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日益繁荣,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强,很多人都热衷于追名逐利,都想飞黄腾达,一夜暴富。
为了达到目的,人脉广是至关重要的途径,结识有权有势的人,希望得到他们提携,是重要手段。
于是阿谀奉承之风盛行,有些人常常和那些达官贵人一起喝酒,觥筹交错间,拉近了距离。而那些人沉浸在被人捧的喜悦里而飘飘然。
01、攀上踩下的人越来越多,真情越来越少
很多人对有钱有势的人和颜悦色,对贫寒之人或不如自己富裕,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即使是亲戚也不屑一顾,鼻孔朝天的样子让人发笑。
原本八竿子打不着亲戚,因为暴富起来来往密切起来了……总之锦上添花的人趋之若鹜,雪中送炭的人少之又少。
正像古人说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为何这样?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多少人愿意平平庸庸,于是他们就千方百计找大树庇护。
为了求富贵,他们向权贵点头哈腰,不惜失掉尊严和人格,而一旦得势,他们又趾高气扬,忘却了骨肉亲情。
因为穷亲戚对他们没有多大帮助,他们不愿被穷亲戚连累,所以避而远之。
很多人为了利益而聚拢,最后也为了利益而走散,根本没有多少真情可言。
02、欣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的官场里也有一些人,对上司从不阿谀逢迎,铮铮铁骨,让人敬佩。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我欣赏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天,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回家后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虽清贫却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获得了人格尊严,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他贪看山间风景,呼吸新鲜空气,看着自己亲手培植的庄稼,怡然自得。他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桃花源记》是他对农居生活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换做有些人肯定不会放弃巴结上司的机会。
有些人为了得到一个好工作,为了谋一官半职,四处钻营,低头哈腰;为了蝇营狗苟忍气吞声。
他们一旦爬到一定位置就人五人六看不起人,拿着高薪不为老百姓服务,良心何在?
03、李白不事权贵无独有偶,李白也是一个不事权贵之人。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有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中写诗作文。
李白一腔抱负得不到重用,很失望,整天呼酒买醉,他虽然经常参加宫廷宴会,但他蔑视权贵,并不把皇帝和皇帝身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放在眼里。
有一天,宫中牡丹盛开,唐玄宗带了杨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花。唐玄宗忽然想起了李白,想叫他写几首歌词助兴,就派人把他召来。
这时,李白正在酒店中喝得烂醉如泥。人们把他扶上马背,送到宫中,用冷水洗他的头。
他竟伸出了脚,对坐在身旁的宦官高力士说:“给我脱掉靴子。”
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忍气吞声给李白脱下靴子。
当时,高力士权力很大,四方的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
他还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决定找机会报复李白。
高力士在杨贵妃面前挑拨离间,说李白在诗中把杨贵妃比作霍乱宫廷的赵飞燕。
杨贵妃听了高力士的话,也对李白恼怒起来。这以后,唐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
后来李白觉得宫廷生活没有意思,就辞官而去。
从此他游山玩水,浪迹天涯,广交朋友,寄情于山水间。为后人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如果换做那些想往上爬的人绝对不会这样对高力士,肯定竭尽讨好之能是攀附高力士。
因为如果高力士在皇帝面前竭力举荐,就会飞黄腾达。
而铮铮铁骨的李白不会这样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内心独白。
我非常佩服陶渊明和李白在达官贵人面前,依然能够昂起高贵的头。我虽然是一个平凡的小学教师,但从不巴结有权势的人。我也是不轻易向权势低头的人,从教近三十年没有刻意逢迎拍马,凭着良心做事,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
学生是我的知己,家长是我的朋友,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我乐在其中。
在社交中也是如此,我的圈子很小,但很干净,就是有的亲戚有钱有势,我也不曲意逢迎。
在我看来,人人生而平等,不必刻意攀附,我觉得他们真心对我好,我会倍加珍惜,不真心对我好,求了没用。虽然生活平淡但心灵自由。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