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按:这是我在博雅小学堂《给孩子的文学大师课》李白专题中的一节讲稿。其实这门课不止适合孩子听,更适合父母听,可以与孩子一起听。同时也适合所有对美,对不可思议的命运心有戚戚的青年朋友,大学生,刚毕业的年轻人听。您的倾听,价值连城。白也诗无敌文/宋石男杜甫是李白的好友,也是他的崇拜者,在《春日忆李白》中,杜甫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个评价极高,也非常到位。白也诗无敌,就是说李白的诗当世没有敌手,是NO.1。飘然思不群,就是说李白的想象力如天马行空,飘逸洒脱,卓尔不群,跟所有人都不一样。而真正的经典文学作品,必须要跟所有人都不一样。我一直说,文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与命运的审美。人性当然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但人的存在与命运又都是唯一的、仅有的,是那独一无二的。所以真正的经典文学作品,一定跟所有人都不一样,是唯一的、仅有的,是那独一无二的。李白的诗歌独一无二,其实杜甫的诗歌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下一个专题就讲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开府是六朝大文学家庾信,鲍参军则是六朝另一位大文学家鲍照,开府和参军都是他们做过的官职,古代喜欢借人做过的官职来称呼他,像陶渊明做过彭泽县的县令,所以后世又叫他陶彭泽。庾信做过开府仪同三司,鲍照做过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所以后人就用庾开府,鲍参军来称呼他们。庾信的枯树赋、哀江南赋,都是千古绝唱,鲍照的芜城赋、拟行路难也都是震古烁今的经典。杜甫用这两位前代经典文学家来比拟李白,相当于在李白还活着的时候就为他颁发了进入经典殿堂的认证书。而清新、俊逸,也的确是李白醒目的诗歌特点。清新,就是清丽新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俊逸,就是俊秀洒脱,漂亮而不落俗套。李白曾讲过一个姓马的高官对他文章的赞美,说“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这话说的是李白之文,其实也包括李白的诗歌,是对李白清新俊逸风格生动形象的评说。大概意思是,一般人的文章,都像没有烟霞的山岭,没有草木的春天。山而没有烟霞,春天而没有草木,那是多么乏味多么无趣。但李白的文章,就像烟霞自山岭升起,又像草木在春天生长,清新、雄壮、奔放,一发不可收拾,金句迭出,络绎不绝,真是光明澄澈,每个字都感动人心。李白的诗歌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有的。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解读他的三首诗,都写于他第一次出蜀远游的路上,都收入了中小学教材,全都清新俊逸,句句动人。第一首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离别的秋天,峨眉山顶的月亮半弯,倒映在不远的平羌江水之中,我从清溪出发,向着三峡,故乡的月亮就要见不到了,我怀着不舍的离别之情,很快就要下到渝州。这首诗只有四句,就写了五个地名,却丝毫不让人觉得累赘重复,反而有种特别的亲切与美感。哪五个地名呢?峨眉山,大家都熟悉,不用多说;平羌江,就是青衣江,如今乐山大佛脚下三江汇合,就是青衣江、岷江与大渡河;清溪,一说是乐山犍为一条风景清幽的河流,一说在乐山旧城郊,是个驿站,叫清溪驿。第二个说法可能更符合实际;三峡,大家都知道的,重庆长江三峡,不过也有人认为是指岷江上的小三峡。两种说法都可通,不必非争个你死我活。古人说诗无达诂,啥意思?就是说诗歌的解读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优美,只要真诚,只要能自圆其说,别胡说八道就行了。最后一个则是渝州,就是现在的重庆。李白的才气真是纵横之极,一般人哪敢在一首短短二十八个字的诗里用五个地名?