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家风勤学力耕崇德尚廉家风家训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被称为“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躬耕田园,这种清高耿介、勤劳朴素的品格与其家风熏染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的高祖母湛氏被誉为中华“四大贤母”之一,其子就是陶渊明的曾祖、晋代名臣陶侃。《晋书》记载了两则陶母教子的故事。一个故事是“截发延宾”,说的是范逵来陶侃家做客,当时陶家一贫如洗,无以待客,于是湛氏铡碎睡觉用的草垫子,拿来喂客人的马,又把长发剪下来卖给邻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范逵知道后感慨说:“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优秀的儿子!”另一个故事是“封坛退鲊”:陶侃当县吏时分管渔业,有一次,他托人把一坛公家的腌鱼送给母亲。湛氏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书信说:“你身为官吏,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陶侃虽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但在母亲的悉心教诲下,养成了勤奋好学、清正廉洁的品德,成为一代名臣。由于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所以陶侃特别重视劳动,格外珍惜劳动成果。史籍记载,陶侃“勤务稼穑”,纵然官至高位也坚持亲自劳动。有次外出巡游,陶侃看见一人手持一束未成熟的稻穗,便问:“拿这东西干什么?”那人答:“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听后大怒道:“你不种田,竟然还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让下属把他抓起来进行惩戒。这就是“陶侃惜谷”的故事。陶氏先祖事迹深深影响着陶渊明,他致力于将勤学力耕、崇德尚廉的家风传承下去。初得长子时,陶渊明模仿《诗经》雅颂体创作了《命子》诗,历述陶氏先祖功德,激励儿子将来成为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诗中说:“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夙兴夜寐,愿尔斯才。”他给长子取名为俨,俨有敬意,又取字为求思,思即孔子嫡孙子思(姓孔名伋),希望长子像子思传承和发扬孔子学问一样振兴陶家。陶渊明勉励长子养成“温恭”的性格,以子思为榜样,丰富自己的学识,规范自己的德行,勤奋努力,成为栋梁之材。陶渊明不仅自己积极参加劳动,而且重视子孙的劳动教育。在诗歌中,他强调“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鼓励孩子们坚持耕作劳动。即便自己当了彭泽县令,给家里请了一名劳力,也不忘告诫家人“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也是别人家爹生娘养的孩子,要好好待人家。晚年病重之际,陶渊明写下家书《与子俨等疏》,回顾了自己50余年的生活,述说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列举春秋时的管鲍之交、汉代韩融仕至高位仍兄弟同居、晋代汜毓七代人共享财产等故事,劝勉儿子们效仿前贤、注重德行,和睦共处、互相扶持。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故事不仅被时人称颂,还被写进家训、编入族谱,影响着陶氏后人。据考证,到明代万历年间,浔阳陶氏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家规,经过不断修订完善,到清代光绪年间基本成型。光绪丙午年《浔阳陶氏宗谱》列出11条家训,光绪丙戌年《浔阳陶氏宗谱》列有祖训家规20条,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重天伦、序长幼、诚祭祀、明教化、尚节俭、正伦纪等内容。其中,“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制心以礼,制事以义,取财以廉,措行以耻”等内容,对今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