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落沉浮是人生的常态,其中更夹杂着许多感怀和无奈。生命中充满了悲愁和伤痛,面对挫折,各人的观点和态度却不尽相同。有人看不见希望,便开始失意彷徨;有人面对一片迷茫,依然意志坚强。悲伤之人,不免陷入山重水复之境;豪放之士,却总能看见柳暗花明之景。
北宋一位诗人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经常品读古代典籍,又善于总结自身得失。有一次夜读诗书,颇有感悟,于是赋诗抒怀。下面分享王禹偁的一首《放言》,观点新颖,襟怀旷达,中间两联更值得细读。
《放言》
宋代?王禹偁
人生唯问道如何,得丧升沉总是虚。
宁可飞鸟随四皓,未能鱼腹葬三闾。
傅岩偶梦谁调鼎,彭泽高歌自荷锄。
不向世间争窟穴,蜗牛到处是吾庐。
王禹偁是北宋诗人、宋初名臣。他出生贫寒,自幼刻苦,30岁考中进士,初为县令,后来又担任过司谏、知州等职务。王才子秉性刚直,抱负远大,却屡遭贬谪。王才子喜欢诗歌创作,也曾潜心学习唐代很多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从而让其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
中唐诗人元稹曾被贬江陵,在这期间他写了五首《放言》。后来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也写诗和答。王禹偁有一次翻阅古籍,偶然发现他们的酬答之作,颇感兴奋,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七律。
作者一生经历坎坷,年少时勤奋苦读,入仕后工作踏实,可是由于心直口快,却不讨那些皇亲国戚的喜欢。开篇就抒写了作者明确的观点,“人生唯问道如何,得丧升沉总是虚。”诗人闯荡一生,经常颠沛漂泊,中年之后终于感悟到,生命中最值得追求的事情就是“问道”。
诗人所说的“道”应该是综合诸子百家的观点,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正确指引人们前行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当他心里有了目标之后,就看淡了名利的得失和宦海的沉浮。
接下来的两联值得细读,诗人先阐述了自己遇到困境时的选择,“宁可飞鸟随四皓,未能鱼腹葬三闾。”商山四皓生活于秦朝末年,由于时局动荡、硝烟四起,他们就隐居山林,快乐逍遥。三闾大夫屈原虽然对楚国忠心耿耿,最后却含恨沉江,葬身鱼腹。
诗人堪当大任,他并非不希望建功立业,可是自己的正确主张总是被束之高阁,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又将其视作眼中钉。诗人思虑再三,觉得自己在困境时应该勇于决断,不应效仿屈原,而要像鸟儿一样,在蓝天里自由翱翔。
颈联又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傅岩偶梦谁调鼎,彭泽高歌自荷锄。”傅说曾辅佐殷商安邦治国,但是他刚开始时却是一位筑墙的奴隶。由于君王梦见自己得到了圣人的辅助,于是四处寻找,最终在一个名叫傅岩的地方发现了他,便将其更名为傅岩。
东晋的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挂印、荷锄躬耕,却怡然自得、远离烦忧。王禹偁说傅岩偶然得到提拔,不过是千载难逢之事,平凡人估计就连梦中也不可能如此幸运。与其盲目等待,不如追随陶渊明的步伐。调鼎,指担任重任。
结尾抒写了作者的恬淡襟怀,“不向世间争窟穴,蜗牛到处是吾庐。”才子从小就吃苦耐劳,也经历了无数磨难,所以即使此后一再遭遇贬谪,羁旅之苦、思乡之痛,对他来说都是寻常之事。诗人早已学会随遇而安,安贫乐道,他不争不抢,就像蜗牛那样,处处都能安家。
王禹偁的这首七律观点新颖,作者首先提出“问道”是自己毕生追求之事,而得丧升沉不过是一场虚无。然后诗人又在中间两联化用典故,进一步表达出自己的取舍和好恶。结尾传达出诗人的旷达襟怀,词浅意深,毫无雕琢,令人激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