但他就用了,而且浑然天成,如果不说,很多人可能还没觉得他用了这么多地名在诗歌里头呢。当然,这也有我们的古地名、老地名都很好听、好看的功劳。地名是凝聚一方人民的风俗情感的符号,它必须朴素而优美,厚重而深情。如果用现在的地名就完犊子了,什么建设路,红星路,东风渠,人民南路,战旗小区,红牌楼一类的,这些东西写进诗里面,那是毫无诗味了。建设路月半轮秋,影入东风渠水流。夜发人民向战旗,思君不见红牌楼。这都是什么玩意呀?完全不是诗了。好了说回来,李白为啥要用这么地名在诗里呢?我认为他并非刻意为之,诗不是刻意之事。因为他一路上都带着浓厚的乡情,很舍不得离开,所以每走一处,都要把这处的地名记在心里,不管它是一座山,一条江,一座城,还是一个小小的驿站。而最后那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个君,清代的沈德潜认为是指峨眉山上的月亮,我觉得这个解释很有味道,既切诗题,又余味无穷。就物理而言,你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月亮,都是那同一个月亮,但就心灵与情感而言,在故乡看到的月亮,和在异乡看到的月亮,就是不一样,前者更美,更令人思念,因为它附着了我们太多的童年情感与回忆。李白在出川时写峨眉山月歌,就是要与故乡的月亮告别,同时也与故乡的山川河流,故乡的一切告别。“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个君,既是峨眉山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一切风土与人物。动人吧?天才就是能够随时随地猝不及防的打动人。李白就是这么一个天才。第二首是《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第一句很平实,我经过遥远的旅途,来到荆门山,进入楚国的地界。这里有个冷知识,宋人杨齐贤注释说,到了荆门,“蜀之诸山至此不复见矣”,就是说,荆门是个分界线,在荆门之西,巴蜀群山奔腾,在荆门之东,就是楚天的群山矗立了。这是理解李白这首诗的钥匙,他特地在荆门这个地方吟咏,正是因为这里是蜀国群山的终点站,他必须与故乡的群山告别。第二句是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气势很足,画面感也很强,而且每个字都那么妥当自然,改一个字都不得行。其中随字与入字是诗眼。一般人只注意到随字特别生动形象,似乎山势随着平野的出现而戛然而止,但我认为这个随字不止生动,更饱含情感,故乡的山随我走了很远的路了,送我很远很远了,可是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到了楚国的平野,它们也不得不止步,与我告别,这才是“山随平野尽”的真意。而江入大荒流,既是写景,江水浩荡不可阻挡,流入无边无际的大荒,也是写意,我李白离开故乡,就像大江一样,浩浩荡荡进入异乡,我面对的是不可知的未来,就像这浩渺无边的荒野。这里头有惆怅的情绪,但更多是豪迈的壮志。后来杜甫也写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诗句,就是向李白致敬。只是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的是白日行程中所见,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的则是夜晚停泊时所见。一昼一夜,一动一静,诗仙诗圣,相映成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也是名句。前五个字写夜景,月倒映江水中,似乎是从天上飞到江中的明镜,写得栩栩如生而气魄横生,后五个字写白天的景致,云彩在江面上摇曳多姿,像结成了海市蜃楼。古诗词中经常有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才说这地,又说别处,刚还白天,转眼黑夜。于是形成一种跳跃灵动但仍有内在逻辑的独特中国式抒情景观。内在逻辑是什么?那就是人的思绪。陷入感情,陷入回忆中的人,他的思绪往往是跳跃的,很少有人会按照真实发生过的顺序来回忆往昔,而回忆本来就是由一个又一个铭心刻骨的瞬间组成的。古诗词的内在逻辑,就是人的思绪,就是铭心刻骨。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旅途中,而他描摹的对象,必然是已经过去的旅途中的事与物。