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这首诗独立在诗歌的最高峰,苏轼终其一

陶渊明,名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短短八十天便弃官而去,开创了中国的田园诗派,被称之为“千古隐逸之宗”。其传世作品共有诗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陶渊明与他的诗都如同隐者一般,极尽绚丽而终归于自然平淡,这种平淡大道至简的平淡,这种自然是洗尽铅华的自然,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就连苏轼这种睥睨千古之文豪,都独独拜服在陶诗之中。苏轼曾言:“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非但如此,苏轼还和唱陶诗共计首,足见陶渊明对苏轼影响之深远。而陶诗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饮酒系列》。通过大巧不工的笔法,以及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构架出了他所追求、向往的理想世界。而在他的诗歌意境中总有一种娓娓道来、从容不迫的气度,令后世文人无不目眩神迷,下面,随笔者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虽然诗题为《饮酒》,但实际上作者只是借饮酒之名,表达了对险恶的社会环境十分迫切的超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田园风光的向往与喜悦。《饮酒》系列共二十首,这里选的是第五首。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四句,重点写的诗人身处尘世、不染俗流的“大隐隐于世”,第二层为后四句,重点写隐逸之地(南山)的美景,和隐居之乐趣;第三层为末句,重点写的是诗人与田园山水的融合、表达诗人孤傲高洁的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开句便写诗人之隐居,但这个隐居不是在深山老林,而是在“人境”、在喧闹的街市。身在闹市,如何才能没有车马的喧嚣、世俗的烦扰?诗人给出了答案:那就是

“心远地自偏”。只有心灵上的超脱,才能忽视尘世的混浊与喧哗。这份超脱,是无拘无束的,是庄子的终极追求“独与天地精神独往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身未超脱,心已超脱,便是陶渊明最真实的写照。虽然处于“人境”之中,但眼睛、心灵,却能感悟到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豁达的,是独自采菊于东篱、施施然复见南山的闲适。是傍晚归家,飞鸟作伴的宁静;是“心远地自偏”最真实的注脚。虽然无一句刻意去写喜悦之情,但通过景色的意境,却都体现了作者的喜悦,情景交融莫过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此种真情、此种喜悦,是无法言语的美好,因为这是心灵最彻底的洗礼和升华,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便是如此。全诗写在人境,写在闹市,但无一点烟火气,无一丝车马之喧嚣。通过自然朴实的描绘,让能我们在滚滚红尘、乱花迷眼之中,得到一份最纯粹的洗礼。我想,在如今这种日益浮躁的环境,可能只有在茫茫的中国古典之中,诗歌之中,才能获得最后的、最深的慰藉吧。那么,您在哪些诗词中,获得过哪些感悟呢?欢迎留言交流,在诗词中的体会与感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