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谷任红
图片来源于“东部战区”图库、人民前线、枕戈观澜
庚子年,号令传。疫情未消,洪讯再现。双魔接踵至,急难天地间。子弟兵,闻令动。军民同心干,勠力挽狂澜。旌旗猎猎传捷报,向前向前再向前。——题记
一
她,是飞行师女师长。
她,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女兵方队女领队;
她,是公元年东部战区驻江西抗洪救灾副指挥长。
7月13日,洪魔来袭。
关键时刻,她率队 时间赶赴江西九江,连夜开设抗洪救灾前进指挥所,统筹指挥驻赣抢险救灾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
从此,她每天不是坐镇指挥所处置指挥各部队抗洪救灾,就是在抗洪一线,勘察灾情、会商方案、指导行动……
但对这个极具“燃爆点”的女英雄,在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却极难见到她的身影。
她说,一线官兵才是基石、才是主体。
如是——
面对媒体的采访,她不是婉拒就是偷偷躲在别人身后。
她至今也不让记者写她,哪怕就是这么一段简单的文字。
但她的形象,早已深深镌刻在抗洪一线军民的心中。
二
福建同安,别称“银城”,始建于西晋大康三年。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秀丽的自然景观、鲜明的闽南古民居特色,使其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年6月,随着 的军改,这个秀丽的地方,迎来了一支英雄部队——
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
和驻地一样,这支部队也很“秀丽”。
这支部队的前身诞生于年7月,由贺龙元帅在湖北公安亲手创建。在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 中屡建奇功。
年由师改旅后,再创辉煌。
庚子年抗洪,这个旅五任旅长齐聚江西,共同决战抗洪一线。
首任旅长傅勇,现任东部战区陆军副司令员,战区陆军带队领导,战区驻江西地区抗洪救灾前进指挥所副指挥长,驻九江。第二位旅长王秀斌,现任东部战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战区驻江西地区抗洪救灾前进指挥所指挥长,驻九江。第三位旅长顾中,现任某集团军副军长,集团军赴江西抗洪部队带队领导,驻九江。第四位旅长厉振彪,现任某集团军副参谋长,集团军抗洪部队带队领导之一,驻九江。现任旅长张伟,刚刚从安徽三界训练场返回福建驻地,接到命令后,连夜率领部队转战抗洪一线,驻上饶。在抗洪一线的日日夜夜里——
五任旅长相互之间多次在大堤上相遇,没有客套、没有叙旧;
有的是对险情的组织指挥,
对险工险段的会商,
对眼前成千上万官兵的关爱,
和对身后多万江西父老乡亲的担当。
三
计法良行走在九江江心洲最危险的5.8公里沙土围堰段上,如电的目光因为掺杂着焦虑和疲惫,一如快要耗光电池的手电筒,虽然集中,却已显得不是那么有力。
黝黑的皮肤沾满了新旧污泥,新泥就像打在身上的“黑玉断续膏”,而好些个晒干要掉落的干泥,则被汗毛拽着,随着他手臂的挥舞,像风铃一样飘荡着。
7月10日,自部队接到命令奔赴九江以来,身为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参谋长的他,带领一个营就驻守在这段最危险的点上。
刚来时,洪水都要漫出堤坝了,他和官兵们拼了命装填沙包加固大堤,20多个小时几乎没合眼。
好不容易堤坝加高了、水位控制了,他却不但没有丝毫轻松,反显得愈加焦虑。
身为抗洪老兵的他,深知沙土围堰的隐患:
表面看起来可能平安无事,实则暗流涌动;不知道啥地方就会冒出个管涌或泡泉,如发现处理不及时,就有决堤的危险;据说当年的九江决口,就是这样造成的。而沙土围堰顶住洪水浸泡的有效时间是15天左右,目前已过了7天……
他眺望一下江面,又迈开脚步,仔细一段一段地巡视着堤坝。
突然,他脚下一滑,差点摔倒。
旁边的参谋赶紧扶了他一把。他甩开他的手,继续向前走去。
四
余文元看着坐在冲锋舟里的一位大娘,似乎有些面熟,他把目光投上刚才的村庄,眼睛里立马露出了异彩。
此时,安静下来的大娘也怀着异样的目光正打量着他。一番交谈,大娘情不自禁把余文元抱在了怀里。
22年前,新兵余文元冲进村庄救出一位高龄孕妇;
22年后,老兵余文元再次冲进这个村庄救出一位大娘。
时隔22年,被救者和救人者,居然都是同一个人。
穿梭抗洪一线,类似多年后重返故地抗洪的例子并不鲜见。
当然,更多的是年年岁岁“洪”相似,岁岁年年“兵”不同。
但对老百姓而言,对这支军队来说,人虽换了面孔,情却历久弥新……
五
战士李震,是保障我们去各个点位采访的驾驶员。
小伙子热情、勤快、周到,深得大家的喜爱。
一次,我们的车开到一个地方被限高杆拦住了,旁边的交警见我们是部队抗洪的,忙跑过来移开。
正当我们要向这位交警致谢时,却听李震叫了一声“叔叔”。
原来,李震的家就住在驻地柴桑区,而他保障我们无数次从家门口经过,却从未说一声,更没有提出回家看看。
瞬间,大家都安静下来。
良久,一位同事半开玩笑地说:“大禹治水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你李震抗洪是N次过家门而不入啊!”
