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彭泽县令,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写作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课文及重要批注、字词句式课文重难点分析1、渔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桃花林的?为什么会“甚异之”?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见过的,因此渔人“甚异之”。课文第1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2、作者对桃花源人生活状况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3、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不矛盾。这样诗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样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着美丽的世外桃源。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出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文章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