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徐建平,桑落洲边界历史

民国时期鄂皖赣三省沿江边界调整与江堤维护作者:史地爱好者

作者:徐建平

一引言

明确的边界是行政区划的重要特征,也是行政区划的地理要素。边界的概念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随着领土国家的产生以及行政区域的划定而出现的。在近代以前,历代政府对于行政区域的边界一直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所谓边界基本上多是沿袭传统习惯线。地方史志中对于疆域的记载大多停留于/四至八到0的描述,缺乏对边界划分过程及其走向的明确记载,因此可以说在近代之前中国的行政区划有界限而无界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划界存在两大原则即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这两种手段历代都同时并用,对行政管理与政治稳定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学界却一直缺乏深入研究,周振鹤先生认为其“原因之一是直接资料的严重不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未尝以政治地理眼光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①胡英泽先生认为“从社会史角度来看,在政治地理学研究中强调政治主导原则,会造成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行政区划变迁的地方性阐释的缺失,行政区划边界线的变迁是一个政治过程,更是社会空间格局与地域关系变化的历程,它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和环境互动的产物。”②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与行政区划边界直接相关的个案研究,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行政区划边界的划定已经很难归结为单纯的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因素,而是一个多方因素相互影响制约的复杂过程。当然,政治因素还是其中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到了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各种政治理念的不断传入,国民政府在行政管理上试图走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西方道路,并做出了种种努力,==================================================================================================

①周振鹤:《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的设想》,《历史地理》第1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6页。

②胡英泽:《河道变动与界的表达——以清至民国的山、陕滩案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年第2期。

③谢湜:《从“区划”迈向空间——清代江南苏松常三府的分县和并县研究》,《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张伟然:《归属、表达、调整:小尺度区域的政治命运——以“南湾事件”为例》,《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

其中一方面就是希望对传统时期“无序、被动、粗放型”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为此国民政府制定了《省市县勘界条例》,“由中央确定勘划界线原则,以土地天然形势及行政管辖之便利,与其他事实问题,为立疆定界之标准。所有违背时代精神,偏重历史观念,富于封建思想之部落纷争,自可迎刃而解。”①然而正如胡英泽先生所言,“对于国家而言行政区划边界线是一个政治设计,而在地方社会却更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切身利益相关,尤其是环境变迁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划分一条“科学的、合理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有利于地方社会生活的界线”?②本文以民国时期鄂皖赣三省沿江省界的调整过程为个案,来考察省界划定过程中的自然环境、政治过程与地理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求教于方家。

二鄂皖赣三省沿江边界形势及问题

三省之间的边界成倒“T”字形,长江作为鄂赣、皖赣之间的边界线,上起武穴镇下至望江华

阳镇,长约公里。自从元代推行行省制度以来,此段长江一直作为重要的政区分界线。当然,一千多年来,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自然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因此,长江只是一个模糊的界限,随着长江自身航道的变迁以及南北湖泊群的演变,三省之间的边界也在不断的微调之中,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大江南北出现了大大小小数量繁多的“嵌地”,③使得三省之间的边界呈现犬牙交错的形态。清初分江南为安徽、江苏,分湖广为湖南、湖北后,这段省界包括湖北省的广济、黄梅,安徽省的宿松、望江,江西省的瑞昌、德化(后改为九江)、湖口、彭泽等县的沿江地区,如下图:

资料来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0”数据。

由上图可知,至少在清代中后期,江西省与湖北、安徽两省之间并非严格以长江主航道作为相互之间的省界。其中德化县在江北黄梅县境内领有封郭洲,靠宿松县境领有桑落乡,彭泽县在江北

则领有小孤山。特别是从湖口至彭泽一段,长江几乎已经成为江西省之内河,江北沿江滩地大多隶属江西省。

==================================================================================================

①《内政部整理省市县疆界,拟定勘界条例十四条,呈请行政院核定公布》,《中央日报》年5月19日,第4版。

②胡英泽:《河道变动与界的表达——以清至民国的山、陕滩案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年第2期。

