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否羡慕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做个简单的自己,与妻儿: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每天: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做个简单真实的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闲时与二三好友对饮,闲谈天下事,或与妻儿父老谈心。可陶渊明的这种生活是那个时代造成的,陶渊明的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在晋代的门阀制度下,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才隐居田园,与菊花飞鸟相伴。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借住在外祖父家中时,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不是你所向往的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亲去世致士回家守孝,元兴元年()年正月,桓玄举兵造反,攻入建康,夺权篡位,改国号为楚,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陶渊明加入其中担任义军幕府,但是出任不久就看到刘裕排除异己,杀害平叛有功的大臣,使他失望,平叛成功后,他就辞职归隐,中间出任过几次,但他当时的官场有所厌恶,就致士在家。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观陶渊明一生,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世人对他更是不少仰慕称赞,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