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点皮炎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22889.html
引言—名字由来
汉高祖后四年(公元前年)设立松兹侯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年)改称宿松县并沿用至今,距今多年历史。宿松,含旧松兹之义。一说是李白游居于此,在此地寻找客栈但是客栈已满。于是便在松树下睡了一晚,后来便把此地取名为宿松。
宿松县今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
长江图
长江自西向东沿南部边界流经宿松县,这是长江进入安徽的第一站。
石莲洞
石莲洞又称十里洞,位于河西山半腰。洞顶有一石,宛若青色芙蓉,《安庆府志》载:“石莲洞在治南五里,石屋嵌空,若出水芙蓉,上镌‘石莲洞’三字,为唐罗隐笔。”相传他在此仙去,“石莲洞”三字至今就存于洞左上方,清晰可见,洞因此得名。
清代名儒石圣历《游石莲洞》诗云:“曾说桃源古洞幽,谁知此地有丹邱。玲珑直透烟霞窟,光霁常经日月流。水喷崖腰穿碧涧,云横谷口护灵湫。个中莫道乾坤小,万壑群峰一望收。”诗中道出了石莲洞的优美。
山下一天门,山上佛座岭,均为佛教禅宗弘忍憩息遗址,曾建有五祖寺,与黄梅五祖寺相呼应。山南水口山有西汉末中散大夫,因王莽被贬为松兹第一任县令张何丹之墓。此地主要景观有:流水潺潺的假山、雕刻精美的诗联书画文化走廊、九曲莲池、九曲莲桥、荷衣古池、荷花亭、水景带、休闲木屋、亲子乐园、垂钓中心、文南戏院、挹仙台、听雨亭、五祖禅林、佛座石、仙鹤石、五祖亭、龙眼泉、金蟾望月、黑猩护林、鼋头石、金龟盼日、石破天惊、龙啸石、对酌亭、海豚沐日、仙桃石、四顾亭、一线天、鸳鸯石、百子树、讲经台、醉仙卧花石、十里桃源。
白崖寨
白崖山位于宿松县城西北趾凤乡境内,距县城五十余华里。主峰雁恋坡海拔四百七十六米,窄径凌空,飘崖百里。“南国小长城”白崖寨就盘卧于向崖山上。寨墙环绕东峰、西峰、西阳尖、雁恋坡、大印坡五大山峰,长达十华里,逐迄起伏,巍峨壮观,宛如长城。
白崖寨始建于元末,明、清时期作过维修与扩建,有近年历史。寨墙由大方块石砌成,高3米、宽1米。长10余华里,寨城四周建有5座城门。白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曾为历代兵家军事遗迹、摩崖石刻和战争佳话。
七百年来,虽几经兵乱和风雨剥蚀,但整个寨墙基本保存完整。白崖寨原有五门,现只存攀龙、听雨、朝九三门。寻幽仿古者若从“关门石”拾级而上,可直达攀龙门,进入寨中心。两侧不远,即可看到“凤卧龙栖”和“最上一乘”的峭壁石刻。再沿城墙向西峰走去,绕北岭、东峰一周,沿途可看到许多形状动物的怪石和奇芒异景。西阳尖,海拔四百米,青蛙石位于西阳尖山腰,百花门有百花石,旗杆坡位于百花门东,又名炮台、点将台,尚存竖旗杆石夹一对,相传史可法曾在此竖旗,谬兵点将。
小孤山
小孤山座落在安徽省宿松县东南,位于长江中下游,距离县城65公里。与江西省彭泽县的彭郎矶隔江相望与江西的石钟山、龙宫洞遥相呼应,素有“海门第一关”,“长江天柱”,“江上蓬莱”之美称。小孤山以奇、险、秀、孤而闻名于世,被历代诗家学者吟赞为“长江绝岛、中流砥柱”。
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屿,开始形成于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它孤峰独峙,三面环水,直插江心,气势险峻。巨石悬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之势。此山其高不过百米,周不过里许,然而其形特异,如一出水芙蓉,孤峰耸立。
历代诗家学者对小孤山的青睐,留下无数比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加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小孤山以奇、险、独、孤而著称。“东看太师椅、南望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啸天龙”为其最形象的描写。正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江水东流直下吴,狂澜倒挽一人无,世间枉说奇男子,砥柱还须让小姑”。
小孤山的历史悠久。相传大禹治水时,曾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盛唐时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见于诗人的笔端。小孤山的“孤山”是以其独立不倚而得名,至于小者,是为区别江西鄱阳湖的“大孤山”而言。
小孤山山势挺拔,独立江心,北望靠天柱,南观倚匡庐。世人因山形长势犹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故又称为髻山。世俗又因小孤与小姑同音,逐转小孤为“小姑”相传日久,有好事者将对岸的彭浪矶说成“彭郎”,遂生发出许多小姑与彭郎相爱的美丽传说,更给此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小孤山不光风景优美,据说海潮至此不复往上,故又有“海门山”和“海门第一关”之美称。其地势也非常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后,曾在此设立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清朝彭玉麟的湘军与太平军均在此对垒交锋,以争成败,故又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说。