③所谓“嵌地”是相对于“插花地”来说的,具体来说与插花地略似,其区别处则插花地形势狭长,嵌地则整段或零段嵌入他县境内即形势过于曲折或畸零不整之地,又嵌地多因江河境域变迁造成,例如甲县境域完全在河之南岸,乃有属地在河之北岸者,其三面均为乙县管辖地。

======================================================================================

1.鄂赣两省边界犬牙交错的成因及问题

鄂赣沿江省界参差不齐,根据民国时期的调查大致存在5处交错地点。一为九江之赤松乡七

保,面积17平方公里。二为九江之封郭二乡共五保,面积平方公里,这两处都在江北伸入黄梅县南部,与九江隔一长江,西、北、东三面均为黄梅县地。三为黄梅县属黄家洲、向家洲及费胡杨等洲,这些沙洲均在长江中心,与九江县属之沙洲毗连。四为九江军籍石、伍、黄、王诸姓在黄梅县境内的飞地。五为黄梅军籍周、张、顾、石等姓在九江封郭乡境内的飞地。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封郭乡。①如下图所示:

图2

资料来源:《黄梅县志》(上)第一编《概述》,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1页。

由图可知,封廓乡呈帽形凸入黄梅县,形成九江在黄梅境内最大的一块嵌入地。根据张修桂的研究,古时龙坪以下长江汊道曲流已很发育,存在南北两条曲流汊道(见图3)。唐代以前,为自龙坪经胡世柏、蔡山、扁担大垏、北池口、吴河墩、王家埠至小池口。在唐到明这一时期,蔡山河道逐渐淤断,江水自龙坪经吴刘塆、新开、汪曹坊、分路口、孔垄镇、王家埠至小池口,这一曲流汊道基本与封廓洲外型一致。②由此可知,在明代之前,封廓洲实际为长江中一沙洲,随着长江曲流汊道的逐渐演变以及人工堤岸的修筑,封廓洲逐渐被固定,并成为沃土。

封郭洲堤,府东北十里。明隆庆中,邑令俞汝为筑堤,自李家口起,至小池口一带,绵亘三

十余里,民田三万六千亩,及南昌、九江、蕲州之屯田,皆借此堤以捍滨江侵啮,后渐圮。万历三年增筑,三十六年又建石闸以为蓄泄,四十一年淫潦,堤闸多崩坏。兵备副使葛寅亮修筑堤闸,

======================================================================================

①《行政院关于改划长江北岸皖赣鄂三省省界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二,案卷号。

②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第85-87页。

======================================================================================

高广完固。其后相继营葺。①

从明隆庆开始,德化县开始沿封廓洲修建堤岸,加上此时长江主泓道尚由北面绕经封廓洲,故在行政上自然就隶属德化县管辖。其后,长江曲流汊道逐步南移,封廓洲逐渐向江北靠岸,至19世纪

末,江中形态与今略同。

资料来源: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第86页。

虽然封廓洲为德化县在江北黄梅县境内的属地,但实际上,这一区域并非完全归属德化县,同

治5德化县志6记载:

封郭洲两乡,在大江之北,南一面以大江为界,东西北三面以长港为界。港以外系黄梅地方,港以内北为封一乡,内有军垦,杂以蕲、卫、周、顾、李数姓。军土纳粮于楚,居民一切逃盗命窃讼狱等事俱系楚省官员查办,不与化邑相关。南为封二乡,东隅至小池口,街二道,西南一道属化邑,东北一道属梅邑,中有横街瓮门为界。西隅至界牌石,石以西属梅邑,石以东属化邑,内自毛家龙垱东走二十里许,杂有蕲卫王贺二伍军地三百六十担,其粮化邑代征解蕲给领,居民一切逃盗命窃讼狱等事俱属化邑查办。③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在同治年间,封郭洲虽有二乡,但是靠西北的封一乡其实以军垦为主,杂以居民,所有田赋收入以及居民之管理均隶属黄梅县,因此该地对于德化县来说是有名无实之领地。而东南面之封二乡,虽也有一定数额的蕲州卫的军垦地,但是毕竟只占少数,大多数的居民管理以及田赋收入都归德化县,甚至连蕲州卫领地的粮赋也由德化县代征,因此封二乡才是德化县的实有领地。而沿江的重要港口小池镇,因为地位重要,也是由德化和黄梅两县各占一半。

