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的故事

有多少人在面对上司责难、面对领导训斥的时候,脑海中会想到一句从小熟知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希望自己也能向前辈先哲一样挺直腰板。

有多少人在单位诸事不顺的时候,会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然后可以拍着桌子炒了自己老板,而潇洒的离开之时,一样用这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来赞赏自己。

这句被陶渊明留下来的名言,更多的被我们用做为人处事的标准;陶渊明的故事,更多的被我们用来教育后人要坚持原则。

可惜的是,没人愿意了解完整的故事,也没人愿意思考事物背后的逻辑关系。

读历史,太多的时候我们都读不全。这很正常,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时间。

没时间踏踏实实的读下去,一知半解以求速成。

陶渊明的故事就是实例,证明了我们过去的理解是多么片面。

公元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了一名官员来当地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打算召唤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虽然心里很看不起这位狐假虎威的官员,但最开始还是决定马上动身去拜见他的。

不料在他打算动身之际,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这本来只不过是秘书的一片好心,即使放在今天我想去拜见上级领导也不能是随便着装的吧?

可是,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却难以认同这种做法,最终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

于是,他当即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说告诉了我们做人要有志气,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

那么,恭喜你,你还没睡醒,你说的全错!

第一,如果放在今天,尤其是发明了西装的西方社会,不管对方人品如何,你的着装代表了你对他人的尊重,这一点大多数东方人确实理解不了。

第二,不管是不是今天,不管对方人品如何,他的职位比你高,你就算不尊重人也要尊重国家的职位。如果都像陶渊明这样目无长官,国家机构还要如何运行?

第三,如果说陶渊明的这个逻辑是对的,那么当年韩信为何能忍受胯下之辱呢?要换陶渊明是不是老陶就得跑去自杀了?人家不过有些不合你的高标准,你就看不上人家,是不是你自己也不够谦虚呢?

此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为何能流传下来,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思考。

老子有句话叫做:“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正是因为这是属于少数才会流传下来。

所以,陶渊明的故事之所以被流传下来,就证明这是少数案例,意思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像陶渊明“这种情况”的大多数人都是会“折腰”的。极少数如陶渊明这样“没折腰”的事迹因为稀少所以才流传下来。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恭恭敬敬的穿戴整齐的去拜见那个“小人”。

那么,“这种情况”又是什么呢?

一个字——穷。

简单说,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真相是——穷人很难不折腰。

这并不是我在这里强词夺理得出的结论,历史上还有一位儒家大师也是如此认知的。

这位大师叫做司马光。对,就是那个小时候砸缸、大了主编《资治通鉴》那位。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去世时,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从祀的意思就是“常设的、仅次于主要祭祀对象的”,从祀于孔庙被古代文人看作是一生中最大的殊荣。

在明清时期,从祀的标准是“尊奉儒家思想、品德高尚、对中华民族有重要贡献”。基于此标准得以从祀孔庙的除司马光之外,还有诸葛亮、范仲淹、王守仁、文天祥等人。足可看出司马光确实可以跻身儒家学派大师之列。

这样一位被儒家承认的大师级人物也曾对“折腰”这个问题有过明确的观点,而且一针见血的指出真正能够做到“不折腰”的办法是什么。

事情出现在司马光的选拔人才上。

当年,司马光位高权重,历任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很多人刚进朝廷之时都要先去拜访他。

作为国家重臣,司马光跟对方聊天的时候却总是问一个让读书人都尴尬的不知所措的问题:“你家里有钱没?你的开支够不够?你有没有欠别人钱?”

这哪应该是一届儒家大师应该问的出口的呢?

被问的人也都很奇怪,认为司马光这么了不起的国家大臣怎么会问自己这种不入流的问题。直到后来,这些被问的人因为好奇而四下打听,才找到了答案。

原来,司马光有一个独特的看人标准——你这个人有没有钱,能不能维持生活,能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有这个本领有这个钱以后,他才认为你有独立的人格。

陶渊明讲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司马光也在讲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二者是不是有区别呢?

不管是前程还是理想,陶渊明都是在牺牲这些的情况下进行的被动选择,如果那个官员是他很尊敬的一位大人物,他是否也会自觉的穿戴整齐呢?

相比之下,司马光的观点则更为实际,在你有一天被动进行选择之前就提前解决掉这个问题,未雨绸缪难道不是更优选择?

怎么?你说这不过只是我和司马光的片面之词?那么接下来再上一位重量级选手。

除了,我和司马光以外,还有一位美国的科学家、哲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慈善家富兰克林也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两个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为什么呢?因为你会求人。”

如何?这更是从人性出发的实际考虑。

讲到求人,这里我还是要反复再提一个真实案例——工伤没人管的案例。

有位同志因工伤了一条腿,因为手术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差一点就永远瘫痪,索性最后还是能够进行复健,可是家里困难实在掏不起钱进行物理治疗。

这还是一位在国jia机guan工作的同志,享受国家公费医疗,可是在他以为真正可以依靠zuzhi的时候,却没想到根据规定他的许多费用都是不在报销范围之内的,而且具体用人单位也出现了互相推诿的情况。

这位同志一辈子兢兢业业可以说为国jia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可是遇到这件事情,本人在家卧床不起,老伴儿多次到单位去向领导求情,甚至到了下跪的地步,依然无法解决康健费用的问题。

这其实也不能怪单位,因为单位每一笔支出都是要有规可依的。要我说,怪只能怪他们自己无法承担治病费用,怨不得别人。

口袋空的人,往往就是要跪着求人的。

试想当你要求人的时候,你还会坚持公平正义吗?你还会在乎人权尊严吗?你还会有冷静的判断吗?

老话儿讲,拿人的手短,吃人的最短。拿了人家、吃了人家的,你对那个人还能坚持公平评价吗?那个人要求你做出一些原则上的让步时你还能斩钉截铁的拒绝吗?

不要说是有金钱往来的,就算是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关键时刻你都很难拉得下脸来。

这里不得不佩服最近看到的一个有关交易员的纪录片,片中提到交易员不要和下单员交朋友,因为那样万一对方犯错影响下单时你就不好批评他了。

说的是一个道理。

尤其是在一些执法或监督、审计类部门工作,私以为铁面无私的前提就是没有朋友加上自给自足。只有你能够做到“不求人”,你才能秉公执法。

最后,我们继续来将历史故事补全,补到人生的终点。

美好田园与陶渊明之死

在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

因为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而在古代即使努力工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也将是一无所获的结局。

所以,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在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最终,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其实,我们还有句老话儿叫做“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句可能更加真实的解释了人性,更加客观的描述了现实。

所以的所以,要想真正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终极解决方案就是——你有吃不完的米。

这样,你自然不会再为那一点点的收入去放弃原则,这是更现实更容易做到的事情。

最终的所以,穿着整齐,不是向人“折腰”而是表示“尊敬”;努力挣钱,不为炫耀而为真正的“不折腰”。

看懂了没?

什么?还没懂?

那希望你家可别生女儿!为啥?

因为你一样不会懂为啥要富养女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