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键盘时代,我们为什么要怀念纸墨笔砚

北京治疗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中国的文化很多都是靠纸墨笔砚来传承的。只是在键盘时代的无纸化办公,让我们丧失了对纸墨笔砚的亲近。在敲击和书写之间,我们如今选择了前者。只是,社会再如何先进,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地回望,在历史的温情中,重新回味我们该如何一撇一捺来写好一个“人”字。它们记录了我们过去精彩的历史,也必将为我们留下精彩的未来。——吾球商业地理

作者

赵焰

(著名作家、媒体人,著有“晚清三部曲”等)

主编

王千马

图片

网络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粉红女佩奇

江南就是一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每忆江南之美,最形象的句子,就是南朝文学家丘迟脍炙人口的十六个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顾恺之有一次从会稽(今浙江绍兴)回来,人们问他那里的山川景色,得到的回答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如果觉得还不够的话,同时代另一个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可以作为补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丘迟、顾恺之和陶弘景,以优美的景语共同营造了一幅江南山水画。

01

江南,最初是地理概念。汉之前,江南以战国之前的楚地和吴地为背景,指的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南方地区。

唐之时,设立了江南道,这是地方监察区域概念,不是行政区域概念,设置的目的,是对大片江南地区进行巡察和监督。宋朝改为江南路,分江南东路、江南西路两部分。明朝起,将其中一部分地区改为行政区域的南直隶省,清初又将之改为江南省。虽然存在着某种争议,可是江南大致的范围包括现在属于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上海的全部,属于浙江的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属于安徽的芜湖、马鞍山、黄山、宣城、池州、铜陵,也包括福建、江西,以及湖南、湖北的江南地区,还有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一些地区。

江南,有“枯藤,老树,昏鸦”,更有“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是优美的,是富庶的,是雅致的,是婉约的,是隐逸的,是才华横溢的,是匠心独具的,是文化浓郁的,是情趣盎然的。江南,是鱼米之乡,是吴侬软语,是“梅子黄时雨”,是舢板和乌篷船,是河畔的村落,是巨伞般古银杏上的白鹭翩跹,是皱、漏、瘦、透的奇石,是青莲藕与糯米圆子,是栀子花、茉莉花、白玉兰,是刀鱼、鲥鱼、河豚“长江三鲜”,是绿茶、红茶、白茶,是翠竹、芦苇、垂柳、月亭、石桥、水口、园林、湖泊、绍兴酒、龙井茶、蓑笠翁、油纸伞、霉干菜、咸鸭蛋、黄泥螺、淮扬菜……

江南,是一种景象、一种印象、一种风格,也是一种质地。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多的,是一种格调和气质。江南,是轻灵、温婉、细腻、隐逸、柔顺、闲适、散漫、古典、开放、流动、从容、坚韧,是细、小、清、静、雅、精,是殷实、丰饶、安恬、妩媚,也是灵秀、文雅、无争、随和。

江南,是才子佳人。无论是女子还是男子,都有一种干净聪明的气息。男子儒雅倜傥、平和智慧、通达开明;女子则骨相周正、温婉灵秀、娴雅坚韧。

江南还是一种生活和文化方式。是青衫长袍、杨柳细腰、烟花柳巷、扬州瘦马,是书院、诗词、昆曲、评弹、园林、龙泉剑、目连戏、文人画、藏书楼……

江南,还是一种内在精神。有更多深入骨髓的气质、举手投足的精神和风度、回眸一笑的妩媚和风致。在很多时候,感觉因岁月的不同,人似乎是一次一次地来到世上,长了学问,学了本领,锻了性情。相关的身世已不重要,一些认知藏在骨子里,成为潜在的独特记忆,属于难解之谜。江南,也藏有一些记忆,也藏有一些难解之谜。记忆多了,谜团多了,美好的东西积累得多了,心性就自然改变了,气质也就深化了。

江南,还是中国文化至柔至刚的表现。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所蕴藉的智慧、理性、先进性、想象力、创造力、文化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江南,不仅是表面的柔弱和华美,还有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常常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花了将近五十年才征服了南宋。江南并不是文雅孱弱,几乎每一次来自北方的入侵,都会在这里遭遇最惨烈的抵抗。