而此时,人高马大、一向开朗活泼的小伙子,却腼腆地像个姑娘,低着头、搓着手,不好意思地笑了。
六
22年前,一场特大洪水席卷长江、嫩江、松花江,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伴随这场洪水,一个叫“李向群”的名字,响彻中华大地。
李向群成长在海南特区,家里拥有两个服装加工厂、两个批发商店,一个汽车运输队,在当时, 是个“不差钱”的主儿。
但他却毅然选择当兵。
大洪水袭来时,刚刚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已服役两年的李向群 个报名参加抢险突击队,此后不顾生病、多次晕倒在大堤上,始终坚守抗洪一线。
年8月21日10时30分,从卫生队拔掉针管“出逃”不久的李向群,在扛起沙袋冲向大堤时再次倒下……
家中父母急匆匆赶来,可年仅20岁的李向群,这一次再也没有站起来。
▲李向群。
见到团领导,这位英雄的父亲替儿子交了 笔也是 一笔元党费,将国家发放的两万元抚恤金,直接捐给了灾区,把儿子的骨灰洒在了他奋战和倒下的地方。
,这位父亲向部队提出了 一个要求——不管怎样,我要完成儿子未完成的事业,请让我代替儿子抗洪!
就这样,这位痛失爱子的父亲,穿上儿子生前的军装,在洪水疯狂拍打的大堤上,和儿子的战友们一起,扛起了沙袋,不断向着大堤冲锋……
22年后,同样的洪水、同样的长江大堤,不同的父子,上演了又一幕家国情怀、 大爱。
7月19日,安徽枞阳抗洪一线。
一对瞒着儿子、一路打探的父母,找到了正在抗洪的儿子。站在儿子面前,母亲却半天说不出话来,半垂着头,任凭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父亲则转过身,摘下眼镜,偷偷拭去眼角的泪水。因为长期戴眼镜的缘故,也可能刚配的眼镜架太紧,父亲的侧脸已被压出一道深深的印痕。
突然,父亲二话不说,抢过儿子面前的沙袋就扛了起来。
儿子先是一愣,随即帮父亲拉了一把,再把父亲肩上的沙袋扶正。
站在已经长大的儿子面前,父亲足足矮了半个头,两个相差20多岁的男人,就这样扛起了同一份责任……
进入6月以来,南方洪灾频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积极奋战抗洪一线,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英雄故事,类似父母儿子、夫妻、兄弟同在一线抗洪的故事不在少数。
抗住一次又一次洪峰冲击不曾坍塌的堤坝,把一次又一次管涌、塌方等险情化险为夷的,就是由这样的父子、这样的兄弟、这样的军民累筑起来的。
天道如斯,大爱永存。
七
7月23日,九江抗洪大堤。
一对年轻的男女,正在给“济南 团”抗洪官兵分送西瓜。
两人的身后,还堆着一个个硕大的和一片片切好的西瓜。
经了解,男的叫沈国立,武警福建总队第二支队排长。
女的叫柯少伟,自由职业者。
两人,是夫妻。
7月14日,沈国立从福州回九江休假,恰逢洪水来袭,喝了口水、板凳还没坐热,换上作训服直奔抗洪一线。
丈夫披征衣,妻子紧相随。
柯少伟也把一岁多的孩子托付给母亲,随丈夫一起来到附近的“济南 团”官兵抗洪现场。
开始几天,夫妻俩和官兵一起装沙袋、扛沙包、加固大堤。
见洪水稍稳定后,俩人又做起了义工,为官兵送西瓜和解决各种生活难题,被大家亲切称呼为“抗洪战场最美夫妻”。
无独有偶。
他叫廖金龙,某部班长兼代理排长。
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端庄秀丽的姑娘张雯,两人情投意合, 年“十一”结婚。
临近“十一”,部队接到演训任务,他是班长又是代理排长,走不开也不能走。
他如实告诉女朋友:我们春节结婚吧,春节好,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多热闹,我也可以多请点假陪你出去走走。
她说:好!我听你的。
等待的日子虽然漫长,但她心里却像吃了蜜。那些日子,除了上班,她所有的心思和精力就是筹办他俩的婚礼,并精心挑选了一套雪白的婚纱,她要做他最美的新娘。
他也处理好手头工作,并提前请好了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新冠肺炎袭来,随着武汉封城,全国多地相继禁运,部队也停止了一切异地休假和严控外来人员。
就这样,他们的婚约又泡了汤。
好在通信发达,他们人不能在一起,心却在一块。他们每天固定时间视频,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互相等待,终于迎来了战“疫”胜利。
欣喜之余,他们当即商定7月18日结婚,因为这天是他们认识的纪念日。
可是,7月12日,正准备启程回家与心上人团聚的时候,部队突然接到赴江西抗洪救灾的命令……
他不敢和她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和她说。他默默退了回家的车票,跨入了逆流而上的抗洪队伍。
抗洪第三天,廖金龙的战友发现附近多了一位漂亮的女志愿者,这位女志愿者看廖金龙的眼神很不一样。
而廖金龙也似乎与其有某种默契。
架不住战友的追问,廖金龙如实向大家交了底:这位女志愿者,就是自己未过门的妻子。
原来,即将身披婚纱品味人生 幸福的姑娘,得知廖金龙因为任务再次“抛弃”自己后,心坠落到了谷底。
一夜无眠泪湿枕巾后,她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到他身边去,哪怕不能相认,也可以陪着他一起抗洪!
