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

节假日白癜风专家照常坐诊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515634.html

崇明区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分钟,满分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古典诗词常常以“月”这一意象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再如高中阶段所学的“,”等。

(3)《论语·泰伯》篇中“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两句表达了士人担负社会责任的坚定与决绝,屈原《离骚》中“,”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2.按要求选择。(5分)

(1)围绕“崇明区图书馆借阅情况”主题向图书馆借阅管理员展开调查,下列拟写的访谈问题最适合的一项是()。(2分)

A.图书馆图书文献有哪些类别,最有价值的馆藏是什么?

B.哪一类图书的借阅比例最高,借阅人群有什么特点?

C.某类图书为什么借阅比例高,有什么推荐的书吗?

D.读者借阅周期一般多久,续借情况多吗?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红楼梦》就是以元春探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分水岭,,,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贾府里宝钗、凤姐、宝玉、贾母四个生日的安排,都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爱情婚姻悲剧和家庭衰败的过程。甚至整个大观园的景色,也随着贾府的盛衰和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而变化。

①条理清晰,首尾连贯

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线索可以从这幅天然的织锦中抽得出来

③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

④把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

A.④③②①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③②④①

1.(1)三顾频烦天下计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评分说明:以上答案为教材背诵篇目内容,任答两句即可。学生回答出非背诵篇目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亦可。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1)B(2)C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农村熟人社会的陌生化

杨华

①在河南农村调查,问及人们对村庄中不孝顺等违背基本伦理规范的越轨者的态度,我们听到最多的词汇是“当着面”与“背地里”,即当面说人家的不是,矫正思维和行为的错误,以及背后议论、戳人家脊梁骨,形成村庄舆论,给人以压力。但是人们又补充说,“以前看不惯的有人说,现在都不说了”,就连一批较为恶劣的子媳将老父母赶出家门去打工、“看果园”,人们的普遍态度也是“不说了,怕得罪人”“不好说,说不上来,没标准了”等。

②在村庄中,“当着面”说的是自己人的事,即为了当事人好,也为了“自己人”在村庄中的整体形象,要对自己人中的越轨行为和越轨者进行说服教育。说“自己人”的不是,有着地方性规范支持,说话的人无须承担任何风险,而当着面说“外人”则很可能要承担事后的风险,一般人不敢说。因此当人们“当着面”说的人群范围缩小的时候,就等于是“自己人”认同圈在减小。“当着面”说的范围从以前的整个家族都敢说,慢慢地收缩,到许多人不再敢说自己家族里的人,普遍能说的变成了兄弟和堂兄弟的联合,只有在一个小亲族之内人们还能够理直气壮地说。

③“背地里”说的是人家的事,讲的一般是闲话,故被认为是说人家的坏话。如果将“自己人”视为一个圆圈,“外人”在“自己人”认同圈之外,外人范围的扩大则说明“自己人”认同圈在减缩。背地里说人家的事情当然也要承担风险:说法和说话的人透过“传声筒”被传到当事人耳边,从而促成当事人与说话者的直接对话。这个“传声筒”最大可能就是当事人的“自己人”,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有被普遍认为是当事人的“自己人”的人在场,人们就不会去冒险说当事人的事;而在场的当事人的“自己人”,自己也会觉得别扭,“说我自己人的事不就等于是在说我吗”,因此从内心来讲他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压力将听到的话转告给当事人。究竟谁是当事人的“自己人”,谁是“外人”,这在地方性知识中最为明确,因此拥有地方性知识的人们在“背地里”很容易分辨出在场的人与当事人的真实关系,他们会先判断现场出现泄密人的几率有多大,然后再决定说不说人家的事。

