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孩子不争气,写个骂儿诗吧,后人令人

天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

陶渊明,那位东晋时期的伟大诗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而享有盛名,可以说是汉魏南北朝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他还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

陶渊明的诗文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他独特的名士风范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烈追求,深深感染了无数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受到了他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桃花源记》和《饮酒》,这两篇作品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传诵了千百年,而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和共鸣。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家是我们的生存之所,也是我们的命运之所”。如果我们想要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隐逸诗人,就必须了解他的家世、他的家庭背景,因为这些元素不仅是他创作的源泉,也是他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了解陶渊明的家庭背景,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诗作,更能体味到这位诗人的情感和人生哲学。他所生活的环境、家族的传统,乃至和家人的亲情纽带,都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

?坎坎坷坷的半生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祖上的功名显赫,家族地位崇高。据传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两晋之交的风云人物,担任东晋大司马一职,被封为长沙公,地位非常显赫。

而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担任武昌太守,权势滔天;他的父亲陶逸则是姿城太守,地位同样不俗。然而,因为父亲早逝,陶渊明幼年时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些清贫。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但由于无法忍受官僚的职务,不久便辞职回归故里。之后,他选择居家务农,并长期居住在庐山脚下的农村。他再也没有追求仕途,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陶渊明经历了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姓氏不详,很遗憾她在年轻时就过世了。当时的陶渊明只有三十岁左右,而他的第一任妻子也只有二十多岁,至今关于她过世的具体原因我们无从得知,只有陶渊明的一句诗:“始室丧其偏”,我们对他的第一任夫人可以说了解甚少。

陶渊明的第二任夫人姓翟。据说翟氏品行高尚,与陶渊明关系和谐融洽。他们志趣相投,共同经历艰辛,陶渊明在前方务农,而翟氏则在后方耕作。当陶渊明担任彭泽县县令时,他获得了三顷公田作为俸禄。

陶渊明计划在这片土地上种植适合酿酒的黏高粱,他在诗中写道:“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酌。”然而,夫人却不同意这一种植计划,坚持必须种植粳稻,因为一家人需要吃饭嘛。

陶渊明最终妥协了,他在二顷五十亩的土地上种植了黏高粱,另外五十亩种植了水稻。然而,不久后陶渊明就因为种种原因主动辞去了彭泽县县令的职位,原先的计划中的黏高粱和稻米大约都没有如愿获得。而翟氏毫无怨言,因为无法搞到米食,他们只能沿袭“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劳动模式,一同勤劳努力地生活下去。

陶渊明和翟氏的劳动生活成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们一同面对困境,相互依靠,共同努力谋生。这样的劳动夫妻稳健、坚韧的心态令人钦佩。

?孩子不争气

陶渊明,一个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可是对于他的五个儿子来说,这似乎并不适用。阿舒、阿宣、阿雍、阿端和通子,不管是来自前妻还是后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懒惰不学无术。陶渊明为了教育他们,写了《责子》的诗歌,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点名批评他们,令人忍俊不禁。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人到了中年,期待着子女能够给生活带来一丝希望。然而,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令人失望。16岁的阿舒懒散无比,15岁的阿宣对读书毫无兴趣,13岁的阿雍连简单的数学都不会,9岁的通子整天只知道吃。至于另外一个儿子,陶渊明没有提及,或许也不怎么样吧。

看着这样一列罗列,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禁感到心凉如冰。陶渊明自己也心灰意冷地说,算了吧,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命运,干脆喝酒解愁吧!

不过,从他接下来的两句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而是一个温暖而慈爱的家长。

当然,他也希望儿子能出人头地,但并不强迫他们读书。这样宽容的父亲,在古今中外都不多见。

?结语

在古代,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无一例外地希望后代能够继承祖业,发扬光大。陶渊明也曾抱有这样的希望。当他的长子陶俨出生时,他写下了《命子》的诗,希望儿子能茁壮成长,但最后几句却说“早起晚睡,愿你具备这些才能;你如果没有这些才能,也无所谓。”他从不强迫后代做任何事情,这正是他的胸怀和智慧之处。

现在的父母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他们的长处,避免他们的弱点。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本性,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他们,实际上是在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不应该的。

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只有充分发展孩子的天性,才能培养出敢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头脑。”只有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明白并接纳孩子的独特之处,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