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侦探有哪些?你可能会脱口而出:狄仁杰、包拯、宋慈…
狄仁杰,在影视作品中以“神探”形象出现。他断案风格独到,以“三断”著称:判断、推断、果断,公正在心,法律至上,推理令人折服,被称为犯罪分子的命中克星,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史书记载,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将以往司法官员们积压数年,而无法探究真相的疑案一一审判完结,判刑人,无一诉冤,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其出色能力和公正态度,或许是后世将他誉为“神探”的原因。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够断案,并被冠以“神探”称呼的人,一定是一个聪明、机巧、心思缜密的人。
狄仁杰确实是这样的人。历史上的他,身处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武则天以女子的身份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称帝,大唐由此变成大周。狄仁杰上承高宗之治,下启武皇之世。为政清明情系苍生,他是法理和公义的有力维护者,也是杰出政治家,被称为唐朝砥柱。
为官:仁政宽刑爱民如子
历史上的好官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民如子。狄仁杰就是这样的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年,契丹和唐朝发生战争,导致河北震荡,魏州形势危急,魏州刺史独孤思庄被契丹军吓破了胆,在有兵防守的情况下,还把附近村庄里的柔弱百姓全部赶往城中,强迫他们防守城池,弄得人心惶惶,恍若大难临头。
武则天为稳定局势,立即调任狄仁杰取代独孤思庄来魏州安抚百姓,抵御契丹。
狄仁杰到任后,第一时间将百姓遣散回家。他说:“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百姓散去后,狄仁杰积极设防。契丹知道狄仁杰“蕴深谋,奋奇节”,不敢对魏州用兵,不战自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直到第二年战争全面结束,魏州都安然无恙,百姓也没有受到骚扰。相比之下,河北其他几个州就惨多了,许多百姓都死于这场战乱。这件事后,魏州百姓对狄仁杰爱戴有加,争相对他立碑颂德。
狄仁杰还曾担任过彭泽县令,那时的他遭人诬陷,从一品宰相的位置上被贬成七品县令。对于“职业生涯”的巨大落差,心系苍生的狄仁杰不以为意,欣然来到彭泽就职,恰好赶上彭泽发生大饥荒。
放眼处,河床与田畴龟裂、地冒青烟,庄稼颗粒无收。目睹饿殍遍野的惨状,狄仁杰浑然忘记自己是被贬之身,提笔写下《乞免民租疏》,上奏朝廷,请求发放灾粮并减免租赋,救济彭泽百姓。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渡过难关后,狄仁杰广施仁政,宽缓刑罚、布医助学、劝课农桑、革新吏治,把彭泽治理的有声有色、蒸蒸日上。彭泽人民感其恩德,自发捐钱出力,为他建立“狄公祠”,把他当神来拜。
类似这样爱民的例子,在狄仁杰的为官生涯中比比皆是。他做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每任一方,都心系民生,对百姓始终满怀仁慈和关爱,任劳任怨,勤政爱民,解决了无数民生问题,赢得百姓的一致认可。
为臣:犯颜直谏不惧权贵
狄仁杰在历史上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而著称,他为臣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畏权贵,敢于犯颜直谏。
一次,有两位将军误入昭陵,砍了昭陵内的柏树。
昭陵是唐太宗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园,唐高宗非常恼火,下旨处死两人。
当时狄仁杰正任大理寺丞,他认为根据《唐律疏仪》,二人罪不至死,只因去官除名。便上奏说:“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身为臣子的狄仁杰拒绝执行皇帝的命令,这使得唐高宗更加恼火,在朝堂上对狄仁杰大发雷霆:“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皇帝发怒,朝堂的气氛为之紧张,众大臣都为狄仁杰捏一把汗。
狄仁杰神色不变,继续据理力争:“我听说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对,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正在气头上的唐高宗听到狄仁杰把自己比作尧、舜一样的明君,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狄仁杰继续劝谏:“今以一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主矣。”狄仁杰富有艺术性的据法说理,提示唐高宗严肃执法的重要性。最终唐高宗听从了狄仁杰的劝谏,免了二人的死罪。
事后,有感于狄仁杰的秉公执法,唐高宗感慨:“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并晋升狄仁杰为侍御史,负责纠察百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时担任左司郎中的王本立是高宗的宠臣,依仗皇帝宠幸,骄横跋扈、胡作非为,满朝文武都不敢得罪他。狄仁杰上奏,要求依法惩办王本立。高宗打算赦免他,狄仁杰进谏说:“陛下为什么可惜这种有罪的人,而不顾国家的法律。如果陛下一定要徇私枉法赦免他,就请陛下先将臣流放到荒野之地,已警告朝廷忠正之士。”高宗碍于狄仁杰清正之名誉满天下,不得已将王夲立交由有司依法处理。朝廷由此风纪肃然。
狄仁杰为臣,敢于犯颜直谏,不仅仅是因为他胆量过人,更主要的是他心中有法,再加上高超的劝谏艺术,常常能使皇帝曲意听从。
为人:宽仁博大正直善良