2.皖赣两省边界的参差情形

安徽省与江西省沿江省界涉及的主要是安徽的宿松、望江与江西的九江、湖口、彭泽5县。根据民国时期的调查,两省之间的插花地主要为九江县桑落乡的半个乡和彭泽县的湓子洲两地伸入宿松县境内。另外,彭泽县属之余家浦、磨盘洲两地伸入望江县境内。

桑落乡相当于现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在民国以前属德化县。该地原为德化县与宿松县长江

之间形成的一个沙洲,但是因地势较低,所以一旦雨水过多,江水上涨,该洲极易被淹没。在桑落洲

======================================================================================

①《读史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德化县条。

②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第87页。

③同治《德化县志》卷2《地理.疆域》,第28-29页。

======================================================================================

与江北岸之间存在大量的湖泊,后来沙洲进一步发展,湖泊淤塞,终与江岸连为一体。①

桑落洲在历史上变化不定,“其近江州地坍涨无常,或数十年间沧桑互异。”其范围“东至横霸头,东北交宿松界,西至梅邑杨穴镇即段窑地方。”最初大部分领土还是属于蕲州卫的屯垦用地,“南有通江小河,河北俱属蕲州卫地土屯名许伍附于梅借。”在明朝末年,桑落洲不断坍塌,于是德化县民众纷纷购买蕲州卫的屯垦之荒地,“浔民之买楚产者,自应寄户纳粮,向系蕲州卫军丁收取代交。”之后“挑基成址,岁纳地课。”江北沿江之地隶属德化县大概始于此时。

到了乾隆年间,德化与黄梅二县有过一次对桑落洲的划界。乾隆十一年()经二县联合会

勘后划定桑落乡之界线:“东至水口港,西至黄梅港,南至小河,北至冯家巷为界。”并且对桑落乡的行政管理也做了具体的界定:“其中一保至四保之地,凡属民人尽归化管,一切命盗窃逃以及讼狱等事俱听化邑查办。内有蕲军不愿归化者,仍归伍长稽查,一切事件仍听梅邑管理。”③

因此,该地虽存在一定范围的军垦区,但基本管辖权都属德化县。至乾隆十八年德化知县高植会同黄梅知县薛乘时,查编造册,将桑落乡区域内属梅、属化之地与居民分别详细记载,使得“军民事故分隶化、梅,按册了然,无相推诿焉。”此后江西与安徽之间的此段省界一直稳定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3.鄂皖两省边界纠纷地点及原因

鄂皖两省同在长江以北,发生省界争执的地点是鄂皖赣三省交界处之同仁堤。该堤上接黄梅

董家口,下接宿松丁家口,由黄梅知县倡仪,始建于道光十四年(),至道光十八年修成。由上而下编为康、乐、和、亲、安、平六字段,沿堤执业民众分段负责维护,其中宿松民众负责康、乐、安、平四字段;黄梅民众负责和字段,九江民众负责亲字段。该堤修成之后最大的受益者为湖北广济、黄梅二县。同治九年,长江大水,堤塌,鄂皖赣三省商议处理办法,湖北省提出,既然江堤由沿堤民众分段负责维护,那么重修的责任也应该由各分段民众之所在地政府负责,也就是说以后同仁堤的修建经费由鄂皖赣三省按比例分担。安徽省政府指出,安徽省早在乾隆三十二年已经定下了宿松县南“傍湖一线之土永不建堤”的定案,因此修建江堤“承拨官款无案可援”。为了凑出修堤款项,提出可以通过“通县丁漕摊还”。但是宿松县士绅认为这就等于给全县民众增加赋税,因此请求免摊。在民众的反对下,这个建议没有通过,于是调整为由该堤保护之田地来分摊建堤的费用。仅仅过了一年,沿堤民众就不堪重负,县政府只能作罢,最终还是由宿松地方官拨出修堤费用。然而,因为从受益范围的角度来说,宿松得益面积远远小于湖北黄梅县,但却要分担更多的修堤重任,因此自一开始矛盾就已经存在。④

