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武丁一手抓男人一手抓女人,征伐强大的

北京什么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11467_1/

商王武丁刚即位时毫无权力,留下“三年不言”的传说。按《竹书纪年》,“高宗肜日”之前武丁的作为无外乎求得傅说、视学养老、报祀上甲微等内政,没有外政;而“高宗肜日”后第三年便开始对外征伐。那是因为他设法牢牢掌握了王权,而且处理好了内政,获得了新贵、旧贵的一同支持(见本号文章:商王武丁及其父亲小乙的帝王之术),此后便能够专心开拓疆土。

《竹书纪年》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且“次于荆”,与之对应的是《诗经·商颂·殷武》赞美武丁“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维女荆楚,居国南乡”。那可能是一场空前的战争,直到武丁三十四年才“王师克鬼方”,《易》书也有所反映,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竹书纪年》又载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国语·郑语》也称“彭姓,彭祖、豕韦、诸暨,则商灭之矣”。

这里涉及到三大互有关联的势力:鬼方、荆(或荆楚)、大彭(包括豕韦、诸暨)。大彭是祝融族的支族、豕韦是大彭支族,并无什么悬念(见孔甲乱夏?——三千五百年前的政治改革孤勇者),而鬼方却是一个鬼一般的存在,又与荆、荆楚纠缠不清,荆、荆楚又是周朝时楚国称呼,又恰也是祝融后裔。

鬼族与怀姓九宗

鬼方地望不详,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认为是商朝西北部“西起汧水陇山”即今甘肃省一带,蒙文通、郭沫若等认为最远到达今内蒙以北或处于河套地区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一带,钱穆、陈梦家、王玉哲等认为在晋南。

《竹书纪年》所称伐鬼方而“次于荆”的“荆”不知是否是周朝时的南方长江流域的荆楚国,然而《殷武》所载的武丁伐的荆楚就是“居国南乡”,明明白白的南方。这就令人迷惑了,如果鬼国在山西南部甚至是陕西省、甘肃省的西北方,武丁伐它们又怎么次于南方的荆楚?所以也有学者认为鬼方在南方。而鬼国真的在南方荆楚附近吗?

文献所见有关鬼方之国的记载除以上还有:《山海经》载有“为物人面而一目”的“鬼国”;《逸周书·王会解》引《商书·伊尹朝献》提到商汤时西方有“鬼亲(当为戎)”国;《世本》载,祝融吴回之子“陆终娶鬼方氏之妹”女嬇,生“陆终六子”;《诗经·大雅·荡》称,周文王训导说商纣王“内奰(音必,义愤怒)于中国,覃(音谈,义延及)及鬼方”,即国人对其愤怒,就连边远的鬼方也不高兴;《竹书纪年》还提到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伐西落鬼戎”;《战国策·赵策》及《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贵直论·过理》等提到商纣王的三公有鬼侯,《史记·殷本纪》作九侯。

殷商甲骨文也有不少伐鬼方的记载,如“鬼方昜”即鬼方逃逸,“王勿呼妇好往伐鬼方”即武丁占卜要不要让妇好伐鬼方。

另外文物上,西周时期大盂鼎铭文记载一个名叫的盂的人继承父亲职务,周王谆谆教导要他替王室管理好军队;小盂鼎铭文记载数年后盂率军伐败鬼方,俘获众多鬼方首领、辎重、牛羊马等,还将俘虏“燎于周”即举行燎祭祭祀上天。春秋时梁伯戈有“抑鬼方蛮”内容。

各种记载中鬼方出镜率很高,然而鬼方的“鬼”到底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甲骨文的“鬼”字下面是人形,上部类似于“田”但非“田”的“鬼头”。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人的最终归宿就是鬼,即人死后化为鬼、鬼魂。人死久后血肉不存徒留一副骷髅,而古人认为魂灵会到另一个世界,而且还能影响这个世界的生活,就如神一样,因此鬼与神常常连称,如鬼神、神出鬼没等。由于认为人死而有灵,便会祭祀先祖祈求保护,由此原始社会时便产生鬼魂崇拜。而主持祭祀的巫师或者扮演先祖的人往往又会头戴狰狞、夸张的面具,或许就以那副面具指称鬼魂。

