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传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说起陶渊明,很多人第一时间出现在脑海里的,要么是那座翩然世外的桃花源,要么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情。

我一直在想,东篱下的阳光一定很美吧,不然先生怎么会采菊之后,见南山悠然,人亦悠然呢?

东篱下的月光也该是美的,不然菊花怎么会口角噙香对月吟呢?

01盛年之欢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陶渊明也算名门之后,只是到了陶渊明父亲这一代,家族已经式微。

二十九岁以前,陶渊明以种田、读书为主,期间的主要启蒙都来自外祖父孟嘉,所以

陶渊明的个性、修养大有外祖父之遗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每当对书中的意思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我们有多久没体会过这种单纯的喜悦了?

他好琴趣,明明不懂音律,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的琴,喝酒喝高兴了,就拿出来自娱自乐。“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认为,我领会琴意,懂得琴趣,为什么一定要弹出声来呢?所以,他常常正襟危坐,气定神闲地抚着无弦之琴,陶然忘机。读到这里,顿时觉得陶渊明可爱极了。

陶渊明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思想,而当时的时代思潮是道家思想,所以陶渊明的思想里既有儒家的入世思想“猛志逸四海”,又有道家的出世思想“性本爱丘山”。

这也就导致了接下来十二年时隐时仕的徘徊矛盾。

盛年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他的盛年之欢,只是过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

02杯酒中的醉与醒

二十九岁的陶渊明怀着大济天下的宏愿,做了江州刺史王凝之(咏絮才女谢道韫的丈夫)的祭酒。但由于当时的门阀制度森严,这个时候的陶家不是望族,所以没多久,陶渊明就受不了他人的轻视,辞官了。

不久,州里叫他去做主簿,他辞谢了。后来到了桓玄门下,做了属吏。桓玄野心勃勃,企图将东晋取而代之,陶渊明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开始厌烦了这俯仰由人的宦海生涯,不由得发出了“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感慨。母亲去世,他便辞了官。

桓玄攻下建康,幽禁晋安帝,公开称帝。刘裕起兵讨伐桓玄,这时的陶渊明投入了刘裕的幕下任镇军参军。

刘裕整顿了东晋朝堂,内外都焕然一新,风俗大改,陶渊明以为刘裕是个好领导。但当他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无辜的有功之臣,还凭一己好恶把该杀的桓玄心腹留下来任重要官职。陶渊明的心一下子就凉了,顿时感受到了官场的黑暗,很快又辞官了。

最后一次做官,就是做彭泽令,就做了八十多天,此后,便是彻彻底底的归隐了。

反反复复地出仕和归隐之间,陶渊明终于读懂了自己内心真真正正的向往,不过是单纯的生活,干净的心。

他终于明白了,官场是牢笼,是尘网,是小池子,而他不再愿意做笼中鸟,池中鱼了,他爱的是广阔的天地,是自由的呼吸。

陶渊明的诗有大量的饮酒诗,先生爱酒,是毋庸置疑的。可他是想借酒来麻醉自己,去适应这样一个大梦沉沉的年代,还是想借酒来读懂自己的本真,“渐进自然”,找一处安静的所在呢?

官场不如意,众人皆醉,陶渊明却是越醉越清醒,越醉越清楚自己心之所向。

他到底有多爱喝酒呢?做彭泽令的时候,命令县里的公田都种秣谷,因为秣谷可以酿酒。晚年时,好友颜延之见他生活清贫,送来两万钱,他拿到钱之后,就马上送到酒家那里,存起来买酒。喝酒一般都会喝到醉,喝高兴了就抚琴,喝醉了想睡觉,就遣人家回去,李白有一句诗,用的就是陶渊明的典故:“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陶渊明在酒里喝出了生命的趣味。任世间政权更迭,任时代潮流汹涌,他一个人静静地筑桃源,修篱种菊饮酒,看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生不过一场大梦。

03菊香风骨

陶渊明在做彭泽令的时候,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视察工作,属吏说:“你必须穿戴整齐去拜见督邮。”陶渊明一听,说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丢掉官帽,脱下官服,辞官了。

从此,陶渊明的宦海生涯彻底了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也永远地刻在青史上了。

从此,陶渊明过上了一面种田为生,一面读书为文的生活。

白居易曾评说陶渊明:“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动乱年代里,陶渊明家贫,是没钱来出来做官的。可是后来看到官场的种种黑暗,他宁可不要俸禄,宁可靠自己的双手,也不愿让官场里的尘垢污了自己的白玉心肠,就像灵凤不吃荤膻,陶渊明不会为了五斗米折了气节。

黛玉的《咏菊》中有一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千古高风不仅仅是菊花,也是陶渊明,陶渊明与菊花已经俨然一体了。

陶渊明独爱菊。菊花开在百花肃杀之时,不畏秋霜,独立疏篱,“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这不就是先生千古高风的象征吗?

他的人格,他的诗赋,就像一枝菊花,淡淡妆,天然样,在历史的一角,默默地散发芬芳。

04真正的隐士

苏东坡曾评价陶渊明:“梦中了了中醒,只渊明。”在那个大梦沉沉的年代,读书人一面向往着归隐,一面挣扎在名利场里。不止魏晋,似乎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面临着这两条路的选择,就连诗仙李白,一生也在做官和修仙两条路之间徘徊。

只有陶渊明清醒而独立,在十二年的徘徊矛盾之后,在归隐和出仕之间,坚定地选择了彻彻底底地归隐。

在那个潮流汹涌的年代里,多少人叫嚷着归隐,却在名利场里混得如痴如醉,周旋谄媚,钻营取巧。

这些人不过是端坐自然之外,以风雅之姿欣赏自然,而陶渊明却住在自然里,是真真正正的隐士。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靠着手中的锄头,真正地体味着农家生活的恬淡和艰辛。

木心先生曾深深地感叹:“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人生在世,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富贵繁华吗?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繁花落尽终归土,不过大梦一场。

最重要的不过是,单纯宁静的生活,干净的心。

晚年的陶渊明,就像删繁就简的三秋之树,懂得取舍,懂得坦然面对,生命来什么,我就面对什么,不去多加思索,浪费生命,热爱当前的生活才是最紧要的。

真正的宁静,不是避车马,不是远人烟,而是忘怀得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我只慕,他在动乱风云里打了几滚,还能守得住宁静,守得住初心,忘怀得失,只一杯酒,一张无弦琴,便能体会到生命的无限趣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