江南文化,一直是天边的冷月,没有成为灿烂的云霞,这么多年来,一直难据主流,也很难占中心地位,更难形成领导力量。这当中有地理上的倚重,有权力的倾斜,有传统的惯性,也有文化上的偏见———北方文化中正保守、无欲则刚,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包容力,也有一份霸道和蛮横;江南文化灵动智慧、婉约柔美、清简刚正,可是在很大程度上显得小气和柔弱,没有力量去制衡冷兵器时代的粗暴和霸蛮。

还有,相对于中原儒家文化的建设性和结构性,南方偏重于道家,强调自由和遁世。

江南,包括江南文化,最终难登庙堂,旁逸斜出,锦衣夜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帘幽梦,就不足为怪了。

02

江南之深处,在皖南一带。

这里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云蒸霞蔚,如梦如幻,有神秘灵秀、博大安详的九华山,还有奇谲秀丽、层峦叠嶂的齐云山。山脉连绵之中,间或有丘陵,也有平原。群山相拱之中,新安江东流,青弋江北向,阊江西出。山水环峙之间,流水潺潺,蜿蜒静谧,轻帆斜影。青弋江也好,新安江也好,都有“月亮河”的意义,不仅打开了山的屏障,让山内与山外联系起来,还润泽了两岸土地,带来了灵动和创造。河流就像大地的精魂,悄无声息地游走其中,近山更翠,远山更黛,斯人更美。

江南之最,当属皖南的黄山。黄山像一根伞骨,撑起了皖南;皖南像一块龟背,拱起了江南。黄山绵延几十公里,称七十二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唐朝诗人李白在游览这片壮丽山川之后,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诗章,把黄山比喻为天宇中金色的莲花。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深深地感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曾有人这样说黄山:很多山都是在山外看起来美,进山之后发现不过如此;可是黄山不是这样,黄山是在山外看着美,进山之后,峰峦叠翠,一层比一层美。初春,云里花开,香漫幽谷;盛夏,层林叠翠,飞瀑鸣泉;金秋,枫叶似火,层林尽染;严冬,银装素裹,玉砌冰雕。黄山的美,春夏秋冬景不同,寒来暑往景不同,风雨雷电景不同,白天夜里景不同,乃至瞬息之间都不同。

皖南,天寥地阔,山高水远。它的景,是连绵的、铺陈的,是大片大片的、随处随地的。它的山水,既是独立的,也是可以连在一起,互为背景、互相倚重、互为映衬的。一般来说,没有山的水,没有起伏,相对平庸;没有水的山,只是突兀,没有灵性;没有山水的景,也缺少灵性和活力。可是皖南的山不一样,皖南的水也不一样。皖南的山,是天下之一绝,既高耸崎岖,又仙气十足,轻灵、俊秀、挺拔、超脱、朦胧,不同寻常,不同凡响。山除黄山、九华山、齐云山之外,还有敬亭山、仙寓山、牯牛降、清凉峰……这些山,若是单个地亮相,足以让东南平原倾倒,更何况如此齐整地集中于一个地方。至于水,还有什么地方的水会如此清澈、灵动、轻妙、诱人?皖南的溪流,向四周漫延,流进了长江,流进了钱塘江,也湿润了江南。

皖南的村落和建筑,也是别致而美丽的,它让人感觉明快、淡雅、幽静,简洁不失雕琢,沉稳不失别致,刻意又不失大气。皖南民居,是法天象地,最尊重自然,最具有敬畏心的。从建筑理念上说,天、地、水是最为神圣的,天是一个巨大、无边的屋顶,笼罩于山峦之上,地与水是自然空间,必须予以尊重。世俗空间即人的世界,应充分尊重地与水,臣服于天地山川。也因此,皖南建筑的基本要求,是房屋的高度不能超过附近的古树,不能对“天”形成挑战,不能随便改变地势,也不能随便改变河流的走向。

