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当代一些影视作品的形象,对于唐朝著名的宰相狄仁杰,都有很多的了解。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狄仁杰都是智慧高绝,奇谋断案的形象。而在正史上,狄仁杰虽然和影视作品当中的形象有所区别,总的来说,一生仍是十分的传奇。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狄仁杰的结局,却曾经有过非常戏剧性的一幕。据史书记载,狄仁杰生前为官清廉,广为百姓爱戴。而且狄仁杰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臣子,间接策划了日后的神龙政变,让唐朝重新回归李家手中。所以李家皇族对狄仁杰也是十分感激,在其死后不断追封。但戏剧性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狄仁杰,既被百姓爱戴,却又被百姓砸烂了祠堂。之所以会有这样讽刺的事情发生。,可就说来话长了。简单来说,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狄仁杰被坑爹了。狄仁杰一生经历传奇,以科举入仕,先任汴州判佐,后来又该任并州法曹、大理寺丞。这几个职务,都和审案断案有关。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的很多影视作品当中,狄仁杰会以那样一个形象出现的原因。据说当年狄仁杰任大理寺丞的时候,一年内判决了上千件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但如此多的案子,却无一人后来有过冤诉的情况。不得不说,这也是个奇迹了。这样出色的狄仁杰,自然被皇帝看中,很快,就再次升职,该任度支郎中(相当于后来的户部侍郎)。但是这个时候,唐朝的历史却开始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众所周知,唐朝一代女皇武则天,是在李治做皇帝期间,开始逐渐掌握大权。后来让自己的儿子登基后,依然独掌大权,后来又废掉了儿子,自己做了皇帝。狄仁杰升任度支郎中的时候,正是李治开始逐渐放权,武则天开始逐渐掌权的时期。对于武则天的掌权,当时的狄仁杰,并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反应,反而是非常尊重这位后来的女帝。而当时的武则天,也非常重视狄仁杰。在武则天的安排下,狄仁杰屡次晋升,终于做到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位置,也就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年之后,武则天开始任用酷吏来俊臣。在来俊臣的诬告下,狄仁杰直接被贬到了彭泽去做县令。从宰相到县令,这种落差无疑是非常大的。但当时的狄仁杰,却并没有任何任何抱怨,而是在县令的位置上,继续好好做官。在彭泽做了两年县令后,因为北方契丹作乱,北方局势不稳。这个时候,武则天再次想起了狄仁杰,改派狄仁杰去北方的魏州做刺史。唐朝时的魏州,今天位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交界一带,辖制了包括今大名、魏县、清丰、范县、莘县、阳谷等地。不得不说,狄仁杰当时真的是很有名。不单在唐朝有名,在契丹同样有名。一听说狄仁杰来魏州做刺史了,契丹人干脆直接撤退了。在魏州任职的两年,魏州迅速恢复。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狄仁杰,纷纷给狄仁杰建立祠堂,树碑撰文。再后来,在武则天的重视下,狄仁杰又回到了中枢,担任宰相一职。在任期间,提拔了包括张柬之在内的一大堆名臣。这些名臣,在狄仁杰死后,武则天也衰老的渐渐无法处理政务的时候,发动了神龙政变,让当年已经被废掉的李显,再次登上了皇位。可以说,如果没有狄仁杰的安排,后来主导神龙政变的那些名臣,基本上根本没有掌权的可能。所以后世很多人也都说,神龙政变其实是狄仁杰死后留下的后手。总的来说,狄仁杰的一生,是相当传奇的,甚至可以近乎于完人。但既然这样,为何又会有狄仁杰祠堂被毁的事情发生呢?这件事,就要说起狄仁杰的儿子了。狄仁杰一共有三个儿子,狄光嗣、狄光远、狄光昭(也叫狄景辉)。这三个儿子,前两个儿子,狄光嗣和狄光远,都继承了狄仁杰的优点,后来为官也非常优秀。唯有小儿子狄景辉,和狄仁杰大不一样。才能非常一般,但老爹又是朝廷宰辅,位高权重,自然有些纨绔子弟的意味。所以,狄景辉入仕之后,狄仁杰怕狄景辉做事不稳,就专门费了心思,把狄景辉派到了魏州去做司功参军。这个职位,其实要比县令还小。魏州这个地方,当年狄仁杰是做过刺史的,基础雄厚。当地的百姓对狄仁杰也很有好感,还为狄仁杰建立了祠堂。所以狄仁杰觉得,狄景辉到了魏州之后,又只是个小官,做官应该较为容易才对。但狄仁杰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个小儿子,比他想象的更能惹事。狄景辉到任之后,仗着狄仁杰的权势,在当地为非作歹。贪婪暴虐,搞得民怨沸腾。当地百姓一怒之下,把怒火全都发到了狄仁杰身上。将原本给狄仁杰立的生祠,全部捣毁!狄仁杰知道这件事后,顿时勃然大怒。当然,他的怒火不是向百姓,而是向自家的小儿子。连忙把狄景辉调了回来,严惩不贷,总算得到了魏州百姓的原谅。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狄仁杰确实是一个很清廉的官员。就算是身为宰辅,面对自家小儿子犯错,仍是没有包庇,而是严厉责罚。一代名臣这个称呼,放在狄仁杰身上,倒也确实恰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