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个人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性格决定人生——不要问“我”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是不工作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一首古诗,陶渊明的骨子里就有一种高洁的气质,不愿随波逐流,不愿违背己心,不愿趋炎附势。菊花在古代拥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清净、高洁、不屈不挠的精神,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对陶渊明的评价吗?“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也曾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陶渊明的性格注定很难在险恶的官场中很难长久待下去,排挤也只是时间问题。在陶渊明看来做官也只是养家糊口的工作,心中还是向往作诗、品酒、赏菊的田园生活。在彭泽当县令的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虽然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而这封辞职信就是上课要背的《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醉解千愁——“我”也不想喝酒,只不过有太多的无能为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古代有许多诗人喜欢与“酒”为伴,“酒”在中国古代承载很深厚的文化,例如:李白在《将进酒》里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杜甫在《登高》中的那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写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怀才不遇的抒发;杜甫愁肠百结的痛苦;王维送别好友的不舍都通过“酒”表达的恰到好处,直到现在我们喝酒仍然还会将我们想表达的话放在酒中。虽然很多诗人喜欢喝酒,不过比起陶渊明还是差了点,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有这么一个故事: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渊明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渊明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他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谁想到陶渊明把用来吃饭的钱,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不论是谁去拜访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他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虎父无犬子——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责子》历史上有许多父子都很出名人,比如政治上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书法界有王羲之和王献之;文学上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荀子在《劝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说虎父无犬子,陶渊明一共有五个儿子,不过个个资质平庸,这也令陶渊明倍感头疼。写了一篇文章来期望能够鞭策自己的儿子,他这样说道。我老了,两鬓已经白如雪,肌肤也已经松弛不复当初,我虽然有五个儿子,但是都不喜欢写作,不爱学习。大儿子陶舒:16岁了,懒的已经天下无敌了,不要跟他比懒,懒得跟你比。二儿子陶宣:15岁,对到了该读书的年龄,却对书一点兴趣都没有,完全不感冒。三儿子和四儿子陶雍和陶端:13岁了,连1到10都数不出来。五儿子陶通:9岁,就是纯吃货,别的啥都不知道。把儿子数落一番之后也是失望且无奈,只能淡淡的说道:天意如此,也没什么办法,还是喝酒吧。桃花源记——幻想中的“大同社会”,这不也是我们向往的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桃花源不仅是陶渊明的理想,更是所有人向往的大同社会,为什么始终找不到桃花源?答案就是桃花源永远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