在此理念下,皖南村落往往会充分利用地理和河流的因素,建筑外观呈朴素淡雅的本色。皖南建筑有着自己匠心独运的创造: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还有着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的五叠墙或马头墙,若《高山流水》之类的旋律,抑扬顿挫,宁静祥和,远远望去,如桃花源里。东晋诗人陶渊明在40岁那年,曾经到彭泽县担任县令,彭泽离现在的皖南不远。处理政务之余,生性恬淡的陶渊明喜欢寄情山水,到处走动。也因此,他笔下的桃花源,极可能是以看到的皖南山水作为背景,并据此产生联想。桃花源里,一切浑然天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恍然让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到底在哪,一直是一个谜。陶渊明是一个诗人,《桃花源记》是一篇文学作品,桃花源不应是一个真实的地方,而是想象出来的,是一个乌托邦,代表着人们对于农耕时代的生存的理想。在皖南,每一个依山傍水、淳朴和睦的村落,都可以说是诗意盎然的桃花源。

皖南不仅如诗如画,还有着生动的味道:山峦的味道、土地的味道、河流的味道、松林的味道、毛竹的味道、青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雾霭的味道、炊烟的味道……味道让人感到恍惚,也让人感到踏实。味道还有唤醒的功能,能将风景唤醒,将土地唤醒,将村庄唤醒,将时光唤醒。人经常会因为味道,想起承载着味道的某一段时光,那是味道唤醒了记忆。有人说,你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了解一个地方人们的性格,了解那个地方人们的喜怒哀乐,最好去那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山水,嗅一嗅那里的味道,这样,必对那个地方有所体悟,当地山水的灵性才会渗透进你的骨血之中。味道就是这样神秘,当它渗入人的身体之时,记忆随之渗入,也难怪这个地方会产生那么多一流的人物。山水的味道如此纯澈,也如此丰富,生活在这里的人,灵魂之中必然有着山川之灵气、山川之心胸。

皖南,着实是上天的宠儿、美的宠儿,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体现了美的内在精神。如果世间着实存在黑格尔所说的“理念”的话,那么,皖南的山水一定体现了对“理念”的“模仿”,呈现出绝对之美。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有着光阴与岁月的痕迹,体现着宋明遗风:山是宋明的山,水是宋明的水,风景是宋明的风景,人也是宋明的样子,清癯儒雅,说一口难懂的方言。你伫立在河水之上的石拱桥上看风景,一下子变成了宋明;别人倚着雕花的护栏看你,也不知不觉成了宋明;流水泛着时光的涟漪,恍惚中,也是宋明。在皖南,日子在和风细雨中缓慢而悠然地荡开来,山岚氤氲,一派古旧的恍惚。这里既是“白云深处仙境”,也是“桃花源里人家”,怡然自得的当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从地理和文化来说,现在的皖南,即宣州、徽州以及池州的一些地方,其实是一个整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质,堪称儒、释、道、俗“四位一体”:黄山、齐云山,是道家的,体现的是道家的雄奇和逍遥;九华山,是佛家的,体现的是佛家的包容和智慧;至于山下的徽州、宣州、池州,有儒家的进取,也有着世俗的温暖。在农耕时代,这一块地方崇文重教亦重商,文化和财富相对丰沛,各方面发展有标杆和典范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之后,皖南人勇敢地走出大山,去了东南发达地区的商海。在拥有大笔财富之后,远行的游子衣锦还乡,携着沉甸甸的银子,也带着外地优秀的设计师和工匠,溯长江、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而上。到了家乡之后,他们选址、买地,建村落、建民居、建祠堂、建书院、建桥梁、建凉亭,精心打造自己的“桃花源”。

一座座优美的村落,就是这样依靠宣徽商人的财力,星罗棋布于皖南的山水之中。初进皖南的外地人往往会大吃一惊———那么多富庶大宅,竟藏在这偏僻的青山绿水中。单就那一个个村落的规模,注重风水的设计,那种浑然天成的整体布局,就不是一般的财力所能达到的。在皖南,超过千人的村落比比皆是,大宅鳞次栉比,祠堂雄伟壮观,牌坊高矗入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饰有精美“三雕”的家具、陈设,书画,还有很多价值连城的宝物。繁华、精致、品位的背后,是雄厚的实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没有徽州府商人、宁国府商人、池州府商人,就没有皖南漂亮的村落,也就没有皖南人富庶、安定、雅致的生活。