而且古时是宗教政治,巫师兼任部族领袖,是部落中的佼佼者,往往身材高大、武力超群,所以不少“鬼”旁的字有高大、伟岸、第一等之意,如傀(音归或葵)、魁、隗(音伟或葵)、魏、巍、嵬(音唯,义同巍)等,而且发音相似。

甲骨文的“畏”字一半与“鬼”类似,又多处一半构件,或是巫师手持一件东西如权杖、驱魔杖之类,估计非常威严,或巫师做法、祭祀时与神沟通,故令人敬畏或畏惧。“鬼”和“畏”有一定的同源性,有时候两字通用不分。

鬼方或许就得名于他们的强烈鬼崇拜,因此有些带“鬼”的字就与鬼方有关,特别是一些地名或是鬼方部族曾定居的地方。

《庄子·徐无鬼》载“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即黄帝到具茨山去找大隗。学者意见基本统一,认为具茨山即《山海经》中的騩山、大騩之山、隗山,由于鬼、畏有时通用也作隈山。大隗或即鬼族的大族长,騩山等或许就是得名于鬼方。具茨山坐落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及郑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一带。可见,鬼族最初或在中原。

《国语·郑语》载西周末期洛阳成周之西有隗国,隗又作归,金文也作媿(音溃)。王国维以为隗、媿姓国是鬼方后裔,且认为《左传·定公四年》中周成王将小弟叔虞分封到唐国(后来的晋国)时所授予的“怀姓九宗”之民就是鬼族人,怀姓是隗(媿)姓的异化。怀姓九宗的九宗可能指鬼族最主要的九大支族,所以可能有时候鬼族、九宗会混用,因此商纣王三公之一或作鬼侯或作九侯。

从文献及出土文物来看,怀(隗、媿)姓九宗有復氏、倗(又作?等)氏、宝氏、[害夫](左害右夫,字库无,以[害夫]替代。西周“宗周钟”亦有此字,是周厉王的名,文献中周厉王名胡,近代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该字读“胡”)氏等氏族。《穆天子传》提到西周时穆王西游,驾临“?邦”,“河伯之子孙”?伯絮逆迎天子;又到“河宗氏”“河伯无夷”之地,“河伯之孙”河宗伯夭也殷勤逆迎天子,且主持祭祀黄河。河宗氏伯夭、?伯絮分别是河伯之孙、河伯之子孙,可见两者实际同祖,或是河宗氏即河伯或怀姓九宗的另一种说法,或是河宗氏是怀姓九宗的大宗。由此可见,曾帮助商汤取夏的河伯(见权谋之王商汤为灭夏而布了一盘大棋)或许就是鬼族人。

鬼族除了怀姓九宗并入晋国成为“礼仪之邦”的百姓外,依然有其他部族游离中原之外,未“礼仪化”为华夏,被中原华夏之国称作夷狄,或直称鬼方。西周小盂鼎所载的盂伐的鬼方及春秋梁伯戈抑的鬼方蛮可能就是未并入华夏的夷狄部族,梁伯戈甚至蔑视的称之为“鬼方蛮”即鬼方蛮夷。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骊姬之乱时逃往狄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狄国正好伐廧咎如,抢来叔隗、季隗姐妹俩,分别送给了晋文公及其随从赵衰。隗姓廧咎如也被称作狄,是赤狄的一支。赤狄春秋之际一度势力很大,甚至曾灭亡中原的邢国和卫国。