到了民国年间,由于江岸的连续坍塌,同仁堤九江所属部分土地实际已经无存,只剩下宿松、黄梅两县的土地。原来这一地区的居民也已经迁入堤内,三省民众形成杂居之势。此前在管理上三省都是实行各县人民由各县原籍管辖,而不管居住土地属于哪个县。因此,一直以来也没有发生省界纠纷。但是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各地普遍实行编查保甲、户口,不管人民原来籍贯里,只按照现时居住地,土地归哪个政府管辖,在该地居住之民众就归哪个省。如此一来,终于发生省界纠纷,因为之前两省的边界地区已经被江水冲塌,需要确定新的界线。

三鄂皖赣三省省界调整前有关江堤之维护职责

1.江堤之组成及其受益范围

鄂皖赣三省以长江为界,这一区间内长江全线都有建有江堤,虽各段名称不同,但可统称为盘

华堤,从湖北省广济之盘塘起至安徽省望江县之华阳镇为止,中间经过九江所属之小池镇、黄梅县

=====================================================================================

①有关桑落洲的生成、演变与靠岸过程参看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第89-90页。

②③同治《德化县志》卷2《地理.疆域》,第29页。

④民国《宿松县志》卷20《水利》,第页。

======================================================================================

段窑镇、宿松县程家营、复兴镇、马港口等地。位于宿松县境内的有三省分担之同仁堤、属于九江之泗州堤、初公堤以及宿松所属之泾江堤、丁口堤。从马口港起至望江县华阳镇段又叫马华堤,其实这些名称各异之堤都是盘华堤的一部分。从整个江堤的分布看,湖北省境内占45%,江西省占23%,安徽省占32%。各堤之名称及长度如下表所示:

盘华堤所经过之区域,为湖北之广济、黄梅,江西之九江、彭泽,安徽之宿松、望江,共6县,此6县为该江堤之直接受益区域,但是间接受到江堤保护的区域还有湖北之蕲春和安徽之太湖2县。经统计,上述8县受盘华堤保护之农田,约有余万亩,其中湖北约占70万亩(58%),江西10余万亩(10%),安徽40万亩(32%)。①

由上表可知,鄂豫皖三省所辖之长江北岸各段堤岸并不连贯,而是表现为互嵌,使得江堤在管理上呈现支离破碎的状况。另外,从修建江堤的经费来源上也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都由各省官费所承担,但是其中也不乏地方民众自己集资或者官民合修。其实所谓合修,大多都是在民间修筑的基础上,由官府拨款加固,使民堤成为江堤的主干。总之,盘华江堤无论从地域分布上还是经费来源上,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方复合状态,这就使得在江堤的管理上必然存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矛盾。

2.三省关于江堤维护之责任分配

江堤的修建属于大型水利工程,其资金筹集、民夫的摊派都是非常复杂的。而鄂皖赣三省沿长江之省界因为犬牙交错,使得江堤的修建与管理更增加了行政协调上的难度。如何协调三省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关系到江堤的稳固和沿江民众生命财产安危的大事。以下是三省沿江边界修建的主要堤岸及其修筑过程中的责任分配与矛盾。

(1)同仁堤,地联三省,上自黄梅县段窑镇下董家口起至宿松县康公堤止。道光十八年建成之

======================================================================================

①黄庆沂:《会勘盘华江堤报告》,《安徽建设》第2卷第21号,年。

======================================================================================

后,将沿堤附近田亩按段编为康、乐、和、亲、安、平6字号,每亩承担修堤任务2尺。和字号一段为黄梅县属,康、乐、安、平四号为宿松县属。亲字号地段较长,其间又分9号,宿松县承担其中7个号,德化县则承担剩下的5号与8号,共丈。①同仁堤修成之后,最大的受益者为湖北广济、黄梅2县。同治九年,长江大水,堤塌,鄂皖赣三省商议处理办法,湖北省提出,既然江堤由沿堤民众分段负责维护,那么重修的责任也应该由各分段民众之所在地政府负责,也就是说以后同仁堤的修建经费由鄂皖赣三省按比例分担。而安徽省政府认为应该以受益面积的比例来分担筑提经费,因为同仁堤修成之后湖北的受益区域要远远大于安徽省。后虽决定该堤之修建与维护费用由三省分摊,都由官银支付,但是其中的矛盾依然很多。

