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唯一一首七言律诗,却写的仙气飘飘

各位诗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认识新的一位诗人——崔曙。

崔曙(?—年),一作署,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人,唐朝状元、诗人。崔曙自幼失去双亲,可谓备尝人世艰难困苦。开元二十六年(年),崔曙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又在殿试中作《奉试明堂火珠》诗。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县县尉。可惜,第二年,崔曙就病故了。崔曙死后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世人皆以为“曙后一星孤”是谶语。我们今天选的这首七律是崔曙生平唯一一首七言律诗。但这首七律写的非常好,所以唐三百选了进来。我们看一下题目《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题目分三节。首先第一节“九日”标定了时间。九日是重阳节的意思。“登望仙台”是地点,重阳节的风俗是登高,当时崔曙在陕西陕县,于是就登了在县里的一个名胜古迹叫“望仙台”。并写了这首诗寄给了一个朋友叫“刘明府”“明府”对县令的尊称。所以这个朋友应该是一个姓刘的县令。是不是陕县县令,这个不知道,因为这个人的资料没有流传下来。只知道作者写这首诗是给县令看的。很有可能他是同刘明府一起登高望远的。我们来看一下整首诗的内容: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汉文皇帝有高台,这句是对应题目中的“望仙台”。望仙台是汉文帝修建的一处古迹,到唐朝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当时是汉文帝出巡,在黄河边遇到了一个老人,号称“河上公”。“河上公”就给汉文帝留了一些书籍,帮助汉文帝解决了很多疑惑,所以应该是一位贤人,“河上公授文帝老子而去”当时是说留下了对“老子”的注解和解释的一些文字。老子章句给了汉文帝,然后飘然而去。汉文帝为了纪念河上公,修了这座望仙台。

“此日登临曙色开”“此日”对应着“九日”登临就是登望仙台,时间是一大早,太阳出来的时候,清晨就开始登山了。一二句把题目中的前六个字交代清楚了。

三四两句写的是登台所见的景色。“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这是登山所见。登高望远:“三晋”指的是山西和河南北部,在春秋时期这个地方属于晋国。后来到战国三家分晋,分成了赵,韩,魏合称为三晋。“三晋云山皆北向”指我登上望仙台,发现三晋的山的走向都是向北的,那地势越向北越高。这是登山所见之远景。“二陵风雨自东来”脚下的山脉的延申。这个二陵就是“崤山”,在秦晋两国交界之间。“二陵风雨自东来”出自《左传》崤之战里的记载。当时有一段”蹇叔哭师,蹇叔不同意秦王的要求出兵,然而他的儿子还在军队里,就一边哭,一边送行。就嘱咐他的儿子说:秦晋之间有崤山。崤山有两座山峰,南边的山峰是干嘛的,北边的山峰是干嘛的,你们遇到晋国的袭击,一定就在这两座山之间,果然在这个地方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蹇叔的儿子也被抓走了。”二陵风雨自东来“引用了古书上的一句话。南陵是夏侯高,就是夏朝的一个国王叫高的他的墓。北陵是周文王所避风雨,在这个地方躲避过风雨。所以“二陵风雨自东来”总之这两句就是写望仙台,登望所见。

五六两句不写地理了,开始写典故了。这个“关门令尹”是老子的典故。当时这有一个关叫“函谷关”函谷关的守卫叫“尹喜”“令尹”是个观官职。有一天他看到紫气东来就觉得一定有非常人物来,然后看到老子牵着牛来了。就好好招待老子,并请他写一些圣人言。于是老子就写了个字,就是《道德经》”河上仙翁去不回,指的是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河上公”替汉武帝注解和断句的。第五句写老子,第六句写河上公,这两个人跟望仙台有很大的关系。这首诗把人文景观,人文历史典故写进了里头。

最后两句很明显就是“呈刘明府”“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彭泽宰指的是陶渊明,因为陶渊明曾经做过彭泽县的县令,在这个地方提到陶渊明,因为跟刘县令都是县令。所以用古代的名人吹捧一下自己的朋友,此处的彭泽宰指的就是刘明府。所以这个刘县令不是陕县县令的话,一定里这个望乡台非常近,就是下了山就可以去找他喝一杯。于是诗人才在山顶上写了这首诗,先作为一个通知寄给了刘明府,就是我想找你喝酒了的意思。

这首诗的一二句写等望乡台,三四五六是望乡台的景色和历史故事,七八两句呈刘明府。整首诗的结构非常的严谨和出色。我们再回顾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