晋文公作为姬周同姓诸侯的公子,为何接受身为戎狄的隗姓鬼族的女性为妻子?这不仅不奇怪,而且是有传统的。隗(媿)姓鬼方族特别是被纳入中原的怀姓九宗,在周时与周朝同姓诸侯及其他各诸侯国有婚姻往来。21世纪初发掘的西周时期倗伯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显示周朝姬姓毕国之女毕姬嫁给了倗伯,西周时的“復公子簋”载媿姓的孟媿嫁给邓国国君,“[害夫]叔[害夫]姬簋”载伯媿嫁给姬姓的芮君,“[害夫]叔姬簋”还载[害夫]氏娶了姬姓的吴国女子,春秋时的“宝生鼎”载成媿嫁给了姬姓郕国之君。张海《怀姓九宗研究》还列出很多青铜器的铭文反映媿姓女子嫁给周朝时的各国。文献中,西周时周共王曾到同姓的密国考察,时任国君是密康公,据裴骃集解《史记》引徐广称“密康公母者,姓隗氏”,即鬼族也与姬姓密国有婚姻往来;春秋时周襄王也曾以隗姓女子为后,称作狄后或隗后,而且他之所以娶隗后是要借助她身后母国的力量收拾郑国。可见,鬼方族与周朝贵族互相通婚频繁。

那鬼方到底在哪里呢?

从有关鬼族部族活动地点来分析:大隗即具茨山在郑州一带;河伯曾与洛伯互伐,河伯所在地当是洛河流域靠近黄河的一带,约今陕西省东部、河南省西部,与具茨山相隔不远;周先公季历伐西落鬼戎时居住在周原即陕西省宝鸡市附近,而犹称鬼戎为“西落”,可见他们更靠西,或已进入今甘肃省;周成王将怀姓九宗分给晋国,晋国最初仅局促于今山西省南部,怀姓九宗应当本是在晋国那一带,即正是因为鬼族或其后裔怀姓九宗在今山西省南部,周成王才将其分给晋国;狄国伐的廧咎如也就当时晋国附近;西周国都在今陕西省,周王命盂伐鬼方当是鬼方进犯或周王欲欺负鬼方,鬼方应当距离陕西不远或就在陕西境内;春秋时梁国地望在今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梁国不算是大国,梁伯之所以抑鬼方,当是鬼方进犯而梁国自卫即抑,则鬼方距离渭南市不远;倗伯墓在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市绛县……鬼方部族多在晋南、豫中及西、陕南,甚至蔓延至甘肃,而且从传说中黄帝时代的豫中及西,到夏末商初的河伯之地豫中及西,再到商末、周初的晋南、陕南、甘肃,似乎呈现西迁趋势。

年代在靠近内蒙古自治区的陕西省北部榆林市清涧县李家崖村发现了一处商晚到周初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骷髅骨石刻,李家崖遗址的主人似乎有骷髅、鬼魂崇拜。一件陶器上的字与甲骨文的“鬼”字几乎完全相同!或是鬼方遗址?实际上,清朝时编撰的《清涧县志》就有殷商晚期鬼方在该县李家崖细腰关筑都城的记载。很多学者认为是李家崖遗址就是古鬼方商、周交替前后时期的一处都城!

从甲骨文的“鬼”字和李家崖陶文及其他遗迹,再结合《山海经》鬼国一目的说法,猜测鬼族在祭祀、打仗或者各种重要仪式上可能佩戴一种只漏出一条缝的面具吧?面具上的形象后来逐渐成为鬼方的族徽,即或许鬼方是自称鬼,并非商朝对他们的贬称。

鬼方至少可追述至五帝时期,延续夏、商、西周时期,可见鬼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部族。而且周朝时鬼族的身份地位很高,不论是华夏化的还是仍为戎狄的,都受到华夏贵族重视,推想鬼方当是一个势力强大的部族。由此看来,鬼方可能是祖居、源自中原,后迁徙盘踞于今山西省、陕西省最远甚至蔓延西至甘肃、北到河套地区的陕北等广阔地带,一个非常强大、分布很广泛、具有鬼崇拜的强大部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正是鬼方族强大,所以武丁必然要对他们动手,于是便伐鬼方。

荆、楚

既然鬼国在郑州西或西北,武丁去征伐他们怎么次于南方的荆楚?

