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的超迈,在于什么信仰也没有。信仰就是宗派,就是目的,就是功利,就是归不了真,返不了朴。
有信仰,就是有局限,就是不自然。作为人,作为思想家,那么如果有信仰,就不是好汉。
任何艺术家(思想家)到头来总归是“俯仰终宇宙”。
陶潜非释非道非儒,比起来,唐代的诗人就世俗了。李白是道家的,王维是释家的,杜甫是儒家的……都没有完全“自然”,所以还是陶潜好。人品好不等于诗也好,而陶潜确是人诗都好,他的写作技巧没有谁比得上。
《诗经》的作者是谁,不知道,但奇怪的好像作者都是素人。陶潜开始的时候纯粹学《诗经》,后来终于写出他自己的风格来,而且没有“素人”气。他找到了他个人的真,个人的朴,返之,实在好,莫名其妙地伟大。要说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作品太少,好的作品太少。他的生活太简单,没有什么可写。
陶潜的诗文,南朝是不被重视的,当时以虚言浮华为时髦,这倒是历代“时尚”的必然特性,而怪的是刘勰也只字未提陶潜。钟嵘将陶诗列为“中品”。萧统虽是第一个承认陶潜为大诗人的“先知”,然而也没有透彻地中肯地理解陶潜。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才淹然铺开对陶诗陶文的赏慕。南宋陆游还知道自己不能造陶诗之微,苏轼差劲了,逐首追和陶诗多达一百零九首,已经是存心不良,更且自诩“不甚愧渊明”,则实在令人惭悜无地,苏轼在这种地方是极恶劣的。
陶潜没有脱俗的一点是自炫祖族门庭,这,屈原、尼采、肖邦都免不了这种虚荣。其实,以陶潜为例,陶姓的前人后人有谁比得上陶潜的伟大呢?
——《木心遗稿》
“古者,诗三千余篇”。据我们的考证,三百篇都是尹吉甫一个人所写;也正因为是他一个人所写,才可证明古诗确有三千多篇......
——李辰冬《诗经研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陶渊明辞官彭泽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深层的原因当然是他的个性,直接的原因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督邮及程氏妹丧等,但尚有一个直接原因却为历代研究者所忽视。
实际上,生病也是陶渊明辞官彭泽的原因之一。
他的生前好友颜延之的《陶征士诔》说:“长卿弃官,稚宾自免”;接着写道:“赋诗归来,高蹈独善”、“汲流旧巘,葺宇家林”、“陈书缀巻,置酒弦琴”等等,这些描写都和陶潜《归去来辞》相吻合,可见“长卿弃官,稚宾自免”八字所指即是陶潜辞官彭泽的事。李善注:“《汉书》曰:司马长卿病免;郇相,字稚宾,举州郡茂材,数病去官。”颜延之以此两事形容陶潜之去官,足见生病也是陶潜辞官的直接原因之一。
——郁震宏
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之后开始了真正的归隐田园的生活,此后的二十一年里始终没有复出直到死去。在这二十一年里,已经不是陶渊明的先祖陶侃起范儿的东晋的天下了,刘裕埋葬了东晋王朝建立了刘宋政权,而陶渊明是铁了心的不做刘宋政权的官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从他的这诗句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好不惬意的田园生活风景画卷。然而现实的生活并非如此。
因为他的名气,刘宋政权的主人始终对他抱着期待,荆州刺史檀道济曾经亲自登门拜访,对陶渊明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何苦在此受罪呢?出山做官吧!陶渊明听着这话就感到刺耳,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意思就是说我哪里谈得上什么高贤啊,只是对功名利禄这些东西不感兴趣罢了,请你也别费心思了!檀道济吃了闭门羹,也不再多言,留些酒肉给他,也被他推了回来。刘宋官员的酒肉,俺老陶也不喜得吃!
檀道济要给陶渊明留些酒肉被他拒绝,然后他就真的没有酒肉吃了。几间破败不堪的茅草屋连遮风避雨都不可能,田园荒芜有时颗粒无收,膝下五个未成年的儿子缺食少衣忍饥挨冻是生活常态,并且都要参加每天的田间劳作,哪里有时间读书?陶渊明又哪里有精力教育他们?陶渊明曾经有诗句是这样的:
白发披双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这是一幅非常令人失望和窘困不堪的情景。
但是陶渊明决定矢志不移地坚持到底,用今天的人们的话来解读,就是他要“听从自己的心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告诉你,这是画卷,不是生活。但是,有的人是可以把日子描绘得跟画卷似的。陶渊明无疑就是这么一个人。
今天我们阅读陶渊明,大多知道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所以他辞去了彭泽县令的官职。
看了一下陶渊明的职场履历,彭泽县令是他做过的最小的一个官。在他二十九岁那年,曾经出任江州祭酒,这是一州之中的僚属之长,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职务。这个官可以说是不大不小但是起点很高,陶渊明曾经有过“猛志逸四海”的雄心抱负,这个官职足可以让他显示才华舒展志向了。但是,他在这个官职上干了只有几天,就决定封印辞职回家休息去了。究其原因,《晋书》上做的解释是说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这是什么节奏?
在此之后的陶渊明又先后两次在桓玄和刘裕的帐下做僚属,桓玄权重一时,野心篡晋兵败身亡;刘裕拥兵自重,最后终结了晋朝。这两次的仕途经历对于陶渊明来说,可能如同噩梦一般。当刘宋政权委任他做彭泽县令的时候,他借故远嫁他乡的妹妹病故,辞职而去不再复还。计算起来,他在彭泽县令任上时间不过八十余天。这就是陶渊明传奇的一生中的三仕三隐。
陶渊明爱喝酒,他有多么爱喝酒呢?在他最后归隐田园的时候,因为他的名气,总有些朋友来看望他,大家都知道他生活不容易,每次来访时都给点钱粮接济他的困苦生活。比如他有个朋友叫颜延之,每次上门都要给他两万钱,有人计算过说相当于他在彭泽县令任上四年的工资。按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改善一下自家困苦不堪的生活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他的老婆和五个孩子依然的缺食少穿,每天依然是稀粥度日,有时候连稀粥都喝不成,因为无米下锅。钱呢?都被陶大诗人拿去换酒喝了!
我一次又一次地打量和审视着陶渊明,这位中国田园派世人的开山鼻祖,我想我能给予他更多的理解。我理解他的品性高洁,理解他的不肯同流合污,理解他的不堪吏职,理解他的嗜酒成瘾。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遇到过这样的人,或许我们自己,也或多或少地是这样的人。
朋友问: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他真的很快乐吗?我曾经严重地表示怀疑。但是我最后断定,他应该是很快乐的。朋友问:为什么?我说:他有酒,还有音乐。酒虽然是劣酒,但终究是酒;琴虽然无弦,但那是心声。
——鬼首天龙
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