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田园诗派创始人的陶渊明,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不过这个享誉也是在他死后几百年才被文人们发现认可。他活着的时候,从小家里贫困,仕途一路坎坷,最大的官就是当了彭泽的县令,但当了十几天就彻底辞官归隐,撂下一句话颇有气节的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鼓励我们做事有操守的经典案例。其实按照当时的俸禄来算的话,五斗米还是一份不错的收入,但是最终,他没有为五斗米选择在官场上匍匐,而是选择了归隐,找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一份惬意。才子变农夫,我们把陶渊明无奈之举归咎于当时政治的黑暗。因为处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社会极其不稳定,各种政治力量勾心斗角,本身就让为官的陶渊明忧心忡忡,稍有不慎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更不要谈什么人生理想了,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加上官场上的一些不良作风,让内心淳朴的陶渊明更是深恶痛绝。所以,归隐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但是这样的生活真的就如愿以偿了吗?才华横溢的陶渊明当然饱经政治风云的摧残,回到田园,无比自在,但看似风平浪静田园生活没有尔虞我诈,生活相对来说要淳朴的多,比起做官好那么一点点,但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就会真正的生活压力也让他备受煎熬。当然《归去来兮辞》中明确记载了辞官归来后的愉快心情,就好像是从服刑归来的人,在《归园田居》中也有类似的表达“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把自己想象成自由自在的鸟儿,欢快游弋的鱼儿,可见辞官初期的内心舒畅。但是我们也会快地发现,他过得不是十分的快乐,因为他并不擅长农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禁会想,为什么草盛而豆苗稀,要不就是不善于耕种,要不就是太懒,当然第二种可能立马被否认了,因为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早出晚归,夙夜忧寐,奈何不见庄稼有起色,家境本身就不富裕,现在还是这样经营,在那个男丁作为经济来源的社会,不要说养活老婆孩子了,养活自己都成问题。那么家里就没有这种矛盾吗?我想没有一个人能挑出生活去谈生活,因此这种压力陶渊明也已一定是有的。所以他把这种不快乐写在了他的诗里,因为就算吃不好,穿不好,他也不用再违心地去做官了。所以他的快乐不是真的喜欢田园生活,喜欢田园的幽静,更不是喜欢田园的繁忙,他只是在比较中,发现精神匮乏远比饥饿更让人痛苦,失去自由远比失去人格更让他不悦。所以他用酒来麻痹自己,在没有第三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下,田园还是一个不错的选着。尤其在《五柳先生传》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都不为过,可见日子过得多么清贫。日子过得也是鸡零狗碎,不然也不会常常靠酒来买醉。这时候陶渊明开始向往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在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世俗的私心,嫉妒。老人小孩过得幸福,每家每户都真诚淳朴,在那里,鸡鸭鱼肉充足,没有饥饿之苦,人与人友爱真挚,没有世俗攀比嫉妒。他不仅构想的是个物质富饶的社会,也是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我想千百年来,我们喜欢陶渊明,就是因为他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在没有中,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实现,这种超然与乐观就是我们面对现实的力量。当然,今天的我们温饱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精神方面的建设亟待努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