其实类似矛盾早就存在,商汤灭夏前,《越绝书·吴内传第四》记载商汤曾送牺牲给荆州之君之伯(见以至仁伐至不仁:商汤疾风烈火灭夏桀);商汤开始对夏桀动手时,《竹书纪年》载商汤伐有洛后“遂征荆,荆降”(见上文链接:权谋之王商汤为灭夏布了一盘大棋)。立国于商丘一带的商汤,怎么能送牺牲到淮河一带甚至湖北的楚国?商汤在黄河边上灭了一国,长江边上的荆怎么投降了?

现在疑惑点就在于“荆”,荆与楚相通,实际是一个意思,搞清楚荆、楚或荆楚就能解决以上问题。那荆、楚、荆楚在哪?

目前所见“荆”字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的金文,而“楚”字存在于甲骨文,且至今都基本保持原型未变。“楚”字甲骨文作脚在两木(或多木)之中,还有一个“口”形,今作上双木下疋(音尺,义足、脚)。双木代表山林,山林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一些的小灌木;脚代表人;甲骨文的“口”形含义丰富,有陷阱、平地、家园等意思,从甲骨文来看,“楚”是人处于山林中,或设陷阱打猎或开辟山林、营建家园等。因此,“楚”或许原是树木茂盛的地方或山林之人及开发山林的意思。后来“楚”又借指小灌木,北方口语有俗称“楚条子”的树,或是借楚为小灌木之意。开发山林即清除掉“楚”,而后视线清晰而“清楚”。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楚”,却并没有具体指哪个地方,或许就是当时可能有很多“楚”,即“楚”并非专指而是对树木茂盛地方的泛称。

小灌木有许多种,还有一些带刺的,甲骨文有“棘”字,指带刺的小灌木,算是“楚”的一种。最晚到西周时出现的“荆”字也与小灌木有关,金文“荆”字最初由人和两个小x组成,或是代表有刺的小灌木,以及这种带刺的植物对人的伤害。后来又加了“井”不知何意。或许那时的人经常以这种带刺植物行刑,后来从刑、从草,演化为目前的样子。因为荆、棘、楚都与小灌木有关,有共性,特别是都带刺的荆、棘,所以经常连称,荆与楚也相通,《说文解字》也说“荆,楚,木也”即荆就是楚,是一种木本植物。用荆棘、荆条、楚等抽人为“楚”,引申为拷打,被荆条抽打很疼,带刺的荆更是让人流血,所以“痛楚”“楚痛”。

正是楚最初非专指,而是泛指灌木丛杂的山林,所以很多地方都可称楚,又可以称荆,因而异地同名荆、楚者很多。安徽省蚌埠市、湖北省襄阳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灵宝市等都有叫荆山的山,河南省也有叫楚丘的古地名;山东省临沂市也有地名叫荆山,菏泽市曹县至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一带古名楚丘。湖北省荆山又叫楚山;陕西省商洛市有楚山、楚水,终南山又叫楚山(《括地志》终南山,一曰桔山,一曰楚山);又《战国策·魏策》载“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此外还存在很多以荆、楚命名地方或山。

后世追溯地名时也会荆、楚混用,都指生存于山林中的氏国而非后来的楚国,所以商汤在商丘一带时送荆伯牺牲,后来伐有洛后“征荆”,及武丁伐鬼方而“次于荆”都没有问题。

但是也可能记载中的荆、楚等是楚(即荆)人建国、“楚”表示国名以后追述的地名,这样就不能说荆、楚与荆楚国没有关系。

楚人是祝融后裔,直系先祖是季连。黄帝之孙颛顼后裔有一个叫老童的,因字形相近又作卷章、耆童,老童后裔是祝融,祝融有子叫陆终,娶鬼方氏之妹(即少女)女嬇,女嬇怀孕三年都不生产,族人只好设法助产,《世本》载“启其左肋,获三人焉;破其右肋,获三人焉”(或作“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大戴礼记·帝系》称“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史记·楚世家》则称“生子六人,坼剖而产”。总之,女嬇通过“剖腹产”产下六人,他们就是“陆终六子”,包括老大昆吾氏、老三大彭氏、老四有郐氏,老四曹氏,其中小六子就是季连。《国语·郑语》又有祝融八姓的说法,昆吾等为己姓、大彭为彭姓、有郐氏为妘姓、邾国等为曹姓,楚先祖小六子季连为芈姓。