富庶之地,必有文化;文化之地,必蕴含着内在精神,也必定有相应的符号。也难怪中国文化标志性的工具“文房四宝”产于江南,更集中在皖南。

关于“文房四宝”,通常的说法是宣纸、徽墨、端砚、湖笔。除了端砚产于广东,其他的几项都产于江南。如果考虑到宣笔悠久的历史,以及歙砚出类拔萃的品质,完全可以说,皖南就是“文房四宝”之乡。

为什么皖南会拥有如此有灵性的“文房四宝”?归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妥帖的,此外,就是无数机缘的凝聚,可以视为冥冥之中的天意:风雨雷电、山河草木、鸟兽虫豸,都可以视为白云苍狗般的天意……有这么多神秘的力量潜伏其间,还显得不够吗?只要你来过这个地方,你就会发现,最好的“文房四宝”集中产生于皖南,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灵秀之地,必有灵秀之理由;文昌之地,必有文昌之繁荣———山川之美,需要笔墨纸砚来摹写;世道人心,需要笔墨纸砚来摹写;锦绣文章,同样需要笔墨纸砚来摹写。

江南的灵,就这样在青山绿水的地表运行,掠过山川,掠过风物,掠过村庄,掠过城市,轻盈而无形地渗透于万物之中。这样的方式,如此神奇,也颇具宿命———包括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诞生,包括文人画的兴起,包括工笔向水墨的转变,包括宣纸的“一统天下”,都可以视为这样的恩赐。

它们是机缘的混合,转而化为美,化为使命,化为艺术,化为无形。我有时想,那一定是上天格外垂青于这个地方,于是让此地诞生“文房四宝”,以笔引领着墨,在砚的助缘下,将世间的美和神奇固化在宣纸之上。

03

宣纸诞生于皖南,是上天的恩典,是现实、历史、未来的默契。

清澈的青弋江流向长江。在两岸,在坡地,在石崖的缝隙中,到处生长着细细的青檀。这种中国特有树种,主要生长在皖南的宣州、徽州和池州地区,浙江、湖北、四川等地虽然有分布,却不多见。青檀树属榆科,虽然普通,却给人以潇洒、秀逸之感。青檀树经常是三三两两,或者一丛丛一排排伫立在山野河滨,远远望去,像一群群迎风舞蹈的仙鹤一样。其树叶呈卵形,边缘呈锐锯齿状,叶子的背面和果实有较明显的短柔毛或细曲柔毛。青檀早春开花,花色为淡绿色,雌雄同株,两性花,单叶于叶腋。果实圆形,周围呈长翅状,具细长柄,悬垂。青檀形状似楮,似桑,一直有人将其误认为楮树、桑树。可是细细地观察,会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较之于楮树和桑树,青檀似乎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灵气,它更挺拔、更纤细,也更润泽,这也难怪用它造出的宣纸,也有着高蹈缥缈的灵气。

宣纸为什么会选择青檀?冥冥之中,有玄妙的哲学意味。道家哲学以为,天工开物,万物有灵,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性的。人处于天地之中,最应该做的,就是“道法自然”:天地自然,是系铃人,肯定也是解铃人,人类只要悟道循道,就可以“天人合一”,过上幸福的生活。宣纸以青檀皮为原料,也是出于这样的思维方式,要造出有灵性的纸,必须用有灵性的植物。青檀从外形上来说,极像楮树,自然有楮树的特性。

在皖南泾县,一直流传着孔丹发明宣纸的传说:“纸神”蔡伦去世后,他的徒弟孔丹继承了师父的事业。孔丹将师父的纸本画像挂在家中,天天叩头请安。有一天,孔丹看见师父的画像变色损坏,里面钻出了蛀虫,觉得异常心酸。孔丹发誓要造出能抗老化、防虫蛀、拒腐蚀的纸。孔丹想,生虫一定是因为树皮之中存在着污浊,如果能找到好原料,用最洁净的水造纸,就不会腐烂、老化和生虫了。好山好水都在南方,于是孔丹从洛阳南下,想寻找一片圣洁美好之地,重新开始造纸。