④“背地里”的变化,是其由外向内不断地侵蚀“自己人”的认同圈,不断地挤压“自己人”的认同空间。因为当事人的“自己人”圈子萎缩,在场的“自己人”的可能性变小,背后谈话被说出去的风险也就越小,于是背地里说人家的事变得越来越无所忌讳,公共场所的话题也越多越开放。之前可能一有当事人的家族人在,人们对家族人能否保守秘密有所顾虑,就会主动规避风险,终止话题。而随着家族认同弱化,家族一致行动能力越来越弱,家族里较远血缘的人们逐渐不被当成“自己人”,这种心理的不认同通过生活的实践和不断的回避成为村庄的一个共识,即某人与某人即便是一个家族的,也不再是“自己人”。依据此共识,背地里即使有当事人的家族人在,也可以判断其不是当事人的“自己人”,可以大胆地说出当事人的事而用不着遮遮掩掩,而家族的人亦在内心没有任何芥蒂和内疚的情形下积极热烈地参与讨论,因为大家说的不再是“自己人”的事。

⑤当村庄社会结构进一步松动,“自己人”的认同圈子就越发萎缩,“自己人”不断地“外化”,成为外人。不仅血缘很远的家族成员逐渐地被新地方性共识确认为“外人”,而且血缘较近的人也会慢慢被视为“外人”。“自己人”的范围缩减到了个体家庭,背地里谈论的话题也越发接近个体家庭的私生活。

⑥“当着面”说自己人,“背地里”说人家的事。“当着面”与“背地里”是此消彼长的两极,是两面一体。当着面说的圈子越小,背地里说的范围就越大,相应的逻辑发展是“自己人”的认同圈压缩,“外人”的群体扩大,此乃整个农村的发展趋势。

⑦与自己人“外化”同步发生的另一村庄社会现象是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它既表现为村民从相互知根知底到相互生疏,更意味着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被带入了熟人社会中。

⑧自己人“外化”同时带来了交往规则的变化。一方面是之前用“血亲”的规则内涵与“自己人”打交道,外化后则须用“人情”的规则交往,个体之间交往规则和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自己人的范围在不断地萎缩,血亲的规则只能运用于家庭内部,超出家庭之外就不再适用,造成的结果是血亲规则及其背后的伦理体系退出村庄生活,村庄生活的伦理色彩淡化。村庄从此缺少了血亲这一伦理层面的规范,此规范也将难以统合和规训整个村庄。

⑨在熟人社会这一层面,即整个村庄中,熟人之间出现“陌生化”,熟人变成陌生人,其交往规则也相应地变化,人们之间的关联不再通过人情,而是通过现实的利益纽带来维系和强化。越来越多的人不讲人情,不讲面子的现象在村庄内部迅速蔓延。每个人都依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与他人交往,不再顾及以往的人情、交情乃至亲情。这样,村庄的人情味越来越淡:一方面在村庄中无利可图的人,就不与之交往,村庄的交往被利益算计稀释,越发罕见,表现为串门的少了,公共生活少了;另一方面,有利可图的则利益纷争渐长,村民之间锱铢必较、分利必争,在利害面前绝不手软,耍尽阴谋。

⑩自己人“外化”与熟人“陌生化”是两个相伴而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二者搅和作用的结果是村庄的交往规则最终摆脱“血亲情谊”和“人情面子”的束缚,走向以利益算计为旨归的共识规则体系,这意味着村庄共同体性质的变化。

(有删节)

3.第③段加点的“地方性知识”在文中指的是。(2分)

4.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调查过程中获取的客观事实材料论证本文的观点。

B.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作者对子女恶劣行为的批判态度。

C.借助调查中听到的最多的词汇形成下文阐释的角度。

D.由村庄中违背基本伦理规范的行为点明论述的话题。

5.能够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当着面”“背地里”可以作为判断农村人与人亲疏的依据。

B.“自己人”圈子萎缩的直接原因是“背地里”空间不断变大。

C.公共场所话题的不断增加与开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D.血亲规则及背后的伦理体系自然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空间。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表格信息提示填写下列表格。(4分)

7.材料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力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材料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上述材料均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针对“农村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发展,上述材料与本文有不同态度,请结合个人积累谈谈你的看法。(5分)