出土文献清华大学藏战国楚墓竹简《楚居》称“季连初降于隗山,至于穴穷”,后经过几次迁徙,曾见“盘庚之子”,“女曰妣隹(音追,义鸟)”,于是娶了妣隹,后来生下两个儿子[纟呈](左纟右呈,字库无)伯和遠仲。又载而后有穴酓(音饮)一代,穴酓娶妣口,口不详,或作厉,妣厉生侸叔、丽季。丽季胎位不正,妣厉难产,最终丽季“溃自胁出”,而“妣宾于天”,“巫咸改其胁以楚,曰楚人”,即孩子丽季破腹而出保住了,而母亲妣厉因此而死,族人在巫师帮助下用“楚”包裹起妣厉尸体埋葬,或是穴酓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妻子、母亲,这个部族后来开始自称“楚”。

《楚居》楚世系:

季连[纟呈]伯、遠仲……穴酓侸叔、丽季曰楚人……熊狂……熊绎

这是楚人追述的他们直系先祖的故事,即楚国的来源,即从穴酓及侸叔、丽季时季连族自称楚人建立楚国。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竹简称“穴酓是为荆王”,也追述穴酓建楚称王。

那季连族穴酓及侸叔、丽季自称楚人处于什么时代呢?

按照“陆终六子”说法,季连是黄帝五(或六)世孙,处于五帝时期;按照《楚居》,却又与盘庚有联系,已经是商朝中期,两种记载前后相差千余年。实际上季连其人还处于传说时代,季连其名是多代以来通用的氏族名而不是专人名。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那位与盘庚后代妣隹结为婚姻的季连所处的确切年代。由于“子”有多种意思,且《楚居》“盘庚之子……女曰妣隹”记载模糊,便有多种可能:子为子辈,女儿也是子,“盘庚之子”“女曰妣隹”或指盘庚女儿妣隹,妣隹与武丁同辈,是其堂姐或堂妹,季连还是武丁的姐夫或妹夫,则该季连处于武丁时代;或是盘庚之子的女儿为妣隹,武丁是妣隹的叔父且未出五服,季连也处于武丁时代;或是子作后裔、支族讲,妣隹会晚于武丁多代,季连就当远远晚于武丁。其中前两种可看作一种情况,最后一种与前两种年代上有较大差距。

季连与盘庚之子联姻后经数代就到了商朝周初,熊绎在周初重建楚国,数代相承的时间或有百余年,而武丁到商灭也约百余年,很可能某一任季连与商王联姻时正处于武丁时期,即季连娶了武丁的堂姐妹或堂侄女。季连在武丁时与商王室联姻,又经过[纟呈]伯和遠仲一代,到穴酓及侸叔、丽季,其部族建立楚国,从时间来算大概历经数十到百年,当是在商朝晚期。可见,商晚期时,楚人已经自称楚。楚人先前及后来曾迁徙定居的地方皆可追述或称为荆、楚。或许正是他们女祖叫隹,部落号为楚,楚与荆通,所以很多楚人曾定居的地方都有楚、荆、隹的影子,如山东省不仅有荆山、楚丘,还有潍水,安徽省也不仅有荆山,还有淮水,湖北省亦然,有维水。即季连族分布今山东省、江苏省徐州市、淮河流域等部分地区,有的是东夷、淮夷之地,有的则是当时的中原之地。

然而武丁时的荆楚在哪里?

