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南山田园生活塔莎杜朵的仙境田园

向往田园生活,自古文人墨客都是喜欢的,他们骨子里自带风雅与避尘的基因无法与朝廷勾心斗角相容。于是很多名人都争相逃离,跑到村野之地过上了陶然忘机的闲适田园生活。是真心归隐还是无奈选择,最终这种清淡的生活包容了他们。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强国之后适时辞官从商,后又散尽家财。有人说他是聪明的进退,因为他比同时为官的文种结局要好,全身而退。而故事里更美丽的结局是从此携手美女西施一同泛游于江上,寄情于山水之间。到了唐朝诗歌鼎盛时期,李白虽豪爽洒脱,但初期也曾眷恋于官场,与其叔意见不合时怼诗一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田园诗人王维则是真正地热爱山水田园,农家闲适的生活在他的诗底下铺画开来宁静又安谧,不是桃花源记的与世隔绝,是自然微风袭来的惬意舒展,《渭川田家》就是这样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夕阳的余辉落满了整个村庄,牛羊从巷子里次第回来了,老爷爷还在自家的柴门前等待外面放牧的小孙子,鸡叫着麦苗快要抽穗了,蚕睡的桑叶也越来越稀,农田里劳作的农夫扛着锄头一起说着笑着回到了村里,这么安逸的情景我怎能不羡慕?情不自禁地吟起了《式微》。王维出身不低,他过的生活其实是与农家生活没有什么关联的,大概是与他禅佛有关系吧,所以他的田园诗里总有一种让人忘忧的宁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空旷无人的竹林里,惟我闲坐于于此,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竹里馆》把这种“静”写到了极致。还有一位则是真正把归隐当成了立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县令辞官回家的那一刻喜悦那么明显: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更接近于现实,他归隐后如一般的农夫一样种粮食以裹腹,也保留文人的气息饮酒作诗,出身于官僚家庭的他也曾胸怀大志,无奈无法融入官场,最终回归田园的生活让他找到了自由,但本身并不是农夫的他,日子过得还是清贫的,但“心远地自偏”与“幽然见南山”大概是超脱了凡尘的他哪怕固守清贫,也要执念于心中的尊严吧。回到现代,我无意中翻到一个女子王雪卿隐居的故事,因为走不出失恋的阴影,出门散心时偶然发现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陡然兴起了长住念头。于是她用仅有的存款长租一个破败不堪的院子,几年以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庭院,穿着中世纪的欧洲风格长裙,把小矮人一个个装进了自己的家,有人称她为现代灰姑娘。她的原型其实是来自美国的一位老太太塔莎杜朵,她出身名门,父亲是飞机设计师母亲是画家。家庭日常来往的都是当时甚有名望的人,包括马克吐温、梭罗等。不幸的是在她9岁时父母离婚,她被寄居在乡下的亲戚里,乡村的生活给了这位可爱的姑娘丰富的灵感,23岁那年结婚,婚后依然生活在无电无水的农场里怡然自得,但是最终她的丈夫无法忍受这种枯燥单调的生活离她而去。没有关系,这位森系女子用自己的绘画天分拉扯大了四个孩子,并坚持过着田园生活。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她毅然拒绝了孩子们同住的要求,一个人搬到佛蒙特州的一座山丘,建一座房子,修一块田园,养动物种花种菜,绘画、编织。那一年她57岁,每天的忙碌生活让她心中的那个花园一点一滴地变成了现实:在春花秋叶间轻轻漫步,在阳光初深的花园里独自沉思,倾听鸟声与蝉鸣,身旁安静地跟随着一条宠爱的狗,还把生活的日常点点滴滴用一支画笔定格在绘本里。打开她的绘本,本本都治愈心灵的美好画面。坚持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动手做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小到香皂,蜡烛,中到自己穿穿的连衣裙,大到整理自己的庭园。平日里最喜欢的就是为自己缝制各种各样的乡村式头巾。这样的生活她过了35年,有人会问枯燥吗?没有,她把自己活成了仙女一样的存在,食人间烟火,却远离凡世纷争,92岁的高龄却有着少女般干净的笑容。言多枯燥,看看她的人间仙境地才是美:最后用她的话作结尾吧:我们真正想要的,并非物质,而是心灵的富足。想获得幸福,就是希望心灵得以充实。那么你们喜不喜欢她这样的庄园生活呢?只是很多人的现实都无法选择这样的生活,于是我们羡慕真正的内心宁静,但无论是留在忙碌城市还是远离喧嚣,愿我们都下雨有伞,天黑有灯,一路良人相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9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