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也许是“祼辞”的鼻祖——五次弃官不做回归田园种地,最后一次出仕是在他41岁时任彭泽县令,上任仅八十余日就解印辞官,义无反顾走上归隐田园之路。陶渊明在二十九岁时,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之后,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推辞了,依旧在家闲居。在随后的十余年间,陶渊明竟然五次辞官,回归田园种地,他认为与其当官为五斗米折腰,不如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辞官后,陶渊明的生活很清苦,在四十四岁时,他的房子被一场大火无情的烧毁了,一贫如洗的他,只好带着家人寄居在船上。即使是这样的处境也没有动摇他归隐的想法,亲友们苦心婆口地劝说都无济于事。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都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及思想境界,他们也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表达对陶渊明“祼辞”的羡慕,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他们更羡慕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比如孟浩然的“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然而,李白他们始终不能像陶渊明那么潇洒,他们只能在凡尘中为名、为利而挣扎,这像极了今天在职场中浮沉的我们——即使在工作中受委屈了,也只能默默地将眼泪擦干继续埋头工作。虽然我们也想写下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是阿森纳球迷,坚决不与曼联为伍”的辞职信,我们更想上演一次对着老板扔下辞职信然后转身就走的真实场景,但付渚行动的人是少之又少,因为很多人都是“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岁小儿”,完全经不起折腾,不得不将这种“祼辞”的想法压到心底的最深处。所以,有时候我也很好奇这些“裸辞”的年轻人,好好的工作不做,非要“裸辞”是为哪般?有网友分享了一段关于年轻人“裸辞”的解说和分析。按这位网友的说法,“裸辞”并不是毫无准备的辞职,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好有存款,或者是找好了下家,你才能辞,如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那么你的辞职就应了那句“不求后果,但求最爽”的口号,最后可能连西北风都没得喝。再回过头来看,陶渊明为什么敢“裸辞”?他当然是不具备三表龙门阵所说的先决条件的,毕竟时代不同,综合来看,陶渊明之所以这么坚决地“裸辞”归隐田园有两个原因:一是魏晋乱世,政权更迭频繁,文人崇尚道家、清谈成风。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就是:灵魂无处安放,因此,用逃避的方式来做一场无声的反抗;二是陶渊明的本身追求清静恬淡的性格使然。陶渊明淡泊明志,没有强烈的出仕意愿,他喜欢山林、田园,亲近自然能够使他身心愉悦,能熬得住生活的困窘和清苦,对他来说,回归田园的快乐使得生活上的困难也不再是困难。但是,作为现代人,真的不建议随便就“裸辞”,如果真的要辞,那么,请给自己一段时间的裸辞冷静期,认真地想一想你有多少存款才敢裸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