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陶渊明,他的世界真的有桃花源吗

一篇《桃花源记》让无数人向往桃花源,也让无数人羡煞陶渊明。这世间的人们大都在追名逐利,又往往四处碰壁,如果不是现实逼迫,谁不想像陶渊明那样生活呢?可是我们都不是陶渊明,他的文章他的诗歌中描述的田园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他真的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自由自在了吗?也许未必是这样。陶渊明是一个饱读了圣贤书的人,他厌恶这世间一切庸俗的东西。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吃五谷杂粮的人,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涉足官场,也不得不目睹和忍受官场之中一些污浊的东西。这是多么矛盾的事情啊!但是往往是“理想”和“现实”二者不可得兼。从二十九岁出仕,到四十一岁辞官,这十三年里,他忍受了太多太多,终于有一天他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了!“并且感慨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于是,他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他还在宅边栽种五柳,他还去寻找桃花源。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好得不得了。我们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要是可以不用四处奔波,谁不愿像陶渊明一样呢?但是,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我们也把他的生活想得太好了,也许没有那么好。他辞官就意味着他没了俸禄,就意味着没了沽酒的钱,就意味着老婆孩子可能跟着他忍饥挨饿。先说他没了酒钱,他就不会过得太好。他那么爱喝酒,你看他从彭泽县令位置上辞官归家的第一件事,“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首先就奔酒去了,可是辞了官没了酒钱,他哪里还高兴得起来呢?再说他没了俸禄,老婆孩子跟他一起受苦。一个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应该为妻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那是他的责任。可是老陶没有做到这一点,如果说我们责怪他没有责任心的话,那恐怕也有点错怪他了。他也许也知道这样做对不起妻儿老小,但如果继续在官场待下去,为那五斗米而丧失理想的话,他将生不如死。做出辞官的决定,也是出于无奈呀。为了生计,他做起了农民,还是一个勤奋的农民。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是一个知识分子从前整日的读书,哪有种地的经验呢?常常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他连什么时候种地都不知道,还要跑去问别人。他种出来的地是“草盛豆苗稀”,庄稼怎么会丰收呢?他的日子怕是过得比杜甫好不到哪去,“酒债寻常行处有”,比曹雪芹还惨,“举家食粥酒常佘”。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一个随时可能食不果腹的人,他过得也许没那么好。陶渊明的内心是矛盾的,他既想出仕,又厌恶官场。他既想善待家人,又无法做到。这样一个陶渊明,他应该是痛苦的。他诗文里的桃花源,是他在百般痛苦的时候想象出来的,在他的现实世界里,没有桃花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