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们怀才不遇,仕途不顺,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不少人具有叛逆思想,不屑于封建礼教、功名利禄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所以不少人尽管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首先是思想上与封建礼教那一套格格不入。如徐渭、吳承恩、蒲松龄、曹雪芹等大名鼎鼎的有成就的文人,莫不如此。庄子《惠子相梁》载:“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耶?’”庄子利用这个寓言故事,巧妙地说明自己蔑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追求圣洁高远的内心;同时也讥讽了惠子如同鸱鸟一般的卑劣心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惠子怕庄子夺去相位庄子的思想,很能代表正直文人们的高尚心境。二是正直文人们往往不屑于阿谀奉迎,吹牛拍马。因而即使有官也很难保全。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有一年冬天,郡里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县督查。督邮本是小官,可是他一到旅社,就颐指气使,要求县令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随即准备起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得罪了督邮,他在郡守面前就会给你添坏话,不利大人的前程啊!”陶渊明本身就不想见这种爱发号施令、仗势欺人的小人,听县吏一番话,再也忍受不下去了,长叹一口气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啊!”于是,毅然解印去县,辞归故里,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大诗人李白又何尝不是这样。他本来满怀政治抱负,去长安求取功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欲博取功名,实现治国利民的远大抱负。不料偏偏事与愿违。结局是,因为他不肯奴颜婢膝,违心与统治者合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醉中命唐玄宗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最后连唐玄宗也对他不满了。李白醉后让宦官高力士脱靴李白只在长安呆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美梦也彻底破灭。在唐玄宗眼里,李白不过只是个写写词、作作诗的御用文人、帮闲狎客而已,描写描写贵妃的容颜,写些帮闲诗文以博得君王一笑,至于当官哪能给他这个心高气傲、不服管教的文人?他这“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叛逆性格,怎能让统治者相容接纳呢?不少文人最终下场是归隐山水田园诗云:十丐九文曾古评,百无一用是书生。枉迷宣帝空听鬼,终怒秦王入土坑。取乐谐优狎帝客,填词奉旨素衣卿。更闻暴帝求忠信,曾把状元作阉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