最初是用丝弦,所以古籍当中都是用丝字旁的絃,后来出现更加亮的金属弦。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她每次拨弦的声音都表达出深沉忧郁的情感,思有一个旧读音(sì)。
“似诉平生不得志”她仿佛是在诉说自己生平的不幸遭遇,有的版本也写作似诉平生不得意,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从琵琶声中听出演奏者的心情,白居易的鉴赏能力是很强的,而琵琶女的演奏水平更高。接着就是写她非常细致的弹奏动作。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cháng)》后《六(lù)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低眉是轻轻垂头把目光注视在琵琶上,信手就是看上去很自然地随手拨弦,是看上去随手拨动,容易给我们造成我们也会的错觉,其实是需要非常高的表演功力的。有很多学画的同学谦虚说我信手涂鸦,不要相信他们的话,就是因为他们的水平非常高,所以看起来才非常自然,这需要长期训练的结果。
说尽心中无限事。把自己心里的无尽忧思,通过行云流水的丝弦表达出来。
琵琶女的专业演奏动作和曲目,白居易进行了详细记录:
“轻拢慢捻抹复挑。”细化到了琵琶演奏的指法,拢、捻、抹、挑,这四个字是琵琶的左右手指法,琵琶演奏左手按音右手拨弦,轻拢慢捻是左手的指法,琵琶的正面有不同的把位,左手除大拇指外的四个指尖在不同的位置按音,左手的按音决定右手弹奏的音色质量,拢就是用指尖扣弦,捻是左手的按弦动作,就是手指下按的意思。轻拢慢捻就是有节奏地在不同把位按弦,抹复挑是右手的弹拨动作,向下方斜着擦弦出去就是抹,在反向收回来就碰弦就是挑。唐代弹琵琶还是用拨子来拨弦的,就是一块竹片制成的东西。白居易对弹奏动作写的很细,对曲目也做了交待。
“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就是唐玄宗创立的《霓裳羽衣曲》,《六幺》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软舞,也称为绿腰。《韩熙载夜宴图》画面里的舞者演示的就是六幺舞。白居易先说琵琶女演奏的状态,以及音乐中表达出来的忧思情绪,再从她琵琶弹奏的指法,说到她擅长表演的具体曲目,经过这么一番描写,我们很详细地知道了琵琶女的特点,举例了《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舞曲》足以说明她的专业度非常高,因为这两种舞曲是唐代最经典的音乐。随着弹奏继续向下进行,曲子的韵律也出现不同的交叠变化。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种连珠式的语言太适合描写琵琶了,主流的琵琶是四根弦,它的第一弦最细,弦越细弹出来的音乐越清透,二三四弦越来越粗,弦越粗弹出来的音乐越沉重。所以第三弦和第四弦称为大弦,第一和第二弦称为小弦。
“大弦嘈嘈如急雨”就是手指以大弦为主快速拨动,就会发出那种急雨落在瓦片上的声音,嘈嘈就是沉重压抑的声响。
“小弦切切如私语”就是手指集中在小弦上弹拨,发出清透细碎的声音。这是琵琶上的大弦小弦各自的特点,但是演奏不能光弹大弦和小弦,四根弦是相互配合使用的。
“嘈嘈切切错杂弹”错杂弹就是描写大小弦同时弹拨,形成了更加立体的音效。
大珠小珠落玉盘。声音像大小不同的珍珠落在玉盘之中,无比响脆又带有缭绕在空气当中的回音。琵琶的泛声是各种音乐之冠,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音色和响度,它也是古诗词常出现的乐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塞外的演奏者经常在马背上弹琵琶,苍凉的音调仿佛从古代回荡到今天。白居易写琵琶女大小弦交错,弹奏出了使人沉醉的立体声,仿佛是参加了一场现场音乐会。
写了琵琶的大小弦音色之后,开始形容琵琶女演奏的曲调,也就是音乐能带给听众的深切感受。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这句是对韵律和音色的形容,也是《琵琶行》全篇唯一争议较大的句子。前一句是用树木上清脆的鸟鸣来形容,后一句是用流淌的泉水声来形容。间关是形容鸟鸣的拟声词,莺就是指黄鹂,这种鸟在古人诗词当中经常出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二月黄莺飞上林”,说的都是这种鸟。黄鹂的鸣叫声清脆动听而且它会变调,它还会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是一个全面的歌唱家,所以用它的鸣叫声形容琵琶的音色。黄鹂活动在树冠这层的位置,就是这里说的花底,这个花不是地面上的花丛。他说黄鹂在树上婉转鸣叫,为了形容它的鸣叫声而用了滑字,滑就是婉转的意思。
黄鹂鸟“间关莺语花底滑”是说琵琶声清脆犹如树上黄鹂婉转的歌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很多较早的古籍上写的是幽咽泉流水下滩。并且水字旁边有标:另一说为冰。由此产生了水下滩和冰下滩两种说法,后来又有人指出最后的滩应该是难。于是又增加了水下难和冰下难两种说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冰下难的版本,幽咽是形容水流的拟声词,意思是泉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而发出的响声。有人认为滑是通顺的意思,难就引申为阻力的意思。花底滑对应冰下难。这是我们目前主流的注释。
这句里面有两个字有争议,冰或者水,难或者滩。古代的冰(氷)字和水字是极容易混淆的,前面说莺语花底,后面说泉流冰下,鸟在树上鸣叫,泉在冰下流淌,泉流冰下是合理的,泉流水下不合理。水字应该是冰(氷)字的讹误。白居易很可能是参考了好朋友元稹之前写的诗,元稹在同体裁的琵琶歌当中写过:冰泉呜咽流莺涩,他可能是分解并且扩展了这句诗,他们俩是最好的朋友,经常互相干这种事情。
所以剩下冰下难和冰下滩两种说法,滩这个字是名词,看上去跟诗句有点不搭,但是有很多字在古今的意义是不同的,就像朱熹的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代表第三人称的渠字经常被很多书籍注释为水渠,这是时代变化产生的一种现象。这句诗最后的滩字,在古汉语当中还有另一个读音nàn,它的意思就是水疾流,幽咽泉流冰下滩(nàn),或许才是它本来的面目。泉水在冰底下流淌的时候发出低沉的声音,给人造成一种冷涩不顺滑的感觉。
我们观察一下泉流冰下的状态,“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杜牧在诗中使用过流动不息的冰底水,实际上流的还是很畅快的,这两句诗的对仗其实很严密的。
对仗严密这个“难”字的本字应该是读音为nàn的滩字,意思是水疾流。文字随着时间变化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候也不能确定一定就对或错,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法。(仅供参考)
白居易说琵琶声如树上的黄鹂清歌,又如冰底流淌的泉水,在冰的加持下透着阵阵寒气,冬天户外水流中升起的白气,琵琶声也透出这种凉意森森的感觉。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