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后来找到诗

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不仅是践行“诗和远方”的名士,更是诗歌界的奇葩。别人大多是一个题目一首诗,陶渊明可倒好,一个题目N首诗。喝酒上头的时候,以《饮酒》为题,一下子写出20首诗。其中,《饮酒其五》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被后世奉为田园生活的最美写照。归隐山林的时候,以《归田园居》为题,一下子又写出6首诗。而这几首诗却道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没有物质基础的诗和远方,都是骗人的!且看陶渊明归隐之后平凡的一天生活。1.天亮了,起床干活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曾经的彭泽县令,如今的陶老伯,一听到公鸡啼叫,顿时睡意全无。昨天的活,还没干完呢!起床更衣之后,陶渊明坐望窗前的美好景象:柳絮纷飞,桃李夭夭;远处炊烟袅袅,农家果然都起得早啊。屋檐下,一只飞蛾落到蜘蛛网上,陶渊明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官宦生涯。自己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忠君报国矢志不渝。然而,时值东晋末年,君臣猜忌,门阀森严。自己又是家道沦落的寒门,既然不愿意委曲求全、阿谀奉承,去攀附“王谢”之类的豪门望族,自然在官场上就没有多大前景了。也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本性就不喜欢参与世俗的争名夺利,如今逃出牢笼,也是心遂所愿了。2.白天,衣食住行靠自己陶老伯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踩着草鞋,唱着小曲迎着清风就到达了田野。他在南山下,播种了蚕豆和红豆。红豆最相思?可在陶老伯的眼里,啥豆的功能都一样,拿回家煮了给娃吃。“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自己辛勤的耕作和呵护下,豆苗没见到几株,野草倒是茂盛如林,肆无忌惮地生长着。能怪谁?怪自己缺乏劳动技能。怪自己小时候只知道读书。怪自己青年时候只想混迹官场、报效国家。如今辞掉公务员岗位,归隐乡下,自己的耕作水平顶多就是个“倔强青铜”。怎么办?自己倒想多请教他人,可是,这地方“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平日里也见不到几户人家。烈日当空,孤影随行。陶渊明不禁心想:自己当初不跟桓玄那个野心家一起干,肯定是对的,但后来又从北府兵刘裕将军那里离职,到底对不对?唉,想这些烦心事干什么?!逃离俗世,隐居南山,耕田养蚕,种瓜饮酒,不就是自己当时在大城市孜孜追求的吗?3.下班了,13小时工作制陶渊明劳作了一整天了,终于把野草都清除干净了。他斜靠在一棵桑树下,晚霞满天,山林幽静,一群飞鸟嬉戏飞过,空气中弥漫着回家的味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上六点多陶渊明就来到田间,工作了十多个小时,才把这片豆苗地打理好。磨洋工是不行的,旷工请假更不可能了。在饮食起居都要靠自己的乡下,“”的工作机制,不习惯也得习惯。明月接过夕阳的班,照耀着荷锄归家的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老伯拨开道路两旁比人还高的芦苇,傍晚的野草上,露水把衣服都打湿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过,衣服弄湿了也没什么,只要今天的劳作有所收获,让我那在屋檐下翘首以待的孩子们有的吃、有的穿,平安度过每一天,那就没有违背我当初离职回归乡下的本意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有人选择和早期的陶渊明那样,在城市里找份工作,朝九晚五,安安稳稳度日;有人选择和晚期的陶渊明那样,说走就走,逃离城市,去追求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对于在城市辛苦打拼的人来说,诗和远方有种说不出的蛊惑力。毕竟,简单的逃离,比费力费心去解决难题更容易些。但是,切记一点:如果你已成年,孑然一身,且能自给自足,那请便;如果你上有老下有小,收拾行囊前,且问下自己:自己有没有让一家老小安稳度日的“五斗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9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