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了一首诗赞美溧阳县令,表现其愤世嫉

李白不到24岁就悲伤了自己的行囊,离开了家乡,开始了游历生涯,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祖国的大好河山都被李白游了个遍。以历史影响来说,李白还是做一个诗人,影响更大;后世更欣赏的也是他诗人的身份,除了爱写诗,他还是一个酒鬼。厉害还有一个身份,他是一个剑客,精通剑术,打抱不平,鲜衣怒马仗江湖,这不就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故事吗?有的人说。也确实,要是李白一开始没有往政界发展,他应该是一个喝酒吟诗的江湖浪子,一个“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不过他所经历的一切,丝毫没有阻挡他环游全国的理想,一个心中有天下的人剑客,又是一个天才般的诗人,他无疑死吸引人的。李白本身也是一个不拘一格的人,好酒,广识天下英豪,他也有羡慕的人,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二话不说,挥笔就开始称赞人家。后人学习李白的诗歌,有很多都是写给那谁谁的。公元年,李白五十多岁,一身白衣,一匹快马,一壶好酒,漫游江东,游历到了溧阳,听说溧阳的县令是个难得一见的人,得,又给人写了一首诗,名为《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村”“嘿,你看那陶令天天喝酒,醉得一塌糊涂,连五柳树什么时候回春都不知道”。“陶令”,即东晋陶潜,也就是后人熟知的陶渊明,陶渊明最后一次为官,是任彭泽的县令,所以后人有时候也将他称为“陶令”。在《晋书·陶潜传》中记载,陶渊明本性嗜酒,著有《五柳先生传》;“五柳”是陶渊明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所以又称其为“五柳先生”。诗开头的这两句,就描绘出了一幅陶令天天醉酒,醉到天昏地暗不知时令的地步,连自己亲手种下的柳树已经吐露出了新芽都不知道。“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诗的颔联运用了“葛巾漉酒”的典故,表现出陶渊明淡泊名利。史料记载中,陶渊明一把没有弦的琴,喝醉的时候,就将自己的无弦琴拿出抚弄,无论拜访他的人是谁,他都会亲自摆酒迎接。这时候要是陶渊明比客人的酒量要浅,他就会跟客人说:我就要睡去了,卿可自行离去。而“葛巾漉酒”,是陶渊明为了表达自己不拘隐士之风,特意不用器皿盛酒,而直接用自己头上戴着的葛布。这样性情洒脱的陶渊明,也是李白仰慕的原因之一,不仅仰慕陶令的人品,还仰慕其诗作。“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陶渊明常常醒了又睡,睡了又醒,北窗高卧,竟然有些羲皇上人的感觉。颈联的两句,表现出了陶渊明恬淡无为,怡然自得的生活的习性。这两句实际上是暗寓郑宴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虽写的是陶潜,实际上是借陶潜暗寓郑宴。李白素爱山水,光是溧阳这个小县城,他就去过几次,当时的溧阳县令郑宴与李白一见如故,两人都喜欢喝酒,善写文,郑宴也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李白。李白这个人就像喜欢如他一般豪放不羁的人,于是乎,这首诗般是赞美这个溧阳县令的。“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什么时候我才能再到溧阳游览一番,会一会你这位平生交好的友人”。这两句看起来有些客套,但又给人以亲切之感,好像是一瞬间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李白对郑宴的喜爱,也凸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的情感。看惯了长安政客的嘴脸,来到溧阳小城,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一个不落俗套的人,这若不是“一见平生亲”,还有什么更好的词汇来形容呢?这首诗也就寥寥的四十个字,却刻画了诗人对郑宴的喜爱,以陶潜比喻郑宴,也表达了他对郑宴这种生活的赞美。多少人想要跻身长安,居位卑者想要往上爬,不甘心于此,郑宴却不同,他好像并不在意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倒也是别有一番趣味。这首诗也表现了李白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