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还可以这么解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

陶渊明像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历来是刚正、清高的典范。然而,拨开历史的迷雾,陶渊明精神人格的背后是当时社会最现实的人间烟火气息。首先,我们还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现场。史书记载,陶渊明为彭泽县令,当时郡守派出督邮到地方巡察。古代行政,县上有郡,而督邮之职因《三国演义》“张翼德怒鞭督邮”而广为人知,同时也就被现代人污名化,其实就是类似于今天的纪检巡视组官员。县府的小吏告诉陶渊明,按照惯例,大人您得正式接见一下。紧接着,陶渊明的千古名言就奔出来了:“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阶层固化自古犹然仔细想想,督邮按规定来巡察,作为一县之长接待一下,并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就算官场黑暗,督邮拿着鸡毛当令箭,可能会为难地方,勒索贿赂什么的,都是正式接待的后话。陶渊明小题大做的地方在于连见不愿见人家,还带点偏见地表示这种人就是“乡里小人”,这可真真就奇怪了。不过在魏晋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举动一点也不奇怪。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贵族之风,世家大族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最典型的是选拔用人奉行的九品中正制:由各地所谓有名望的士人担任“中正”,按照道德和才学把人才评为九个品级,是授职当官的依据。其实,这种制度就是世家贵族垄断政权所立的“牌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当时的阶层固化相当严重,出身就是道德和才学。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典型的寒门,但他很会巴结贵族,并平叛立有不世的军功,因此改换了门风,一跃成为贵族之家。社会风气使然,到陶渊明的时候,虽然家道中落,但骨子里面的贵族优越感还是有的。“清官”领导,“浊官”背锅魏晋官场有“清官”“浊官”之别。清官与清正廉洁没有关系,其实就是专门为贵族设立的清闲之官,但是权力很大,通常是三公九卿和地方正职。浊官就是职位偏低、承担具体工作的官吏,为贵族所不屑,一般由寒门子弟担任。有了功绩是清官领导有方,出了问题是浊官落实不力,这就是当时的官场现实。担任彭泽县令这个“清官”之前,陶渊明有机会担任“主簿”、“参军”等职,不是拒不就职,就是牢骚满腹,无非是觉得这些官职是“浊官”,身为贵族当这些官有辱门风。督邮常年出差,不同地方奔波,辛苦工作,担着干系,就是典型的“浊官”。张飞觉得世道不公,怒鞭督邮,也是柿子拣软的捏,有本事他咋不打管事的去?身为“清官”的陶渊明一听说自己得正式接待“浊官”,自然是老大的不乐意,因此才不为五斗米折腰,顺带无来由地把督邮骂一遭。陶渊明清高是有的,但这种清高的背后是社会阶层的分裂,是贵族优越感的强烈扭曲。陶渊明家道已经败落,但依然摆出贵族的架子,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很难与刚正联系,其实就是一种矫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