(2)丁家口堤,该堤上接同仁堤,下接初公堤,修建时间较晚。同仁堤与初公堤修成之后,在二堤中间还隔有宿松县辖的熟地数百亩,名为丁家口。起初,鄂赣两省官绅在修筑同仁、初公二堤时本想将同仁、初公两堤衔接起来,但是因为要穿越宿松县辖地,因而不敢擅自修接。在与皖省商议之后,拨出官款,在丁家口地区修建江堤,与同仁、初公二堤相衔接,该堤长余丈,但是建成之后连年崩塌,堤身也逐渐往北退,到民国时期该段堤岸的长度增加到余丈。

(3)初公堤即上文提到之桑落乡,道光二十五年()重修,该堤西起秀沟口,东至老坝丁家口,长达余丈,其中宿松管堤丈5尺。另外在秀沟东面百余丈则是隶属宿松以及蕲州管辖,这一段并非官款修筑,而是由此地的业户出资修建并负责维护。但是在拢坝沟、清水港、秀沟3处地方的江堤,民众有不同意见,堤岸附近之民众需要修建、加固堤坝以保护农田,但是修筑堤坝之后,北部之龙感湖、大官湖等湖区就与江水隔断,使得鱼类无法进入湖区,这样就影响了周围住民的生计,他们并不希望筑堤。两者矛盾斗争的结果就是,在春天的时候修筑江堤,等夏秋汛期过后,便挖除堤岸,使鱼类进入湖区。这样虽然协调了不同民众的生计要求,但是却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年复一年的重复建筑。而且年年修筑的结果使得堤岸的坚固程度不够,很容易在汛期被冲塌。同治初年,由当地民众捐资在此3处地方修建石闸,使得堤岸免于挖修。同治八年,德化知县请九江府拨官银两修复初公堤,将堤身改迁至桂家林一带,堤脚长0余丈。并又筹款0两,修复宿松县之康公堤。关于康公堤,宿松县认为应归德化县修筑(见前文),而德化则认为此堤属宿松,德化县此次完全为代宿松县修筑,并要求宿松县在5年之内将这笔修筑费用还清。双方因为康公堤的归属问题,不能达成一致。同治九年康公堤再次溃决,并冲毁初公堤,德化知县只得募款再次修固初公堤,并请求九江府拨公款修筑康公堤之溃口,自此经民众岁修,虽时有险情,但不至溃决。

(4)马华堤,上起宿松县复兴镇马港,下至望江县华阳镇华阳河口,长约40公里,年开始建造,历3年而成。这一段沿江地区是为鄂皖交界之龙感湖、大官湖等湖泊的长江进、出水口,对于上述湖泊水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马华堤最初是由湖北省黄梅县士绅黄云冕倡议,并亲赴北京向各级机关请愿,中央同意拨款兴建。至于建成以后每年之维护费用则由鄂、皖、赣三省按比例分摊。年鄂、赣、皖三省议定马华堤工费,官民各半承担,条约规定民众承担之数,按受益地亩计量,鄂之黄梅、广济两县担任十成之五六,皖之宿松、望江县两县担任十成之三一,赣之九江县担任十成之一三。②之所以确定如此的比例,是因为如果能合理控制华阳河口之进出水量,减少长江洪峰倒灌,那么安徽之马家湖、官湖、龙湖以及湖北之涉湖、感湖(与龙湖相连,合称龙感湖)、太白湖等湖泊之沿湖滩地,都可以成为良田,这其中受益最大的将是湖北省,其黄梅、广济两县滨江、湖(龙感湖)之田亩约占该两县十分之五,而滨江、湖之田亩又是膏腴之区,但是如果不修筑马华堤,那么“不惟倒灌江潮可以全淹肥沃,即内湖潴积亦可演成畼侯之灾。”③皖赣两省的责任分配基本按照两省在马华堤所经地区的管辖范围。

======================================================================================