周瑜墓
周瑜墓原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汇口镇,后因桑落洲崩岸,搬迁到了宿松县圭山。明代解缙考证周瑜墓在安庆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北宋司马光《五代史记》“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
公元年,周瑜曹操会猎于赤壁,火烧赤壁最终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三国由此形成。年周瑜在西征的途中倒下了,在其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未解之谜。周瑜墓在何方呢?仿佛成了一个谜团,往事成风云,樯橹灰飞烟灭后,只能平地凭吊古人了。周瑜已逝,英雄不再。查古籍,以证过往。另外全国有多座周瑜墓,如安徽省庐江县周瑜墓,江西南昌周瑜墓,湖南岳阳周瑜墓。
太白书台
在宿松县城南1.5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名曰南台山。小山不高,却因有纪念诗仙李白的“太白书台”而远近闻名。唐至德二年,永王李璘举兵向唐肃宗夺权失败,李白被株连入狱,幸得郭子仪、崔涣、宋若思等人营救出狱。李白出狱后四顾茫茫,无处安身,宿松县令闾丘爱慕其诗才,冒着风险主动将其迎至宿松避难。
李白来宿松后当即住在闾丘下榻的南台山南台寺。为了盛情款待这位诗坛才子,闾丘还专门在寺北筑台,供其居住和吟诗,此即“太白书台”。李白在此栖留三月之久,写下《赠闾丘宿松》、《赠闾丘处士》等诗篇,更写出了“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等名句。台西南不远处有荷花池,池畔旧有“对酌亭”,相传系李白与闾丘饮酒、赏月、抚琴、赋诗之处。不久后,李白被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此后三年,李白颠沛流离,于62岁时长眠采石矶。
廖河戏台
廖河戏台位于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年)、清嘉庆二十二年(年)重修,整座戏台由四根边长为40厘米的大方木柱支捧,于方柱上端3.5米处穿梁铺板成台面,正面横梁上有“大雅元音”金字匾额。面积32平方米。该戏台对研究黄梅戏等地方戏曲的源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戏台作为旧时的一个文化载体,廖河戏台上的匾额也独具一格。上场门和下场门大多数古戏台挂的是“出将”、“入相”;“谈古”、“颂今”;“吟风”、“弄月”之类的门额。廖河戏台上挂的却是“昭德”、“象功”,这就有了更深的意义。古代将文舞、武舞总称雅乐。“文以昭德”“武以象功”,借此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武力强大,此后历代相传。如果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先演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先演武舞。
为什么廖河戏台上、下彩门用“昭德”,“象功”呢?戏台早先是用来祭祀酬神的,到了明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娱人”的场所。江西的戏班经常来宿松与他们同台演出切磋艺技,故此就建造了廖河戏台,既方便了过往民众,又满足了廖氏族民的精神需求。但是,在封建社会人们把演员统称为“戏子”,并划定为下九流,有时候还不准聚众演戏,所以用“昭德”和“象功”作为上、下彩门的匾额,来证实历朝历代都有“雅乐”。
非遗文化—文南词
文南词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已有近多年的历史,早于采茶戏和黄梅戏。文南词,又名文词腔,剧种名称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首字组成。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三类。小曲包括山歌、采茶歌等。
文南词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是以宿松为中心,辐射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进入发展和繁荣街断后,宿松问难词演出正戏和整本大戏,民间戏班多,民间艺人多,借鉴了传统的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伴奏加入了断丝弦,作为地方剧种基本形成。文南词的戏剧素材贴近底层民众,音乐底蕴十分丰厚,戏曲风格独特,表现形式灵活。随着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变化,在借鉴、引进、移植的过程中,文南词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影响了周边的兄弟剧种,许多艺术元素被黄梅戏所吸收,推进了黄梅戏的变革和发展。
后序
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古韵安徽、魅力安庆、大美宿松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