孔丹来到了离黄山不远的泾县。这里真美啊,青山绿水,绿树繁花。孔丹便在这里安下家来,四处寻找可以造纸的植物。一天,孔丹在青弋江边看见一株古树,根如虬龙盘旋,树干嶙峋,旁逸斜出。几根枝条插入水中,被河水浸泡得发白。孔丹喜出望外,连忙跑过去,把枝条从水里捞出来,只见发白的树皮纤维丝丝缕缕,既柔软又坚韧,怎么也拽不断。如此细致绵密的纤维,一定可以造出好纸!孔丹决定用这种叫青檀的树和山泉水来造纸。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验,孔丹终于造出了跟别处不一样的纸,既洁白如云,又柔软如絮。这种上等好纸,因产地属唐时宣州郡,故被时人称为“宣纸”。

孔丹造纸的传说,带有明显的杜撰痕迹。世俗文化一向如此,当人们追溯不了事件的源头之时,往往喜欢编织一个传说,这是最轻松省力,也最具有诗意的做法。孔丹与宣纸的传说,无史料依据,却可以证明一个事实:人们承认宣纸的诞生跟蔡伦造纸术一脉相承,更像纸张制造的一个旁支。明代时,泾县许湾的秀竹松柏之中,曾建有蔡伦祠;泾县还有一个乡镇,名叫蔡村。只是不知这个蔡村到底因何而来,是为了纪念蔡伦吗?

岁月是一条流淌着的河,荡漾着太多的春花秋月,也荡漾着太多的故事传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宣纸的横空出世,的确有炼丹般的神秘意蕴,人们视它为一种幻变,一种得道成仙,融入了青铜的高古、秦砖的粗犷、汉瓦的质朴、宋瓷的优雅、织锦的华贵、剪纸的简洁。在人们眼中,宣纸是轻盈的,像蝉翼一样轻盈;是洁白的,像云朵一样洁白;是玄妙的,像时间一样玄妙;是高贵的,像自由一样高贵。

民国泾县籍大学者胡朴安对于家乡宣纸的来龙去脉,有较为专业的了解和研究。以胡朴安的看法,宣纸的历史“源于唐、发于元、兴于明、盛于清”。

这个说法,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早在唐代,宣州就能生产纸张。只是这个“宣纸”,跟后来成为书画纸翘楚的宣纸,已然是两种概念。唐代宣州生产的纸张,主要成分应是麻类植物或楮皮,虽然当时楮树和青檀不分,可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唐代的宣纸含有青檀和稻草的成分。那时候的宣纸,只是表明地理概念,不能定义为现代意义上的宣纸。现代宣纸的定义,应是以青檀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的书画纸,它的出现,比较确定的说法,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甚至可能早一些。

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世襄等人对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张即之《华严经》册的实物分析,经册材料系用青檀皮加稻草制作的宣纸;李公麟的一些书画用纸,也是含青檀皮和稻草成分的宣纸。这表明,在北宋时期,已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宣纸。

现代宣纸的兴旺,应在南宋和元朝。宋朝南迁临安之后,社会生活各方面发展很快,经济水平已居当时世界前列。南方政权有重视文化的传统,书画之风兴盛,对高质量书画纸的需求很大,宣纸生产工艺提高很快。这一时期,是宣纸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元代统一后,书画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以王蒙、吴镇、倪云林、黄公望等为代表的画家,提倡泼墨豪放写意山水技法,突破了传统绘画用纸需求,发墨和洇彩效果好的宣纸更受欢迎,生宣纸的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文献表明,元代宣州一带曾生产一种“白鹿纸”,质坚洁白,性柔润墨,被公认为当时的名纸。“白鹿纸”中有没有青檀皮的成分?史料没有说明。依照当时的社会习俗和风气,造纸相关的原料、配料、工序等等,都是讳莫如深。除“白鹿纸”外,元代宣州一带还有诸多品牌和品种,比如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明仁殿纸、假苏笺、观音帘纸、鹄白纸等。

元朝之时,泾县应有了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纸张,这也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宣纸概念。宣纸的口碑是慢慢传扬开的,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纸张的原料是青檀皮,只知道泾县生产的一种纸非常好,很适合书画。那时候,泾县的纸并不被称为宣纸,而是以特色和规格命名。一直到明朝时,又有了“宣纸”的说法,不过定义尚不确定:有的指宣城一带生产的书画纸,有的指宣德年间朝廷定制的高档书画纸。“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明宣宗执政时间虽短,但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整顿吏治,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促使诸多制造业达到了很高水平。“宣德”在很多时候,可以视为一种几近极致而严苛的朝廷标准,象征精益求精的工艺,“宣德炉”“宣德瓷”“宣德纸”等,都带有这样的意味。宣德纸的产地似乎没有确指,依零星的相关资料来看,主要产地应在黄山一带,是连七纸、奏本纸、榜纸,以及洒金笺、五色笺、磁青笺等加工过的纸张和信笺的总称。其中的连七纸就产于泾县。各地的优质纸进贡到朝廷后,经过再加工,冠之以“宣德纸”。