①同治《德化县志》卷5《水利》,第78页。

②民国《宿松县志》卷20《水利志隄围陂堰塘》。

③《行政院关于改划长江北岸皖赣鄂三省省界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二,案卷。

======================================================================================

3.问题的根源

在民国以前,鄂、皖、赣三省因沿江边界的犬牙交错,使得在沿江大堤的建设与维护过程中,出

现了很多问题。从上文各段主要江堤的修建过程可以看出,问题的根本其实存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三省共同建造之堤岸如何来分摊经费与维护职责,也就是如何兼顾公平,如何按照谁受益谁出力的原则来分担经费和责任;二是江堤的建设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各段的建设中都要保证质量,一旦某一段建设拖后或者质量较差,那么其他堤岸必会形同虚设。①因此,除了要协调好三省共建的堤岸之外,如何来保证各省单独建设之堤岸的质量也是相当关键。

以马华堤为例,因为马华堤与湖北黄梅等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湖北省政府所组织之江汉工程局中有专门的海关附捐作为修筑堤岸的款项。所以在收取每年江堤的维护费用时,湖北省并不需要向其境内受益之田增加赋税。江西九江、彭泽担任13%的维护责任,但是这两县并没有用于江堤的专款,因此在维修和加固马华堤时,常常因为经费无着而受抢救不力之责。而最为困难的是安徽宿松与望江两县,这两县一方面本来就很贫瘠,筹集经费困难;另一方面,宿松县境大部分在龙感湖、大官湖以北,望江县境大部分在华阳镇以东,因此马华堤所保障之区域,占两县面积实在很小,而且其间插花飞地,疆界犬牙交错。相对于黄梅、广济来说,宿松、望江受马华堤之益远小于黄梅,甚至还少于九江、彭泽两县(该两县在江北拥有之插花地面积颇大,见上文)。因此要宿松、望江两县承担马华堤31%的维护责任,对于两县政府和民众来说未免过于冤屈:

民国成立后三省士绅因组织隄工联合会竭力进行,未及数年成功遂告。惟此隄受益黄广为大,九江次之,吾宿地处下游,华阳倒灌之水首先淹浸,仍非斯隄所能抵御。故论保障之利益在黄广九三县则实,在吾宿则虚。然既竭全力以竟此钜工,利己利人又何必权衡适协哉!②

从中可以看出,江堤虽然由三省共同出资,但是对于各省分摊比例的认定上还有矛盾留存,再加上这一地区之省界犬牙交错,插花嵌地,管理混乱,表现到江堤的修建上,出现了种种问题。到了年代初,在严重水灾的打击下,中央政府下决心希望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四以江为界方案的提出及其划定

1.年代初期的大水灾

年是长江全流域大水灾,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南等8省余县遭受洪灾破坏,损失十分惨重。仅长江中、下游,受灾面积就达15万余平方公里,淹没农田0多万亩,灾民达0多万人,其中被洪水夺去生命的就有万人。水灾损失以银元计,当不少于14亿元。这次水灾以湖北、湖南两省灾情最重。具体到直接受盘华堤保护之三省六县,因为长江堤岸的失守,损失惨重:

宿松滨江堤坝,连年增高培厚,本甚坚固。不意天作淫雨,江水暴涨,长堤溃决。上自鄂境

段窑,下至华阳,大小数十圩堤,同时崩溃,水头高至数丈,横冲直突,其势汹汹。人口牲畜,淹死无数,田庐坟墓,漂没无存。东南27庄,居民数万户,一片汪洋,尽成泽国。生机断绝,无衣无食,栖止无方。民无死所,流亡载道,尸骨沉江,死者不可复生,生者转求速死。③

湖北省的黄梅县也是重灾区,由于同仁堤率先决口2里许,引起连锁反应,“空前大水,我地纵横数百里,堤圩尽决。即以黄梅一县而论,江堤决口达二千丈,腹里湖堤决口,大者七十余处。”④

======================================================================================

①“马华堤,内因积水难以宣泄,外因洪流猛击,竟于本月上旬,先后溃决二三处,两省在圩内之村舍田禾,均告湮没,损失不可胜计,按该堤宽一丈五,高出水位数寸数尺不等,其溃决非因漫溢冲荡,猛然倒塌,而为新堤尚未修筑坚固,致涓流渗透,遂成大患也。”见《江河灾情视察记——从上海到汉口(下)》,《申报》年7月25日,第8版。

