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做人,一定要有底线。底线,是什么?底线是一个人做人的原则,没有底线的人,就会失去了做事格局,也没有人敢跟他同行,所以,做人要有底线,方能成就自己,方能提升格局。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上海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在业内被称为“采访明星最多的主持人”,他之所以获此美誉,是因为从做《可凡倾听》节目那天起,就给自己设了一道善意的底线。对每一位受访明星,都以诚相待,把他们当作朋友,绝不为追求收视率,损伤他们的形象和利益。一次,曹可凡约到了巩俐。访谈前,巩俐的经纪人跟他打招呼:“涉及张艺谋的问题不能问。”曹可凡满口答应。谁知做节目时,巩俐谈着谈着,她自己竟提到了张艺谋的电影,并做了一番评价。巩俐的这番评价,绝对是重磅“炸弹”,节目的看点,剧组的人听了都心中窃喜。谁知当晚,曹可凡就接到了巩俐的电话。巩俐用商量的口吻跟他说:“录完节目后,我又仔细想了一下,觉得自己评价张艺谋的一些话,说得有点问题,那一段能不能别播呀?”按常理,节目已经制作完成,曹可凡完全有理由拒绝巩俐。但他没有,他马上答应巩俐:“没问题,就按你的意见办。”可当曹可凡要删剪时,剧组一些同事坚决反对。因为在电视台,收视率绝对是一项硬指标,与大家的利益直接挂钩。曹可凡非常理解同事们的心情,耐心地劝导大家:“一个节目,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做节目的人就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不能为了收视率,损伤受访者的利益……”听了曹可凡的劝解,大家豁然开朗,愉快地作了删减。节目播出后,巩俐十分满意,此后她与曹可凡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巩俐的这段受访经历,如果不是后来她自己公开,恐怕至今也无人知晓。在心中给自己设置一道善意的底线,这或许就是曹可凡成功的秘诀之一。底线,究竟有多重要?拥有了底线,别人不会小看;维护了底线,别人不敢暗算;守住了底线,别人不敢侵犯;保留了底线,别人就会信赖!人活一世,要本分做人,坦荡做事,不昧良心,不丢善心。留着底线,才能抬头做人;护好人品,才能无悔一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