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悦听我们记录大时代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我与《江西日报》征文”特别策划

70年风雷激荡,70年砥砺前行。70年传赣鄱大地权威声音,70年与时代同进步与百姓共命运。

70年,我们在笔与墨、铅与火、报与网的岁月里,风雨兼程、守正创新。

70年,我们实现了从纸媒到互联网传播的角色转换;70年,我们书写着媒体融合转型的新时代精彩华章。

为庆祝江西日报创刊70周年,我们举办了“我与《江西日报》”征文活动。请您在文字中、在音频里,与江西日报同叙情缘,共话情长。今天推出第十篇《我们记录大时代》。

文/朱晓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年,当我跨进江西日报社大门时,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是年近八旬的老者了。回首沧桑岁月,往事历历在目。这次为庆祝《江西日报》创刊70周年而举办的征文活动,激起我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70年来,《江西日报》成为时代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一代又一代江报人为了党的新闻事业孜孜以求,不懈奋斗。我在江报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正逢我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是江报这个平台,让我有幸用手中的笔记录伟大的时代。

记得那是年7月31日,我到彭泽县采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提供了一条线索:该县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夫妇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双双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我感到这件事新闻价值很高。因为当时社会出现了一股“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在这种情况下,王求晓夫妇致富不忘求知的精神非常可贵。第二天,我就在县委宣传部同志的陪同下,冒着高温酷暑赶到城郊王求晓家里采访,稿件于8月8日在《江西日报》一版见报了。稿件标题是:《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稿件见报后,新华社向国内外发了通稿,《人民日报》等全国20多家报纸转载了这条消息。此稿获得当年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评委们的评语是:“既反映了当代新人物、新风尚、新观念,又反映了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学校教育改革的新成果,不仅具有明显的新闻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舆论引导作用……”

亲眼见证大时代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我有幸记录了李鹏总理驾驶“江铃汽车”,报道了周谷城、龙庆忠、陈学昭、赖少其、温元凯、王贤才等大师级人物……

年年底,我从江西日报政治生活处调到《星期刊》编辑部负责。《星期刊》十多位同事人人灵气飞动,活力四射,且都醉心于自己的事业。每一期周刊、每一块版面,都凝聚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心血汗水,体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

年的那件往事,至今令我感动不已。

那年2月19日晚上,一代伟人邓小平去世。2月20日,也就是星期四的早晨,我们从广播中听到这一消息时,当周的报纸版面编辑工作已基本完成,可以付印,次日见报。但突如其来的大事,强烈地震动了编辑记者们的心,大家认为应策划组织一个及时表达人们对小平同志哀思的新版面。在一天的时间内,要重新组织一个版面,难度相当大。方案确定后,上午11时,我们一边派3名记者赶往当年邓小平劳动过的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和南昌陆军学院邓小平旧居实地采访;一边准备其它有关邓小平在江西活动的资料,安排编辑做好版面的前期准备工作。当外出采访的记者返回编辑部时,已是下午4点30分,一落座,他们立即着手写稿和冲洗胶片。晚饭后,全体同志都来到办公室,打字、校样、画版、拼版、审稿、修改,分工合作,紧张有序。2月21日凌晨,一份悼念邓小平同志逝世的《伟人虽逝音容在,百姓追思无绝期》专版大样跃然纸上。大家回家就寝时,已是凌晨1点。报纸出来后,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扬和新闻界同仁的好评。南昌晚报要走了胶片,整版移植到了他们的报纸上。上海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分别来人和打来电话,索要这个版面的稿件和照片。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是《江西日报》的办报宗旨。我虽已退休多年,但时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