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吃药能好吗 https://m.39.net/pf/bdfyy/qsnbdf/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教案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1、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2、比较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志趣与生命追求,探讨他们人生的不同选择,进而理解两位诗人各自的生命思考。
一、新课导入
1、回顾初中教材中的两首诗歌: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读一读,同学们是否体悟了诗人处于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作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选择?
2、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亦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曹操《龟虽寿》中,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饮酒》则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无名利之念,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世俗文化以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作为追求目标。两者皆无可厚非,个人取向不同而已。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两位诗人的精神世界,去探讨他们人生的不同选择,进而理解他们各自的生命思考。
二、知人论世
(一)曹操《短歌行》
1、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爱好音乐,又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因此创作了许多歌辞。他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却一扫两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腐朽诗风,而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其中绝大部分或描述丧乱时代兵祸的惨状,或抒写对苦难人民深切同情,或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宏伟抱负。
2、通常认为这首诗作于赤壁之战以后,通常认为这首诗歌作于赤壁之战以后,由于曹操在军事上的失利,统一事业面临严重的危机。曹操当时53岁,年事渐高,面对连年战乱、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难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招贤纳士,建功立业。
(二)陶渊明《归园田居》
1、陶渊明(约年—年),字元亮,晚年更名为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开创了田园诗,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传世作品共有诗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2、史料记载:东晋时局动荡,陶渊明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年)首次出仕做官,到义熙二年(年)彻底告别仕途,其间一共十三年,有“五进五出”的经历:
①公元年,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职;
②公元年,35岁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次年冬以母丧辞职;
③公元年,40岁离家,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不久隐居;
④公元年,41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随刘敬宣离职而离职;
⑤同年秋再度出仕,任彭泽县令,81天后辞职归隐。
3、陶渊明处在老庄哲学思潮抬升的乱世,常常陷于入与出、忧与游的精神纠葛之中。公元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三、诵读入诗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小组互读,通晓诗意;
3、老师范读,体会诗情
4、师生齐读,读出情意。
提示:注意节奏、韵律,读出作者从忧愁到激亢的情绪变化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朗读提示:
1.节拍
大部分是节奏是二/二,也有少部分一/三,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语调(句式)。
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停顿与延长的变化,要读出曹操的气度,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中的忧思与慷慨。
四、品味诗情
问题探究:
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亦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都是诞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具有不同的诗风。比较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志趣与生命追求,探讨他们人生的不同选择,感悟其失意人生的诗意表达。
(一)《短歌行》
要点提示:
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发现诗歌思想的凝聚点,即揭示诗的主旨。通过分析诗歌中精炼传神的字,就能找到“诗眼”。
1、诗人“忧”什么?
提示:曹操忧从何来?从哪些诗句可看出?
①一忧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一会儿就干了,极言人生的短促,感叹时光易逝。(比喻)
②二忧求贤难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用典,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里,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回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诗人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比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三忧功业未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典,曹操借用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用典,诗人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
2、“何以解忧?”
明确:“唯有杜康”
3、“是否解忧?”
思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酒解忧,有没有将诗人的“忧”一扫而光?
明确:没有
4、“忧”是否延续?
思考: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的“忧”还在延续,那诗人有没有因此而一味消沉下去呢?接下来采取了什么行动去“解忧”?
明确: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而是积极去探访贤才(求贤才)解“忧”,从诗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以看出。
知识链接:
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教材链接: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苦短、贤才难求、功业未就
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就人生短暂,还是贤才难求,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相并存的,他希望能够一统天下。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能想到人生短暂,更应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建功立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曹操的形象也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和感受,可以,这么说,《短歌行》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做一个及时勉励的有志之士!
(二)《归园田居》
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发现诗歌思想的凝聚点,即揭示诗的主旨。通过分析诗歌中精炼传神的字,就能找到“诗眼”。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围绕诗眼,“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官场(“尘网”、“樊笼”比喻)
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深深的忏悔与痛苦。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1)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养家糊口,建功立业。
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如何理解这个“误”字?
①矛盾心态: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但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
(2)守拙归园田(目的)
为什么要“守拙”?
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用“羁鸟”、“池鱼”比喻身处官场失去自由。
根本原因: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它们构成了什么意境?
宅院、林木(近景)
宅院、林木(远景)
柳绿、桃红(色彩)
鸡鸣、狗吠(声音)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
4、归向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明确:安逸、自由、喜悦
链接:
1、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
2、归去的可能面临的困境。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
五、志士之慨和隐士之情
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亦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世俗文化以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作为追求目标。两者皆无可厚非,个人取向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