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玩家陶渊明人到中年,回归内心,是浮躁

站在人生转折点上,向前一步功成名就,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各有利弊,确实两难。便让陶渊明来选,也难。若让他从一开始,便打定主意不要浮名,只愿修行于田园之间。恐怕,我们便无缘得知他的名字,中国文学史上,也要少一位千古流芳的隐士。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之名,不知会轮到哪位才子头上。即便是隐士,也不能脱离时代的影响。而陶渊明所在的东晋,是门阀士族统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的时代。也是佛教传入,与当时主流的儒家思想融合的时代。是乱世,也是思想激荡的时代。在陶渊明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对立,和融合。《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都可看作陶渊明的自传。从中可一窥时代的侧面,与陶渊明的两难:“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陶渊明家中贫穷,孩子又多,仅靠种地难以维持生活。其中,有自谦之意,也有现实所迫。陶渊明出身世家,世代为官,完全的寒门谈不上,但落魄了,也是实话。亲友劝他做官,他自己也想做官,至少,能换来一块田,能种糯米,能酿酒。有酒喝,又能让家人吃饱饭。做官何谈容易?东晋还没有“公务员考试”,人才的选拔是通过从曹丕之时流传下来的“九品中正制”。根据地方舆论来评选官吏。若为寒门之士,想当上小官,需要有良好的口碑和当地官吏的举荐。总之,又要会做人,又要有人脉。陶渊明当官,当然也是需要举荐的。但在地方官吏和家中叔父的提携之下,真的当上官吏之后,衣食虽然无忧,烦恼却半点不少。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是“更好的活”,但不是“活的更好”。想让自己和家人更好的活,是真的,但内心深处想要的生活始终蠢蠢欲动,也是真的。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在任期间,他始终想着一件事:辞官、辞官、辞官!终于辞官。最后一次出仕,彭泽县令,他只做了不到三个月,八十多天。“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回家吧,田园将要荒芜。既然自己选择让心灵被形体役使,为何还这样失意伤悲呢?这一问,道出多少人到中年的辛酸。多少人正如一步步在仕途前行的陶渊明,不为理想,只为责任。做着那些“应该”做的事情,同时又感受着精神上的痛苦。陶渊明追寻的精神自由,又是什么呢?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真的很擅长种地吗?也不是。在《归田园居》当中,陶渊明自己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起个大早,天黑才回来,结果是“草盛豆苗稀”。除草工作都没做好,不像是个合格的老农人。那么,什么才是陶渊明追求的自由呢?这依然要从他的诗作当中,寻找答案。陶渊明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不是形,而是影,不是言,而是忘。从中,我们能够发现佛家的“空”,亦能找到道家的“阴阳”。陶渊明想要的,是“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后世文人,对这一篇《归去来兮辞》,评价很高。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这句颇有拉踩之嫌,一棒子把魏晋风骨全打翻了。学而优则仕,儒家学问,是要入仕为官的。但千古官吏,何人能握名利在手,又不受任何束缚呢?因而,感叹陶渊明道出心声,不足为奇;与陶渊明作出同样选择的人,却寥寥无几。陶渊明要的,不是结果,是顺其自然。若生在春秋战国,大约与庄子兴趣相投。人生在世总有尽头,为什么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呢?不愿追求富贵,无望名列仙班,不如独自欣赏良辰美景,埋头种地,登高长歌,傍溪吟诗,顺应四时变化,直到生命的尽头。比起那些压抑心中真实想法,一生为别人而活,不敢逐梦的人,陶渊明的选择,需要勇气。魏晋南北朝,是三百年乱世,外界的纷争,更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少有安全感,让人想要逃离红尘,隐士独居。而今,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更新换代,也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无法逃离焦虑和压力。生怕停下来喘上一口气,便被时代所淘汰。这样的时候,不妨学学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不被外界的纷扰裹挟,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强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感受,回归内心,才是浮躁时代下的最好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