3.地域内人际关系相关的共识

4.C

5.A

6.(1)以血亲情谊为重,将每个人当做自己,以其事为己事,维护“自己人”整体形象,形成家族人内部的伦理紧密关系。

评分说明:规则的侧重点1分;具体表现:“将每个人当作自己,以以其事为己事”“维护‘自己人’整体形象”两点,1点1分,任答1点即可;规则结果1分。

(2)熟人社会交往规则

7.参考示例:我认为“农村熟人社会的陌生化”会朝着理性、现代的方向发展。不会如本文所言人与人之间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交往,以致公共生活变少,人与人之间锱铢必较,为利益耍尽手段,如此会使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不符合人际交往规律;而是会朝着被人接受,符合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正如上述材料所言,陌生化后人们交往依照理性支配,注重契约与法律,这是乡土社会所欠缺的,而随着农村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发展,现代社会的契约、法律无疑是更符合规律的发展趋势。

评分说明:个人观点1点;本文态度概括2点、分析评价1点;上述材料观点态度概括1点、分析评价1点。1点1分,给满5分为止。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8.有同学阅读本文时以批注的形式赏析有表现力的语句,但均有不足之处,请任选一处批注做补充调整。(3分)

9.小说第①段她仅仅冷淡地对他“点头致意”,第段她却“直直地冲他微笑”。有人认为这一转变缺少铺垫,不切实际。对此你是否认同,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10.第段内容在构思上具有独特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11.请结合小说内容以及相关背景资料,探究小说主旨。(4分)

8.

9.我不认同。小说开头她冷淡的点头致意是出于基本的礼仪,同时,也因为她觉得自己被窥视而略有不满。而男子担心干扰她而呈现的谨慎礼貌态度与行为,给她留下美好的印象。她由此产生相关的联想推测,认为他是一位善于忍耐、尊重、爱护的男人;男子年轻英俊有骑士风度,她由此想象不同情境下的他,成为一种海市蜃楼式的美好存在,而这一切恰恰是她缺失的。由此可见,她最后直直地冲他微笑有着充分的铺垫,是女子心理变化的自然体现。

评分说明:开头部分分析1分;男子行为态度、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男子年轻风度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各两点,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10.第段开头承接上文写了他对她回以微笑,第段结尾写他感恩地正视女子,形成情节上的自然顺承。但第段实则以回忆的形式,交代利桑德罗事业无成的尴尬经历、早年辍学而工作无望的困窘、玩世不恭暴躁不安的性格。这些内容与前后文奥德丽对利桑德罗的美好想象形成对比,由此凸显人物之间认识上的错位,从而更好地突出小说主旨。

评分说明:首尾结构上的分析、内容概括、前后的对比、突出人物认识上的错位、突出主旨,共5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11.本文通过男女主人公隔着玻璃彼此交流,看似相距很近,沟通自然,实则保持着相对的独立,存在玻璃隔膜之下的错觉。作者借此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呈现人与人之间看似相距很近实则相隔甚远的尴尬处境;从主人公美、墨公民身份,认识上、思想上的明显差异,含蓄地表达美墨两国之间看似破除了一些隔膜,实则在文化等方面存在着难以交融的隔膜。

评分说明:小说文本层面主旨分析2分;基于背景的主旨分析2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2-13题。(8分)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①篱边色,罗含②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④。

[注释]①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②罗含:东晋人,也酷爱菊花。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这里喻指朝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③觅宠光。

[注释]①糗粮:干粮。②政:通“正”。③陶翁:陶渊明。

12.下列哪部作品中不能同时查阅到这两首诗()。(2分)

A.《唐宋诗集》B.《干谒诗选》C.《咏物选集》D.《律诗集萃》

13.两首诗吟咏对象均为“菊”,均提到陶渊明,主旨表达却各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12.B

13.李诗借陶令、罗含的典故写菊花的品格高洁,但是并未借此表达隐逸之情,而是以花自况,表达不畏倾轧打击而担忧赋闲迟暮的忧虑,进而表明希望得到援引赏识的愿望。杨诗突出野菊默默无闻,不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