得知实情的战友,一个个面面相觑……
忽然,有人提议给他俩在抗洪大堤上举行婚礼,立即得到大家呼应。
可他俩却同时拒绝了。
他说,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紧,等抗洪结束后再说吧。
她说,只要每天能看上他一眼,我就知足了。
八
年,九江。
因洪水决堤,部队紧急组织村民撤离。
一个村民撤走了,官兵又向下一个更危险的村庄奔去。
老百姓问:“水马上就淹过来了,你们还去那干啥?”
年轻的士兵回答:“我们是解放军,我们要去救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年7月14日,位于长江中心、四面环水的九江市彭泽县棉船镇,水位超过警戒线3米,多名群众紧急撤离。
而同时,东部战区陆军却增兵名,上岛护卫人民的家园。
有群众问:“你们把我们撤出去,自己却住进来,你们就不怕危险吗?”
战士回答:“这里凝聚着你们的心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的责任。”
一个老大娘当即哭了:“求求你们和我们 吧,我们不要这些房子了,你们才多大啊!”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抗“疫”战场到救灾一线——
“逆行”,始终是这支叫人民子弟兵的军队最美的姿态;
“人民”,永远被他们高高举过头顶。
绝境处,一对老夫妻在拼命地叫“救命”!
他们身后是绝壁,前面是湍流的洪水,两名战士闻讯立即跳入洪水中向他们游去。
可水流太急,他们一次次努力,又一次次失败。
眼看被洪水冲击得精疲力尽、仍顽强向他们靠拢、随时有被洪水冲走危险的战士,两位老人双双跪地大喊:
“求求你们,快回去吧,别来了,别救我们了!”
从求“救”,到求“不救”。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命的交换!!
九
王家坝,位于安徽阜南县南部,南临淮河,与河南省固始、淮滨两县隔河相望。
因拥有“千里淮河 闸”王家坝闸,闻名遐迩。
淮河,古称淮水,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
历史上的淮水,是可以独流入海的。
春秋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导淮至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自南宋建炎二年(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水从泗水分流入淮始,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淮河在形成今洪泽湖等湖泊之后,经召伯湖由夹江在三江营入长江。
没有了入海口,加之夏季降水集中,淮河水患成了流经鄂皖苏等人民的重大隐患。
年,根据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王家坝闸横空出世。
自建成至今,王家坝闸已历经15次泄洪,为保卫淮河两岸人民安澜作出了巨大贡献:
年7月6日,因连降暴雨,洪、淮二河出现四次洪峰,王家坝水位达28.64米,首次开闸泄洪。年6月9日,因暴雨成灾,王家坝水位达28.65米,第二次开闸泄洪。这次泄洪淹没农作物万余亩,淹没庄台个,倒塌房屋余间。此后,历经年、年、年、年、年5次泄洪后,年7月22日和8月22日,王家坝更是在一年内连续两次泄洪。……公元年7月20日8时32分,根据国家防总命令,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泄洪。一时之间,蒙洼蓄洪区4个乡镇、18万亩良田再次化为一片汪洋,坚守在多个庄台孤岛上的19万民众再次泰然接洪。
我们见惯了抗洪,抗洪是把堤加高、把水堵住,不让堤垮塌、不让水漫溢。
而蓄洪是什么?蓄洪是为保别人把门打开,让洪水流进自己的家里……
堵是为了自己,开是为了别人。
这就是“王家坝精神”,这就是西方人眼里谜一样的中国人。
后记
洪水一词,在我国最早出自先秦《尚书·尧典》。从那时起,多年中,有过无数次水灾记载。
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在年内决口成灾多次,重要改道26次,水灾波及范围25万平方公里,淹亡人数以千万计。
长江在多年间水灾记录多次,仅年一次就淹没农田多万亩,淹死14.5万人。洪水令整个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浸泡达3个月之久。
治国必先治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启了现代水利建设新征程,并取得辉煌的治水成就,水患越来越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不断创造新低。
自从有人类以来,水在养育我们的同时,水患也一直陪伴着我们走到现在,今后,仍将一直陪伴我们走向未来。
但是,我们坚信——
只要有共产党在
只要有共和国在
只要有子弟兵在
中华民族的水患灾难
必将大大减少
中国人民面对水灾
茫然无助、听天由命的历史
已经,并将永远改写!
(吴荣鑫、乔灵轩、汪加振、薛维高对本文部分素材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