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酒瘾奇大的一个诗人

治疗湿疹北京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梦貘貘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01.

古代诗人,酒瘾奇大的一个是李白,一个大概就是陶渊明了。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在自传中,他披露自己“嗜酒”,但家里不富裕,不能常常有酒喝,亲朋故旧知道自己的嗜好,有时候备下酒菜邀请他去。他每次都会把酒喝干净,喝醉了才感到满足。可是每当他醉了的时候,就断然离席,一点客气表示都没有。(引自《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晚年的时候他回忆过往,提笔写道:自己不惧生死、名利和荣辱,唯一担心的事,就是离开的时候,这一世的酒还没有饮够。“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拟挽歌辞三首》)

陶渊明是真的穷,家里揭不开锅,他只好离开家,到村里去乞讨。好友颜延之也知道他穷,调任他处前给他留下两万钱。结果陶渊明转头就把这笔钱送到酒家那儿,方便他日后随时沽酒。

陶渊明虽然不懂音律,但是他手中保存了一张琴,琴上没有安装琴弦。每当他酒酣耳热之际,便命人将这张琴抱过来,手指在上面弹拨一番,仿佛那无声的乐曲从他的指尖上倾泻而出。他爱音乐,但绝不糟蹋音乐。

刘禹锡的《陋室铭》自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刻意。而陶渊明则是真正的热情待人和好客,他时常跑到田间地头,拔开杂草和乡民们坐侃大山。“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

每次客人来访,不论对方的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家中还存有酒,他就客人们饮酒。如果他先喝醉了,就会告诉对方:“我喝醉了,要睡觉,你自己离开吧。”

这就是他性情中的旷达,亦是他的率真。三百多年后,同样爱酒如命的李白在自己的作品《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敬慕之情,“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02.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可以发现他在归隐前一直处于矛盾之中。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末期的大混乱时代。中原地区早已经沦陷于“五胡”的铁骑之下,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此时也是军阀辈出,政局混乱、民不聊生。

六朝时期是讲究门阀的社会,陶渊明的曾祖父在晚年时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但是出身士族的温峤在背后照样奚落他为“溪狗”。

在这种阶层固化所造成的压抑之下,陶渊明一方面想象着像祖辈一样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一方面又不愿意低下头去随波逐流。

在他29岁那一年,长子,为了解决生计,陶渊明接受亲友的建议决定入仕,为江州祭酒。可是没有过多少日子,他便主动辞去了职务。后来州府又招他为主簿官,他也推辞不去。

陶渊明在《饮酒·其十九》中评价这一次出仕:“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昔日苦于长期挨饿,我不得已只能抛开农具去学着做官。有些事情实在是学不来,只有饥饿和严寒时常纠缠着我。自己虽然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但是为那些行为感到可耻。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于是掸干净自己的衣服回归田园。)

六年之后,陶渊明放下锄头再次出仕,担任桓玄的幕僚。此时的东晋政权正陷入司马元显和桓玄双方势力的博弈之中,摇摇欲坠。这令具有政治洁癖的陶渊明感到失望。正在此刻,母亲的离世让他有了借口返回故乡。

陶渊明居母丧期间,桓玄东进篡权,自立皇帝位,国号楚,并改元永始,不过这是个短命的政权。不久,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举兵讨伐桓玄。桓玄逃至蜀中,最后死于益州督护冯迁之手。

在此之后,陶渊明又短暂担任过镇军将军刘裕和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应该说在刘敬宣的幕府工作,算是他此生最大的际遇,但是因受小人构陷,战功赫赫的刘敬宣无奈之下只得“自表解职”。

陶渊明四次入仕,带给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这个时候的他虽然已经有了退隐的想法,但是家庭的负累让他再一次走向仕途,这次他决定到离家一百里的彭泽县担任县令。选择此地,一是因为离家近,二是因为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他酿酒自用了。

