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卷2024年高考备考文言文阅读专

年高考备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论说类单文本阅读题型过关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数征A行B或遇C疫气D吏士死E亡F不归G家H室I怨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阳何颙异焉”中“异”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异”含义相同。

B.“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中“济”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济”含义不同。

C.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D.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B.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5.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的?请用现代汉语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来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徙徒,或为寇抄。

是时董率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管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痰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注]①宄:坏人。②抄:掠夺。③宗:宗室。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朗虽稚A弱B无仰C高之风D损年E以求早成F非志G所为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谢之”与成语“敬谢不敏”中“谢”字的意思相同。

B.童子郎,汉魏时期,朝廷授予通过察举考试的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

C.“监试者异之”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两句中“异”字的意思相同。

D.“民人死者且半”与“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两句中“且”字的意思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九岁时,有人对司马朗的父亲直呼其名字,司马朗就对那人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B.司马朗十二岁时,通过了经书考试,监考的人看见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就怀疑司马朗隐瞒了年龄,还当面讯问司马朗。

C.董卓当权时,司马朗就预料到他们郡以后必定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在故乡安居下去,不如尽快向东迁移。

D.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温地的这一年,温地发生了大饥荒,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勉励弟弟们在衰乱时期更要团结。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2)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10.同样是发生战乱的情况,为什么司马朗一开始劝止李邵举家搬迁到温地,而后来又劝告父老们举家东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有删改)

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

1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B.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C.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D.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卑,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B.京师,一般泛称国都、京城;也可指天子的军队、朝廷。文中指天子的军队。

C.庙堂,帝王宗庙,可指朝廷,可喻宏大。文中以“庙堂之量”形容谢安气度恢宏。

D.驿书,经驿站递送的文书。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秦入侵,大军压境,京城人心恐惧,谢玄、桓冲也惧怕担忧,但谢安早有谋略部署,镇定自若,其大将风范彰显无遗。

B.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城瞭望,见晋兵布阵严整,又误以为山上草木皆晋兵,故内心害怕,此时前秦败象已露。

C.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晋军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一退即溃,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

D.谢安接到驿站传递的战报,得知战果,内心却一点儿也不高兴,继续下棋,若无其事,其沉着冷静的儒将风范再次显现。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2)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15.文中苻融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释A囚B辟为C参谋D未几E辞职F李阳冰为当G涂令H白依之。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饮徒”中的“徒”,表示“一类人”,与成语“徒有其名”的“徒”字含义相同。

1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侍奉玄宗,经常喝醉酒,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20.文中评价李白“骜放不自修”,请结合文章列举三处简要说明。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宣子①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②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公孙)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③,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韩)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有删改)

材料二

晋平公会诸侯于平丘,齐侯及盟。郑子产争贡赋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④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争之,以至于昏,许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节选自《孔子家语?正论解》,有删改)

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晋国执政大臣,谥号宣,史称韩宣子。②子产:郑穆公之孙,世称公孙侨,字子产,郑国执政大臣。③艺:限度,极限。④甸服:古制称离王城方圆五百里的区域。男服,甸服之外方圆五百里的区域。郑国属男服。

2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昔我先君A桓公与商B人皆出自周C以艾杀D此地E斩之F蓬蒿藜藿而共处之G世有盟誓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子谒诸郑伯”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谒太守,说如此”中“谒”字的词义相同。

B.“吾非偷晋而有二心”与《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偷”字的词义相同。

C.“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中“字”字的词义不相同。

D.“子大叔咎之曰”与《出师表》“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中“咎”字词义不相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子大叔、子羽等人的担忧,子产强调国家要树立美名,就需要依礼来确立郑国在诸侯中的邦国地位。

B.子产从大小国之间关系、对先祖盟誓守信的角度,拒绝了晋国执政韩宣子从郑国商人处购买玉环的要求。

C.子产认为根据周制,贡赋轻重应与各诸侯国的地位尊卑、次序先后相关,郑国不应依照公侯的标准来供给。

D.子产修盟诸侯,以对大国贡赋没有极限、小国难以满足大国要求的理由,使周天子同意提议,最终不辱使命。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子何爱于一环,以取憎于大国也?