出色的能力,为国为民的态度,让狄仁杰青史留名。除此之外,人们称颂的,还有他为人方面的仁厚正直。
狄仁杰在并州做官时,父母远在河阳。一次,他登临太行山,回首南望,见一片孤云在飘飞,对左右同游的人说:“吾亲所居,在此云下。”他伫立账望了良久,直到那片白云散去才离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狄仁杰不仅对自己的双亲至孝,对朋友的父母也关怀备至。
一次,朝廷采购马匹,出塞买马的重任落到了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头上。
谁都知道这是一个苦差事,来回一趟短则数月,长则几年,且路途充满艰辛,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而郑崇质的母亲已逾八十岁,身患重病,每天都需要人照顾。郑崇质接到这个任务,感到左右为难,不免忧形于色。
狄仁杰对郑崇质说:“太夫人有危矣,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之后,狄仁杰直接来到长史蔺仁基面前,自告奋勇要去替代郑崇质出使。
蔺仁基感到意外,要狄仁杰想清楚。狄仁杰表示自己就是要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坚持要去。蔺仁基拗不过他,只得同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郑崇质很感动,但感动的还有蔺仁基,他感慨:“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狄仁杰不仅为人善良,还刚直不阿。
狄仁杰曾被酷吏诬陷下狱,在狱中,看守他的狱卒王德寿,为了得到升迁的机会,怂恿狄仁杰当“污点证人”,逼他诬告另一个大臣杨执柔。
“我意求少迁,公为我引杨执柔为党,公且免死。”
狄仁杰闻言,不由得大怒。在他看来,让他去做这种卑鄙的事,是对自己人格的极大侮辱,他悲愤地大呼:“天神地神在上,竟让狄仁杰干这种事。”说毕,一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
王德寿见狄仁杰宁死不干,只得作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处事:睿智老练外圆内方
狄仁杰,最初只在小地方当官,因表现出色,层层攀升,虽也数次遭到贬滴,但最终还是回到中央,成为宰相班子的头头。他是少有的武周朝终老的大臣,纵观他的一生,可以发现,他的职场生存方式从来不是非黑既白、直来直去。他在内心里能坚守自己的理念,但在具体的处事方式上,又展现了高超而务实的智慧。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与著名酷吏来俊臣的交锋。
狄仁杰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制度、观念空前大动荡的特殊时期。武则天智谋超群、杀伐果断,开创了自己的时代。为了维持其“非主流”统治,秉着“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放过一人”的原则,大行酷吏制度。这些酷吏逢人便咬,广造冤案。在这种恐怖环境下,狄仁杰也没能幸免,被酷吏来俊臣罗织罪名投入大狱。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俊臣是武周时期最著名的酷吏,成语“请君入瓮”的缔造者。来俊臣穷尽毕生脑汁设计了各种酷刑,比如“定百脉”、“突地吼”等,毫不夸张地说,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只要落入来俊臣手里又不认可他捏造的罪名的话,都会直接被其用各种酷刑折磨致死。
来俊臣预料狄仁杰入狱,也不会认可莫须有的罪名,因此早早准备好大刑等着他。谁知狄仁杰来了,并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坚决否认,而是直接承认了来俊臣加在他身上的罪名——谋反。
“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来俊辰见他“竹筒倒豆子”挺爽快招了,根本用不着自己酷刑逼供,感到十分满意。便放松了警惕,只将其收押,只待来日行刑,不再严加防范。
然而,来俊臣实在是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就在等待的过程中,狄仁杰偷偷写下申诉状,藏到棉衣里,告诉狱吏:“天热了,请将我的家人招来,撤掉里面的棉絮。”
狄仁杰的儿子取走棉衣后,得到上诉材料,立即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是一个惜才的明主,她马上召见狄仁杰,询问他为何承认谋反。
狄仁杰说:“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苔也”。
以退为进狄仁杰最终被武则天还了清白,毫发无损的从酷吏手中生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武则天来说,狄仁杰在关乎自己命运时显示出来的机智、自信,足以说明他是个明里做事、暗里藏心,担得起托付的人。此后的武则天逐渐倚重狄仁杰,并送他一尊称:国老。
狄仁杰虽被武则天倚重,但武则天以周代唐,作为唐朝老臣,他内心是不认同的,但他并没有奋不顾身阻拦,而是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在与对方周旋的同时,暗中保护李氏皇族的力量,最终实现了还政李唐的目标。
作为一代名臣,狄仁杰为官一禀至公、造福一方;为臣上谏皇帝、下惜庶民;为人德行出众、一身正气;处事圆融变通、柔中带刚;在波诡云谲的官场中坚守道德,光明磊落正直善良。所以,当人们遇到冤屈、遇到灾荒、面对苛政、面对愚昧时,都会想起这位在唐朝天空上闪烁过耀眼光芒的巨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古到今,千百年来王侯将相都化成了尘土,变成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沉睡在史籍之中。唯有狄仁杰,凭者千年不褪色的人格魅力,至今还活跃在荧屏影院之中,被人们称颂、怀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