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对狄仁杰不一般如果你有狄仁杰这样的

久视元年(公元年),一代明相狄仁杰与世长辞,享年71岁。当时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听闻此噩耗,伤心欲绝,特意废朝三日,还一边哭,一边喊道:“我的朝堂空了!”武则天(年-年)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登基的女皇帝,从来都不会因为儿女私情而停下她政治上进阶的脚步。但是,狄仁杰,对于武则天来说,无疑是一个例外的存在。狄仁杰去世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发生,而大臣们又迟迟无法做出决定的时候,武则天都会无比伤感地感叹:“老天爷为什么要这么早地夺走我的国老啊?”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zhé)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很多人都猜测,武则天之所以如此信任狄仁杰,是因为她钟情于狄仁杰,两人关系暧昧。各位,想多了!套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男女)两个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武则天是一个将朝堂和后宫分得极为清楚的人;而狄仁杰也是一个极其遵循儒家思想的正直官员。所以,与其说武则天信任狄仁杰是出于私心,不如说,是因为武则天赏识和爱惜狄仁杰的才华和为人。看过狄仁杰的履历,会发现,搁谁手下有狄仁杰这样的一个下属,都会像武则天这样,对他爱不释手。一、狄仁杰业务能力强,干什么都出类拔萃狄仁杰(年-年),字怀英,羌族,今山西太原人,算是武则天的同乡。他的父亲曾担任夔(kuí)州长史,所以狄仁杰也算是官宦人家出身。狄仁杰是是通过科举中的“明经”考试,进入仕途的。这个“明经”,是文试科举科目中的一种。唐代文举制度有很多科目,分为:明经(多为儒家经典)、明法(法令)、明字(书法)、明算(术算)、进士等五十多种。到后来,变得只重视明经和进士两科。进士科着重考诗赋,而明经则主要考“帖经”(填空)和“墨义”(默写)。狄仁杰以考“明经”出道,所以他熟读儒家经典,也一直持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大家所熟知的狄仁杰,是那个屡破奇案,堪称“东方福尔摩斯”的神探形象。狄仁杰也确实是靠着他天才的破案手段,在官场上一战成名,从而受到了还是唐高宗皇后的武则天的注意。据《旧唐书》记载,凤仪年间(年-年),狄仁杰任大理寺丞(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分管副院长),在一年之内,审理并判决了涉及到10人犯的积压案件,并且没有一桩是冤案。由此,狄仁杰“神探”的美名传扬开来。狄仁杰不仅仅有“破案”的才能,其在外担任地方官期间,也政绩显赫,深受百姓的爱戴。垂拱二年(年),狄仁杰任宁州(今甘肃省宁县)刺史,在任内他也是恪尽职守,公平处理当地各民族居民之间的关系,不偏不倚,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为此,宁州百姓自发地为狄仁杰竖立歌颂他功德的石碑。当时正逢御史郭翰来宁州巡查,不同于其他州县百姓对官吏的不满,宁州的百姓不断向郭翰称颂狄仁杰的德政,为此,郭翰向朝廷如实禀报、推荐了狄仁杰。不久,狄仁杰就被朝廷提拔为冬官侍郎(即工部侍郎,正四品下,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副部长)。除了文治,狄仁杰还具有军事上的才能。万岁通天元年(年),契丹率军攻陷冀州(今属河北省衡水市),狄仁杰临危受命,被武则天任命为魏州刺史,前去抵御契丹的下一轮进攻。与前任刺史不同的是,狄仁杰并没有征调老百姓们去修筑护城工事,而是让百姓们返回田间,好好耕种田地,并说:“敌人离我们还远呢,干嘛搞得这么紧张兮兮的。万一敌人真的打过来了,我们必会抵挡,哪里用得着麻烦老百姓。”不知道是不是契丹军队听到狄仁杰的这番自信满满的话,被吓到了,总之,契丹人立即撤退,不再继续攻打下去。当地的老百姓纷纷歌颂狄仁杰,争相为其立碑,纪念他的恩德。虽然这次狄仁杰没有机会展示他在战场上的军事才能,但是,想必他对军事也是颇有研究,才会如此充满自信。狄仁杰就是这样的奇才,文可以治国安邦,武可以抵御外敌,断案明察秋毫,办事雷厉风行,所谓是“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这样的得力下属,不光是武则天器重他,就连当时的唐高宗李治也是十分信任他。二、狄仁杰为人正直,清正忠耿如果狄仁杰只是一个有治国之才、追求功名利禄的大臣,那武则天也不会对他另眼相看。武则天执政期间,狄仁杰即便中途被贬谪,还是先后两度被升任为宰相,并且被武则天尊称为“国老”。为什么武则天待狄仁杰如此不同?那是因为武则天知道,狄仁杰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他心中的公义和道德,为了天下百姓,所以,狄仁杰总是对事不对人,从来也没有反对过武则天称帝。武则天觉得,自己不可能再找到一位像狄仁杰这样大公无私的名相和贤臣了。狄仁杰不畏权贵、遵从本心的处事风格,从他小的时候就可见一斑。《旧唐书》中记载,狄仁杰还是儿童的时候,家中有门人被害,县吏上门来询问,众人争相答辩应对,只有狄仁杰在一边自己管自己读书,对他们毫不理会。县吏责问他为什么不搭理,狄仁杰答道:“书中的圣贤人如此之多,我都来不及和他们对话,哪有这个闲工夫搭理你们这些世俗的官吏?”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甚至为了恪守法律的公平公正,还公然反对过唐高宗李治的决定,但是,他也不是冒冒失失地大呼小叫地反对,还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还是在凤仪年间(年-年),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的时候,当时的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中的柏树,狄仁杰上报,按照当时的律法,应当予以免职。但是,唐高宗李治却要求将其斩首。狄仁杰上奏说,权善才罪不至死。