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人物陶渊明理想与现实间辗转半生,终归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些好 http://m.39.net/pf/a_4648924.html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活在喧嚣中蕴含着宁静,憧憬着激情却甘于平淡,一再感觉无路可走,一再地前行。总有一天,所有的痛苦,会过去的;总有一天,所有的束缚,会摆脱的。愿你出走万里,归来仍是少年!

“娴静少言,不慕荣利”,“任真自得”,是陶渊明最为纯真的本性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娴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概括。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有言:“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陶渊明从小修习儒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受儒家思想熏陶,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入仕志向。但在东晋时期又盛行老庄学说,在道家思想的熏陶下也喜欢自然,崇尚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他身上兼具儒家、道家两种修养,这也在他后面反复出仕入仕的矛盾中表现了出来。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淡泊胸怀与济世猛志的矛盾,在陶渊明身上突出表现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和出仕与归隐的反复,在官场和田园间游走,举棋不定。

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庶母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家境尤为贫困。迫于生计,此时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他的游宦生涯做的是低级的官吏,《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这一段艰辛的少年游,最终不堪官场的黑暗腐败,失望而归居田园生活。

此后,又因生活在贫困之中,想挣点俸银补贴家用。二十九岁的时候,陶渊明第一次当官任江州祭酒。管理的是三国以来形成的民间宗教团体五斗米教的科议事务。他就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不会低声下气,阿谀奉承。官场之风实在看不惯,不久他就辞去了江州祭酒的职务,又回到故里,过起了田园生活。

此后,州官、刺史、将军看中了他的才华,又召他当官,他又以探亲、母亲病故服丧等种种借口辞官。既想做官在仕途上大展拳脚,又流连田园安逸恬静的隐居生活,如此反复经历了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这最后一次仅做了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辗转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种豆南山,归园田居。

归隐田园,陶渊明创作出了很多田园诗,表现农村的田园生活,劳作场景,劳动中的真切体验。《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的作品中表现了与农民的交往和亲切关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一部分作品表现自己的贫困生活,农村凋敝景象,《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还有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有情、景、事、理的浑融,创造一种恬美静穆的艺术世界,从而表现出他“任真自得”的个性,并曲折地传达出他对这种真淳美好的境界的相对面的污浊现实社会的否定。在平淡中见警策,在朴素中见绮丽,而且精当而不露痕迹的语言锤炼。

他通过想象创造出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于是写下《桃花源记》,构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辗转半生,终归还是最初少年,隐居于田园山丘,与大自然为伴。

图源网络,侵删!

——嗅笔墨芬芳,酿腹中诗华,做个文案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