②民国《宿松县志》卷20《水利志隄围陂堰塘》。

③《安徽省赈务会汇刊》第一期《灾情》,年9月,转引自《安徽水灾备忘录》,黄山书社年版,第30页。

④《黄梅县志(上)》第3编《经济志.水利》,第67页。

======================================================================================

至使黄梅县境南部/成泽国,灾民二十万以上。①

年的长江大水使得沿岸遭受重大损失,但是水灾的记忆还没有过去,因水灾而遭受的各种破坏尚未恢复,年长江流域再次引发大水,使政府和民众雪上加霜。这次水灾,灾区面积约万平方公里,淹没农田2余万亩,受灾人口约万人,死亡约14万余人。②以黄梅县为例,年7月,/江水猛涨,湖水倒灌,四十八圩堤坝先后溃决,灾区面积约平方公里,占全境面积的%,灾民约人。③

为什么在洪水面前,作为三省边界的盘华堤不堪一击?各地政府以及民众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加固和维修堤岸,可是每当遭遇大水时,总有几处地方出现溃决,从而导致连环反应,使得整个盘华堤形同虚设。在和年2次大水灾的打击下,中央政府终于意识到仅仅加大修堤经费的投入是不够的,问题的根本是在于大堤的管理,在于明确责任、统一调度,而非建造堤岸本身。而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首先从行政区划上改变鄂、皖、赣三省边界犬牙交的现状。

2.三省边界调整方案的提出及划分经过

对于盘华堤管理上的弊端,三省政府早有清晰的认识:“名虽合作,实则分治,所有工程进行,经费支配,竟各不相闻问,及以此混合组织,主持者事权不一,管辖各异。平时虽少监督之力,临事难免草率之弊。”④年,在经过专业人员对盘华堤进行细致的实地勘查之后,专门针对各省各自为政、无法统一管理的局面,提出应由中央建设委员会组织成立“盘华堤工委员会”。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想通过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将盘华堤的管理权独立于省政府之上,以期通过统一配置资源、统一行政管理来更好的建设和维护江堤。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计划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实施。到了年,内政部认为各省的农田水利应设置专门的机关加以统一管理:

各省农田水利,多半借围堤闸坝为保障,其中以围堤为最重要。该部近查各省堤工,除少数重要之区,有官民组织之机关保管外,其大部分则均无人过问,为惩前毖后计,拟咨各省省政府,通饬有堤工之各县,速组堤工委员会负保修防之责。⑤

并专门针对盘华堤设置“盘华堤防管理处”,负责处理和协调三省关于盘华堤在管理上的争端。该管理处向行政院提议应从行政区划的调整上入手,来解决行政管理与水利建设之间的矛盾,于是行政院向鄂、皖、赣三省府咨询省界调整的可行性。年10月,湖北省政府在接到行政院的训令之后,立刻开展相关调查,要求湖北省水利厅派技术人员调查黄梅、广济两县与安徽江西两省疆界参差错落的地点,并将三省共同管辖之江堤的“长度及其现状、提防保障田亩之面积以及市镇与人口之分布,暨推行政令各种特殊情形”,都要详细查明,并拟定具体的整理方案,作为省政府的参考。⑥江西与安徽省政府也各自派员对相关区域进行调查整理。但是各省调查归调查,一直没有拿出实际行动来表明各自的态度。

年7月,长江大堤再次面临大水的冲击,马华堤之一段出现溃决40多丈,溃决地点属江西

省彭泽县2区15保,情况极为危险,如果抢救不及,势将危及整个马华大堤。当时安徽省主席刘镇华亲自督阵,水利局、建设厅等都齐集九江指挥救险,但最终马华堤还是全线溃决,酿成巨灾。奇怪的是就在上一年5月,在江汉工程局的指挥下,马华堤由鄂皖赣三省出资,花费巨资进行了加固,同==================================================================================================

①《黄梅县志(上)》第2编《地理志.灾害》,第35页。

②引自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