唐高宗面露怒色地说道:“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让我担上了不孝的罪名,必须要将其处死。”狄仁杰据理力争道:“我听说,自古拂逆龙的鳞片,忤逆皇帝,是非常难的事情,我倒不这么认为。如果碰上的是夏桀(jié)、商纣那样的昏君,是挺难的。但若是碰上尧舜那样的明君,则很容易。我如今幸运地遇到(陛下您)像尧舜一样的明君,所以不害怕会像比干那样被诛杀。……陛下颁布法律,公之于众,徒刑、流放、处死还是问罪,该判哪条罪责都是有差别的。哪里有犯了罪不至死的错,就要判处死刑的道理?如果法律都没有固定的标准,那百姓们的手脚该往哪里放?……现在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棵柏树被砍了就要杀一个将军,千年以后,后人会觉得陛下是怎样的君主?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敢奉命杀权善才的原因,是不想让陛下陷于不讲道义的境地。”唐高宗仔细想想,觉得狄仁杰说得有道理,就没有杀权善才。无论是唐高宗,还是武则天,都知道狄仁杰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出于公平公正,符合当时的法律法规,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不偏不倚,所以,无论是唐高宗临朝,还是武则天执政的时候,都对狄仁杰信任有加,因为知道他既没有野心,也没有私心,一切都是基于维护正义。也正因为此,武则天在天授二年(年),将狄仁杰由一个小小的洛州司马(从五品或从六品),一举提拔为地官侍郎(户部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突然列席宰相之位,可以说是少有的破格提拔。三、狄仁杰的出现,正是武则天用人之际虽然武则天一直被历代史学家所诟病,认为她早期任用酷吏,残害长孙无忌一派和李氏宗族,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武则天在知人善用,选拔人才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当时她选择使用像李义府、来俊臣这样的酷吏,完全也是为了和长孙无忌一派进行对抗。凭心而论,长孙无忌也不见得是什么光明磊落的人。当初,李世民在世的时候,曾经想过要立第三子吴王李恪(年-年)为太子,尽管最后经过长孙无忌的力争,太宗最后改立李治为太子,使得李治顺利即位,成为唐高宗,但是,长孙无忌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吴王恪。正好在永徽四年(年),长孙无忌乘着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等谋反被告发的机会,陷害吴王李恪也参与其中,逼高宗将其赐死。李恪在临死之前,发下诅咒:“长孙无忌滥用外戚的权利,垄断朝政,谋杀善良无辜,祖宗有灵的话,不久的将来,必要灭长孙一族。”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资治通鉴·唐纪十五》长孙无忌的狠辣手段,武则天可是看得明明白白。俗话说“流氓就得流氓治”,武则天认为,对付像长孙无忌这样老谋深算、阴险狡诈之人,就应该用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酷吏,如果是让狄仁杰这样的正人君子和他斗,那是分分钟会被长孙无忌这种道貌岸然的“假君子”给秒杀了。当长孙无忌一族的势力在朝中被彻底根除,武则天真正掌握了政权之后,她就大力从全国选拔优秀的人才,不但改革科举文试制度,还增加了武举制度。所以,才选中了像狄仁杰这样拥有惊世之才,又毫无私心的贤良之人担任宰相。即便是在长寿元年(年),狄仁杰被来俊臣这样的酷吏诬告谋反,并且伪造了狄仁杰的《谢死表》,武则天还是亲自召见了狄仁杰,问他:“为什么要承认造反?”狄仁杰答道:“如果不承认的话,我早就死于鞭打酷刑之下了。”武则天又问:“为什么要写《谢死表》?”狄仁杰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写过这种东西。”武则天才知道是酷吏伪造的,所以免其死罪,只是将他贬为彭泽(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县令。到了神功元年(年),狄仁杰再次被武则天升任为宰相。所以,即便是一点都不待见武则天的司马光,也不得不在《资治通鉴》中承认,武则天在广纳贤才这一方面还是很值得称颂的。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结束语虽然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都是贬低多于褒奖,但是,凭心而论,在她执政时期,确实提拔了不少的忠臣良相,不光是狄仁杰本人,就连狄仁杰举荐的张柬之、姚崇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名臣。尽管狄仁杰具有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但是,他也敬畏武则天的才学、胆识和能力;武则天虽然有的时候会觉得狄仁杰的一些思想比较迂腐,但是也敬佩他的才华、正直和无私,所以他们才会超越君臣间的隔阂,互相信任、互相扶持。相比武则天的眼界和气度,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真是八匹马都追不上。李显能顺利复位,全靠狄仁杰对武则天的劝诫,让其将政权还给李唐。李显成为唐中宗之后,御史袁守一告诉唐中宗:当初武则天在三阳宫生病,狄仁杰曾奏请武则天让李显监国,魏元忠则持反对意见。没想到唐中宗李显却说:“……作为大臣侍奉主子,一定要一心一意,哪有主子刚身体不适,就让太子代为处理政事的道理。这是狄仁杰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讨好我,魏元忠没有做错。”“……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岂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请太子知事?乃是狄仁杰树私惠,未见元忠有失。”——《旧唐书·卷九十二·列传第四十二》如果狄仁杰听到,自己亲手扶持上来的这个李唐皇帝的此番言论,不知该做何感想?(注:本文由[热爱瘦身的鱼]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