(2)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25.弱国无外交,子产为何能够说服超级大国的君臣,最终维护了郑国的尊严?请简要概括。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26.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2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29.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尾生杀身以成其信,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3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夫士欲立义A行道B毋论C难易D而后能行之E立身F著名G无顾H利害I而后能成之。

3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身以成仁”,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指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来也指为维护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B.“七日七夜丧不绝声”中的“丧”和《六国论》中“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丧”意思不相同。

C.伯夷叔齐:商末人,史书记载“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他们是历代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的典范。

D.“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的“与”和《论语》中“吾与点也”的“与”意思相同。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勇敢和果断是“士君子”表现出自己操守与品行的前提条件之一。

B.作者认为,比干、伯夷叔齐、尾生都是天下最通情达理的读书人,但不够爱惜自己的生命。

C.文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和孔子及其弟子的话,既能增强说服力,又使语言精练典雅。

D.作者用申包胥、曾子、比干三人的事例分别证明“甘勤苦”“恬贫穷”“轻死亡”的人才可以行仁义。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2)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尊贵及己,士不辞也。

34.结合文章,分析什么不是读书人的耻辱,什么又是读书人的耻辱?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3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3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力假仁者霸”与“善假于物也”两句中“假”字含义相同。

B.“能治其国家”与“若此则天下治”两句中“治”字含义相同。

C.“是自求祸也”与“自是者不彰”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

D.“凡有四端于我者”与“凡六百一十六言”两句中“凡”字含义不同。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然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就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结尾处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39.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孟子所论述的实行王道的策略。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②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③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厚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④君于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⑤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王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

注释: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人名。驵(zǎng),市场经纪人。齿:排列。

4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言不若爽爽:明白、明智

B.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显:有名声地位

C.王公大人从而礼之礼:以礼相待

D.吾何足以称哉称:称赞、赞扬

4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使其耳可以闻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说义必称师以论道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4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学,其闻不若聋(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

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教海)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作臣子的不必命令(他)忠诚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43.请把第②段中画曲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44.“师法”,指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下面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因对待“师法”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经历。请结合选文第④段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的看法。

诸儒荐(张)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

(孟)喜举孝廉为郎,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选自《汉书?儒林传》)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①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②曰:‘吾先子③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艳然④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等,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⑤,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许:兴盛、复兴。②蹵然:不安的样子。③先子: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④艳然:恼怒的样子。⑤镃基:锄头。

4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纣之去A武丁未B久也C其故家D遗俗E流风善F政G犹有H存者

4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当路于齐”与“为之于未有”(《老子》)两句中的“于”含义相同。

B.知,文中指知道,与《论语?子罕》中“知者不惑”的“知”含义不同。

C.朝,使……来朝,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

D.万乘,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把孟子与管仲、晏子之类的人相比,本是赞许孟子,但孟子不满意,羞于与管仲为伍。

B.有人把曾西与子路比较,这令曾西感到不安;又把曾西跟管仲相比,这却惹怒了曾西。

C.孟子阐述商朝有几个贤君,纣王有微子等人辅佐,是为了说明王朝要有能干的辅臣。

D.孟子引用齐国的俗语,说明时势很重要,当下齐国正处于用王道统一天下的有利时势

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49.用武力使人臣服和用德行使人臣服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DG2.C3.B4.(1)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

(2)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举荐有才能的人,使我能够重用他们。5.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来证明。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

“军数征行”为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即B处;

“或遇疫气”为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开,即D处;

“吏士死亡不归”为主谓结构,“家室”是“怨旷”的主语,应在“家室”前断开,即G处。

故选BDG。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