鬼族、祝融(楚)族联盟

实际上,武丁伐鬼方而次于荆即后来的荆楚是必然的,既有地理因素,还可能有政治因素。

《山海经》载“騩山……神耆童居之”,这一处记载反映出两点:第一,祝融族的先祖老童是住在具茨山的,即祝融族发源于中原的郑州一带;第二,老童居的騩山得名于鬼族,祝融族和鬼族从很早开始就做邻居了,他们一定有紧密的关系。

由于祝融族和鬼族是邻居,老童、祝融后裔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女嬇,并生下“陆终六子”。有称“嬇”当为“媿”之讹,女媿就是鬼方之女的意思。其实“陆终六子”并不是陆终亲生,甚至陆终也未必是一个具体的人。陆终原为“陸”终,陸是六的大写,很显然陆终影射出来的是六大族的意思;邾公釛(音河)钟是春秋时期邾国之君铸造的青铜钟,邾君自称是“陆融之孙”,陆融可能是陆终或祝融,即陆终、祝融、陆融都只是代号,没有实际意义;同时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称老童所生的黎氏即祝融,祝融有六子,幼子为季连,而非陆终六子。可见,陆终并非专指一个人,所谓“陆终六子”其实就是祝融族的六大支族,所谓陆终不过是对六族先祖的一种统称,或六族先祖依附到陆终,是后世的整合。正是祝融族与鬼族长期通婚,父系祝融族与母系鬼方族联姻逐渐发展出六个大族。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旧许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即老大昆吾氏在许昌一带。老四妘姓有一族为有郐氏,西周、东周之交被郑国吞并更名为新郑即今郑州市新郑市。《楚居》称楚人先祖季连始居隈山,隈山即騩山,正是老先祖老童的祖地。可见,祝融族最初多在今郑州市左近,《左传·昭公十七》就说“郑,祝融之墟也”。也正是季连初居郑州,而盘庚迁都前在地为对岸的安阳,因此才与“盘庚之子”联姻。

楚人自称楚,楚后又称作荆,因此他们曾定居的郑州市一带某些地方也可能被追述为荆、楚,如此,商汤从商丘送牺牲到郑州,以及伐洛水一带的有洛而郑州附近的楚即荆投降,就是可能的了。同样的,武丁伐鬼方时,从地理上说,从安阳出发西进,有太行山等诸多山脉阻挡,需要绕道于郑州,而郑州附近有荆,便“次于荆”。

另外,从政治上说:第一,楚人先祖老童、祝融(陆终)与鬼方长期具有地缘亲属关系,陆终六子和祝融八姓的传说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祝融、鬼方两族的长期联姻,即结成婚姻同盟。第二,祝融族本身也一直以来实力强大。“陆终六子”的老大昆吾国有铸铜业技术、老三大彭国及支族豕韦国不仅有养殖业(豕韦养猪),还有制造业(大彭制鼓),它们都曾是夏朝的盟友,一度成为夏朝方霸,其余祝融诸族也势力强大,甚至受到夏王忌惮(见上文链接:孔甲乱夏——三千年前的政治改革孤勇者)。他们也是商汤或商的敌人。商汤伐桀前就灭了昆吾,而大彭氏可能见风使舵、临时投降,玩了政治投机(见勿做亡国奴:深度剖析商汤灭夏桀的残酷战争,夏人下场凄惨)。但是商人肯定信不过大彭,无奈商朝初期时势力还不够大且不能过河拆桥,没对大彭动手,使其持续坐大,势力强劲,一度成为商朝前期的方伯,称雄一方(见商朝九世之乱导致政权衰落诸侯坐大,周人、徐人或成一方霸主)。

所以,武丁伐鬼方,必然要先拆散祝融与鬼族的联盟。或许武丁武力震慑,季连不得已而主动向商王朝靠拢,迎娶商王宗女亲近商朝;也或许武丁采取和亲联姻方式拉拢、笼络、羁縻甚至麻痹季连族。

那武丁与季连的和亲政策成功了吗?