宣纸,有没有可能是“宣德纸”的简称?也有这种可能性。有人以为,朱瞻基庙号为“宣宗”,本身就带有一个“宣”字,若是将“宣德纸”简称为“宣纸”,再正常不过。况且,唐宋之时的宣州(城)郡,至明朝时,已改称为宁国府。若以“宣纸”来称谓本地生产的纸张,似乎不太吻合。这种看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也可称为一家之言吧。

不管怎么说,明朝末年,产自皖南的“宣纸”已名震遐迩了。自明董其昌创南宗画派之后,后来的诸画家均以纸为画底。宣纸为什么后来居上?除了宣纸质量上的优势之外,还跟宣纸所在地皖南的经商风气有关系。明朝中后期的皖南,外出做生意的人很多,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的商人,不仅在东南一带赚得了大批财富,还自觉地将家乡的文化产品在各大城市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宣纸店、文房四宝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据北京泾县会馆录载,清代前中期就有不少宣纸厂家在北京开设纸号,仅嘉庆十一年()北京泾县会馆《捐修义园文》载义捐纸号就有六吉号、永聚号、义合号等12家。

中国画到了明清之时,潮流和风格已由唐宋时的以工笔为主,转向了以水墨为主的写意画。加上临书题字、金石篆刻之风盛行,适合水墨洇染、适合金石篆刻的宣纸供不应求。

宣纸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是清代的康、雍、乾年间。乾隆扩大了其祖父康熙皇帝在北京宫廷的纸坊,下令征召各地名匠充实宫廷造纸。除制作供内府日常文书办公用的纸外,风雅好古的乾隆皇帝还让名匠们以古法研制历代名纸,澄心堂纸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宫中储有少量藏品,乾隆视为珍宝,指派官员督造仿制,要求各项指标不能与原样有异。经反复试制,终于造出光滑匀净、细密如玉的“乾隆年仿澄心堂纸”。由于宣纸兴盛,皖南纸坊遍布,仅泾县一地就拥有纸坊40余家,纸槽帘,除“白鹿”“鸡球”等老品牌外,还有了六吉纸、六吉单宣、六吉双宣、夹宣、虎皮笺、煮捶笺、玉版宣、罗纹纸等20余种,在质量和品种上都有很大提高和拓展。除泾县外,太平、宁国、歙县、黟县、休宁、池州等地都是书画用纸的著名产地。清嘉庆年间修订的《泾县志》上说:“纸(有)金榜、路王(路皇)、白鹿、画心(亦名澄心堂)、罗纹、卷帘、连四、公单、学书、伞纸,皆皮为之。”民国《宣城县志》卷六记载:“纸在宣(城)、宁(国)、泾(县)、太(平),皆能制造,故名宣纸,以檀树皮为之。”

宣纸,就是这样一路走来。起初云里雾里,只是到了后来,脉络才慢慢变得清晰。从总体上说,宣纸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唐代宣州地区生产的高级纸张,即地名概念上的“宣纸”;宋元之时,皖南出现了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高级书画纸,只是此时“宣纸”的特定概念尚不明确;明朝中期之后,宣城(宁国府)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的书画纸名声大噪,慢慢有了“宣纸”的特定概念。第三个阶段,“宣纸”渐渐有了专属的定义,固定为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的高级书画纸概念。这个专用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至于宣纸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应该是因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年,泾县曹义发“鸿记”宣纸在南洋劝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年,泾县“桃记”宣纸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如此声誉,让宣纸登临绝顶,成为书画纸中的翘楚,也拉开了与其他书画纸的距离。

附件

《宣纸之美》

赵焰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年12月版

此处应该有掌声。没有的话,点个赞也行

吾球商业地理

见城市生长和未来

-THEEND-

壹点号吾球商业地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