可是从上任的那一刻起,他的内心就越来越痛苦。后来他写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引自《归去来兮辞》:因为自己的本性率真,这个是谁也勉强不得的。尽管饥寒交迫的日子很难熬,违背自己的本心去生活,对我来说却更为痛苦的一件事。)

他打算凑凑合合地做满一年,然后在一个夜晚独自离去。八十天后,郡里的督邮前来视察,县里的大小官吏都要前去迎接。下属的小吏提醒陶渊明要束好腰带,这样才能表现出对上级官员的恭敬之态。

这一句话引爆了他淤积于胸的愤懑,长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当天他便辞去官职离开了彭泽县。他抖落一身的俗世尘土,翩然隐身于田园和山水之间。从此官场上少了一位郁郁不得志又拒绝同流合污的吏员,南山脚下却出现了一位悠然自得的采菊老人。

#03.

有人说,衰老的标志就是从经常回忆过去开始的。晚年的时候,陶渊明时常陷入回忆之中,他缅怀自己年少踌躇满志,崇尚建功立业的豪情时,怅然若失的心情便跃上心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引自《杂诗十二首·其五》回想起我少年时期,即使身边没有快乐的事情,我每天的心情都的。那个时候的自己胸怀闯荡天下的远大志向,思想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理想已经渐渐离我远去。现在就是遇到了欢乐的事情,我的内心也不再欢娱,我每天都沉浸在许多的忧虑之中。)

从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这一生的痛苦挣扎,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到“清琴横床,浊酒半壶”,从积极走向消极,正是反映了西晋末年政治的腐败堕落。严酷的政治形势让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来保持自己的人生准则。

公元年,时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慕名前来拜访已经更名为陶潜的他。此时的他躺在床上骨瘦如柴、尽显老态。

檀道济劝说他:“你是有德望的人,天下混乱的时候,你就隐居起来。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你应该出来从政,你这又是何苦呢?”

他早已看透了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只是摇着头回答道:“我怎么敢和贤者相比,我的境界还没有达到那种高度。”

檀道济又要送给他一些米和肉食,他均是摇头不受,挥着手请对方离开。

到了次年,瘟疫在乡间流行,九月间,陶渊明死于疟疾,享年六十三岁。好友们给他谥号“靖节征士”,这就是后世之人尊称他为“靖节先生”的由来。

陶渊明的思想和作品都是高于同时代的,同期作者创作的诗歌都是运用华丽的词藻,充满了各种玄学的高雅意味,这些人无法理解、也无法认同陶渊明作品中的质朴和率真。

《宋书》的编撰者沈约只是将他简简单单地归为“隐逸”者的那一群人里,后世的学者也因袭这种分类方法,因此不论是在《南史》还是《晋书》中,陶渊明的身影都藏匿于隐士之中。

北齐知名学者阳休之在《陶集序录》评价陶渊明的作品:“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一方面肯定了他的高洁,一方面又否定了他的辞采。这大概就是同时代的文人对陶渊明认知的局限性。

他去世后七十多年,才终于等来了一位懂他的人。那个人就是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史称“昭明太子”。

倾慕一个人应该达到何种境界?昭明太子堪称典范:“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昭明太子是第一个对陶渊明不吝赞美之辞的评论家:“渊明文章不群,词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引自《陶渊明集序》:陶渊明的文章卓尔不群,言辞文采精妙拔萃,气势豪放不拘,文意鲜明,超过众多同类的作品。)

从此之后,人们才发现,陶渊明诗中丰富的感情和意蕴。他如一轮明月般婉约地照亮了华夏诗坛,多年后的大唐盛世,一枚“田园诗”的种子从这轮明月下舒展开自己嫩嫩的脆芽。

推荐阅读:

一个江湖术士,骗财骗色,苍天变脸,引发一场著名公案

奇人邵雍的梅花易数,原来是这么来的

一个僧人,身怀绝世武功,复清称帝,俘虏后被国军枪毙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