季连族的[纟呈]伯、遠仲或是其与商王室女子妣隹结合后演化成的两个支族,后来还继续分化。[纟呈]伯可能是楚人一位重要先祖。《楚居》提到的楚人最早的三代先祖,初祖追述至季连,然后就是[纟呈]伯这一代,再往后是穴酓。甚至楚国都城的名字“郢”也可能与此人有关。《楚居》讲到,楚武王先把国都迁到“免”这个地方,此后发展很快,“众不容于免,乃溃疆浧之陂而宇人焉,曰郢”,即由于人口快速膨胀,免已经住不下了,于是对浧填土造地扩大面积以容人,此后楚都便称为“郢”。文献中,后来楚人不论定都在哪,确实是都把都城称作郢。可见,楚人都于免时其都城为“浧”,而后才称“郢”。由填土造陆扩大浧来看,浧是临水而建,楚都很可能是邻水则为“浧”,陆地则为“郢”,此后楚都建于陆地因此袭称“郢”。楚人都城浧或郢都带“呈”字,或是纪念这位先祖?也有一种说法是,浧或郢是会意字,主要有王和城邑(囗)组成,楚国称王之后方名为郢(或浧)。

《路史》说:“程,商封吴回后”。吴回即末代祝融,正是楚人先祖,程国在商末时被周季历所灭。如果罗泌考证确真的话,[纟呈]伯之名很可能得自受商王分封或迁徙的程国,那他当时臣服于商王了。还有一个可能证据说明[纟呈]伯是商的臣服者。[纟呈]或又作左纟右盈的“?”,两字实际是相通的:

呈从口从

(不是王或壬),音挺,带这个偏旁的字如挺、庭等发音差不多,与盈相似;呈是“平”的意思,盈是“满”的意思,容器满了则内容物与容器口就平了,两字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文解字》甚至称“?”“或从呈作”,即“?”与[纟呈]是同一个字。所以[纟呈]伯或是?伯即盈伯。而文献记载季连族有熊盈部落,如果能联系上的话,[纟呈]伯这一族后来可能分化出熊盈族。周灭商后,熊盈曾与殷商遗民意图反攻,可见熊盈部族是商人的铁杆。熊盈族或是亲近母亲之国即姥姥家商王室,或在商王朝的打击下,所以便臣服于商,商王或将其迁徙到山东、淮河流域一带镇守东南。一说熊盈实际是熊、嬴,熊指楚族,嬴指秦族。总之,熊氏的楚人有部分忠诚于商。即[纟呈]伯时,楚是臣服于商的。可见武丁的招数有效果。

武丁征服方国,除了武力征伐,联姻、和亲也是常用策略,正是胡萝卜加大棒。

武丁有嫔妃叫妇周,武丁时期甲骨文提到伐“周方”,并“令周”、“乎(呼)周”,还有“周侯”称呼,且有周进献巫师、嫀的卜辞。

周的地望可能是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岐山县一带即古代所谓周原,在商都的西部偏南。说到周原的周国,名气最大的当然是建立周朝的那个姬周,武丁所伐的周是它吗?

按照传统文献,一般认为姬周迁居周原后周才名为周。《诗经·大雅·绵》追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至于岐下”即迁居“膴膴(音舞,义肥沃)”“周原”营建家园,《鲁颂·閟宫》甚至称“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即大王(又称太王,即古公亶父)不仅在岐山开国奠基还从此有意翦灭商朝。姬周是在古公亶父时才迁居周原的,而古公亶父处于什么时期?今本《竹书纪年》载武乙元年,“邠迁于岐周”,即商王武乙即位第一年原来居住在邠的人定都到周;《后汉书·西羌传》也载“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古公亶父方迁岐下”。周迁周原并开始称周是在武乙时,而武乙与武丁之间相差三代四王,距离武丁之世近百年,姬周不可能与武丁同时期、有交集。即便《后汉书》《竹书纪年》所载有误,参考其他文献及甲骨文来看,文王灭商是确定的,古公亶父到文王只有三代,而从武丁到商亡历经六代,武丁和古公亶父绝不可能同时存在,即后来建立周朝的姬周在武丁时还不是周人。因此,武丁所伐且收服的周大概率不是姬周。

