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统治的年代,可算是一个充满黑暗的时代,当时的社会是被司马集团所笼罩,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陷入无穷的恐惧之中。有的人希望能够在东晋当任官职,从而造福一方百姓。有的人选择携带家眷步入山林、归隐山林,而靖节先生陶渊明便是如此。当初的靖节先生为了养家糊口,听从了家族的叔父的一席话,到彭泽县当任父母官。他在职位上做事也是一丝不苟,唯恐在某个方面不能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人们对其感到失望。而在这职场生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某种出人意料的事发生。当初的靖节先生则是不愿为了五斗米而向乡间的小人折腰,他愤然弃官而去,离开这个不适合他的地方,他如同他所写诗中的羁鸟、池鱼,想念着那旧林和故渊,一个能够属于他的世界。他真的走了,辞去彭泽县令一职,乘着轻舟向着家的方向行驶。在途中他写下《归去来兮辞》以表明他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当初选择任彭泽县县令并不是他的真实所愿,因为他的心并没有在这,一颗想回家的心一直在跳动着,而想回家的想法也是一直萦绕在他的头脑上,无法抹除。由于他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后就辞职回家了。因为他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或许这便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曾经这样讲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想而知,他对当时的统治有多厌恶。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他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他的生活,一种远离且没有了世俗的嘈杂,没有官场上的争斗和欺骗,从而在《饮酒》中留下一句千古名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