所以有了这个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句子,白天与黑夜在同一个句子里碰面了,月亮与太阳拥抱在一起了。最后一句是点题之笔也是点睛之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渡荆门送别。前面讲送别了吗?几乎没有。那句“山随平野尽”,也只是很含蓄很含蓄地表达了一下故乡的山送我到这里就送到尽头了。但在最后一句,李白不能忍了,他必须让故乡派个代表出来,送别自己。那就是故乡的水,他一路上乘着舟漂游其上的故乡的水。到这里,因为进入了楚国的地盘,故乡水也要止步,与李白告别啦。“仍怜”二字总领此句,是李白对故乡的感慨与感恩,仍怜,就是特别怜。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种种风物,都给了我太多太多,现在故乡的水作为代表送我最后一程,我是多么感念它万里相送的殷勤与辛苦!这里我们还应该回想一下峨眉山月歌。在那首诗里,诗人向故乡的月告别,在这首诗里,则是故乡的水向诗人告别。两首合在一起读,那离乡之情,纯洁、醇厚,缠绵至极,而要写出这种别情,实在是太难了,可李白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就写出来了。第三首是《望庐山瀑布》:写峨眉山月歌,李白还在出蜀的路上,写渡荆门送别,李白已经离开蜀国进入楚国,也就是离开四川进入了湖北,而写望庐山瀑布,则是离开湖北进入了江西,到了九江,登览庐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字面意思没什么好解读的,谁都懂,全是大白话,一个典故没有,一个怪字僻字没有,但却是清新俊逸的千古名作。李白这次登庐山,其实写了两首诗,这是第二首。第一首长得多,是五言诗,有二十二句,一百多个字,但艺术感染力不如这首,名气也不如这首。所以有时候就像禅宗说的,你弄一车兵器在那凡尔赛,不如搞寸铁杀人。望庐山瀑布就是寸铁杀人。杀人在最后一个比喻。天上的银河与山上的瀑布,是每个人都看过的,但在李白之前,没有人像他这样产生如此大胆而瑰丽的想象——瀑布飞流直下,就像天上的银河泄落到人间。银河可是有数亿星光的,那就是数亿星光都泄落到了人间。我忍不住想起川端康成一个比喻,他说有个情深的人仰望银河,银河像要流进他的眼睛又流出来。我觉得这个比喻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比喻正好形成绝妙的对仗,一个婉约,一个豪放,一个欲言又止,一个仰天长啸,都具备震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这里顺便谈谈写作中如何使用比喻吧。所谓比喻,我觉得也许最早源于人类在初民社会时,有时苦于表达匮乏或知识欠缺,而不得不借人们熟悉的事情来形容他们所不熟悉的事情,不料美感与诗意却油然而生,从此成为人类至为重要也极度灿烂的一种修辞手段。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比喻?我觉得首先是对被比喻对象的充分了解,并且注入充分的感情,你对某人或某事某物越是了解,越是有情感,你就越能产生奇妙的联想,因为它能打开你的心房,带你去到宇宙中任何一个角落,而其中总有一个角落,就躺着最好的那个比喻物,可以用来比喻你所要比喻的对象。比喻物与被比喻对象之间表面上的落差越大,同时内在的相似性或联系又越强,那么比喻的效果就越好。好的比喻都是新的,出奇的,但又不是荒谬的,而有其美妙的内在联系。拜伦有句诗,形容一个美丽的女性,说她优美地走着,就像夜色。我的妈呀,当时我看到这个比喻真是被震坏了。我们都知道夜色优美、夜色温柔的说法,也知道女性优美、女性温柔的说法,但在拜伦之前,没有人把二者比拟在一起。这就是新,这就是出奇,然而绝对不荒诞,因为夜色与女性一样,都的确是温柔与优美的。而如果你说她优美地行走着,就像一朵玫瑰花,就不新,不出奇了,因为太多人写过这样的比喻。如果你为了新奇,说她优美地走着,就像一个杀猪匠。新是新了,但是不伦不类,因为不合理,没缘由,完全是鬼扯。最后,我也来勉强贡献一个比喻,算是抛砖引玉:她温柔地走着,就像往事,就像所有回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