先周时期名为周的氏族并非只有建立周朝的姬周。《山海经》提到“西周之国,姬姓”,由帝俊子孙建立,尊后稷为祖。《路史·国名纪甲》载黄帝后裔有“郮”国,地望在“岐山之阳”也正是周原一带,夏、商之际灭亡。西周时期青铜器周棘生簋有铭文“周棘生作楷妘媵簋”,意思是一位名叫周棘生的为“楷妘”做了这件簋为嫁妆(周棘生盘有相似记载)。做嫁妆的周棘生是楷妘的母国父兄,“楷妘”是指嫁到楷国的妘姓女子,即周棘生是妘姓。由此可见,祝融八姓中的妘姓不仅有有郐氏等,还有周氏,即妘周国。此外还可能有姜周,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说周原有母系氏族的姜周国,即《史记·周本纪》那位脚踏巨人脚印的帝喾正妻姜嫄母国。

曾定居周原并以周为氏族或国号的至少可能有姬姓“西周之国”、黄帝后裔的“郮”、祝融族的妘周及姜周、姬周。黄帝后裔的周在夏末商初已经灭亡,两者那当是较早的周。姬周定居周原百来年后灭商建立新朝,直到西周末期犬戎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周原纳入秦国版图,是最晚的周,也是《山海经》所载先周时期的西周。姜周或妘周可能就在它们中间,而且是武丁所伐的周。徐中舒认为当是姜周,后来姬周与姜周合并发展壮大,并在后世建立周朝。《商代史·卷十一·殷遗与殷鉴》认为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董珊《试论试论殷墟卜辞之“周”为金文中的妘姓之琱》认为可能是祝融族的妘周。

周原距离鬼方并不远,祝融族作为鬼方姻亲声援甚至武援鬼方也未尝不可能,所以武丁在伐强大的鬼方之前,必然要收服妘周。

祝融族老四,一部分是有郐氏,一直到西周末期都在祝融之墟郑州附近,可能臣服于商,所以能够继续在原地繁衍。居住周原为周氏的那部分,武丁曾征伐,后又能令周、呼周,称其为周侯,周也要向武丁进贡巫师和嫀,也会进献宗女联姻,武丁有妇周即周氏的妃子,可见一时臣服了,卜辞的伐周及妇周就大概率是妘周。

同样的政治原因,武丁“次于荆”就是以联姻方式收服荆人,然后再武力威慑,即先摆平季连族孤立鬼方,然后再专力征伐,以荆为弹射基点攻击鬼方,终于“克鬼方”。或许鬼方在夏末商初本与商人是同盟,后来对商王朝形成威胁或不再向商王称臣纳贡,受商王朝挤压,逐渐分散,而后武丁继续打击,他们失势后有部分迁居西北的成为西落鬼戎。总之,鬼方为武丁所不容,武丁耗费三年时间才击败他们,鬼族部分臣服者被商人殖民,部分逃亡散居,到最迟到商末时晋南有些鬼方部族成为怀姓九宗,另外有些与周民杂居、有些散居在更远的陕北等地,被称作戎狄。

鬼方被灭,鬼方和祝融族的联盟也被武丁通过武力、联姻等方式基本化解。然而祝融族还有一个强大的老三大彭。所以,武丁灭了鬼方后不久又灭大彭及其支族豕韦、诸暨等。大彭国自夏朝之前立国,到武丁灭亡,享国近八百年,留下其开国君主彭祖寿八百、善养生的说法。后来彭国被秦国先祖伯益的儿子若木所建的徐国接手,统治中心逐渐定在彭国区域,所以徐州市又称彭城。彭国灭亡后,族人可能大部分南迁,也许没灭亡前就陆续有南迁的,彭氏新定居地就有了彭的影子,如江南有鄱阳湖又称彭蠡泽,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有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支族诸暨国可能到了浙江,绍兴市的诸暨或得名于此。

由此看来,武丁通过软硬兼施,胡萝卜加大棒,一手抓男人即武装征伐,一部分抓女人即联姻,基本打散了鬼族、祝融族的同盟,且臣服其部分族人,纳入商王室的管理之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