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对骨气是比较看重的,而知识分子深受文化的熏陶,骨气是文人的灵魂所在,缺乏了骨气就如同行尸走肉。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向来是有骨气的,可以说有没有骨气是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差别,孟子也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乏有骨气的文人。
秉笔直书是文人的骨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崔杼弑君夺权,太史伯面对崔杼的威逼利诱,如实的记载了这样事,崔杼知道后,一怒之下杀了太史伯。紧接着太史伯的两个兄弟先后继任史官一样真实的记录崔杼的恶行,遭遇了同样的厄运。直到第四位史官仍然大勇无畏的坚持写,崔杼才肯作罢,不敢继续杀史官。后世多数史官都继承了敢于直书的精神。唐朝的白居易提出了”诗歌合为时而著,文章合为事而著”,要求文人写文章要客观真实的反应现实。毛泽东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面对反动派的迫害,鲁迅先生用笔做武器,敢于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赤裸裸的批判吃人的旧社会。有骨气的文人,不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都是用文章描述真实,而不是昧着良心说瞎话。
贫而无谄是文人的骨气。陶渊明就任彭泽县令时,督邮来检查公务,按照腐败官场的常规,本应贿赂献殷勤,然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职归乡。他原本可以衣食无忧,飞黄腾达,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李白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不愿对权贵低三下四,奴颜婢膝,而让自己不开心。朱自清贫困交加,身体不适,只因不肯领美帝国主义的救济粮食而去世。有骨气的文人不会因为贫贱,而去接受带有侮辱性的帮助。
坚贞不渝是文人的骨气。嵇康崇尚老庄,归隐山中,渴望回归自然和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出仕为官。司马昭多次派人聘请他为官,都被嵇康相拒,嵇康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司马昭的忌恨。最终在某一次事件中被司马昭借口杀害。文天祥忠于南宋王朝,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后不愿投降元朝被杀,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李大钊是最早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即使面对生死的考验,也丝毫不动摇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的追求。有骨气的文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坚贞不渝。
中国不同时代都有具备骨气的文人,不论是他们的才华还是人品,往往都被后人敬仰,正是他们的优良品质,形成了民族文化的脊梁骨,同时也影响了无数人。这其中当然也有一些缺乏骨气的文人,文人一旦丢掉了骨气,即便在有才华也会遭人谩骂,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