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实在累了去隐居,你选择诸葛亮的草庐,

我国五千年光辉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无数的隐士们,有些至今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有些并没有姓名流传至今。“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听上去是不是非常时尚、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那么,千年以后的今天,若你受不了生活的折磨去隐居,你是选择诸葛亮的草庐,还是陶渊明的幽然居呢?(诸葛亮)

01诸葛亮式的隐而复出,你等得了吗?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学习和背诵《出师表》可能会唤起很多人痛苦的中学记忆,对我来说也是一样,当时并不能体会到诸葛亮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书写下此句,现在大约略知一二了,他所说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你要反着理解。父亲、叔父去世后,诸葛亮隐居隆中,一边加强学习,增长才干;一边洞悉外界,等候名主。诸葛亮是成功的,他既增长了才干,也觅到了名主。诸葛亮先后被司马徽、徐庶等人推荐给了刘备,尤其是徐庶,非常了解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强烈建议刘备亲自去拜访而不要请他来见,果然,刘备第三次拜访才见到诸葛亮本人。(三顾茅庐)建安十二年,隐居隆中却洞悉天下大势的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雄韬伟略,奠定了此后数十年的蜀汉基本国策,而当时他只有27岁。如果你想学习诸葛亮,你可能得冒点险。要知道,如果孔明的才华不被司马徽、徐庶等人知晓,无人举荐,或无人屈尊三次来访,刘备的建国之路会变成怎样?诸葛孔明的鼎鼎大名和赤子忠心还会流传至今、为无数人所称道吗?今天的我们无法得知。(诸葛亮)

02陶渊明式的真隐,你受得了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仅仅是吟诵这句诗时,脑海里浮想起的青黛山边白鹭飞的画面,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这是真正的隐居生活。陶渊明从江州祭酒到建威参军,到镇军参军,到彭泽县令,再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明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就像现在,不知有多少的打工人,天未亮就奔波于通勤路上时,他们也经常想“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二十岁出仕,四十岁隐居,陶渊明官场二十载,一旦归隐,是真隐,不是假隐。归隐之后,朝廷诏征他、友人劝他再度为官,均被他以身体抱恙等理由谢绝,想必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已深深的慰藉了陶潜的心灵,使他不再感到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也不再沉浸在孤独与惆怅中无法自拔了。如果现在的我们,像陶渊明这样真隐,那我们受得了吗?幽然居的幽然是真的,可是清贫寂寞更真。(采菊东篱下)

03今日之“隐士”种种

从技术条件角度讲,当今的时代不失为最适合隐士生存的时代。只要有网络覆盖,其实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实现远程地办公、交流等等,特别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间,最初以远程办公作”无奈之举“的大公司们,竟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代化办公方式,甚至做好了永久采用的准备。向往”隐士”生活的读者,带好口粮和生活必需品,就可以随心出发了!当然大多数人能接受的,还是相对短暂的隐士体验,比如火了好几年的归隐式度假,备受青睐的山居别墅体验,穿越无人区、无人之境、天空之城等等小众旅游线路……曾经旅途偶遇一对六十余岁的美国老夫妇,欢天喜地地告诉我说,他们预订了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的一个海岛住宿体验,将要过两周没有手机信号的度假生活。这种至为纯粹的“归隐”,恐怕会给很多手机没电就没有安全感的现代人以更多困扰而非愉悦。可是,与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保持畅通沟通、还可以随时处理工作及家庭事务的归隐,还叫作归隐吗?难道不是徒有其表,而丧失了归隐的精神实质吗?(终南山的现代隐士)前些日子网络上出现了“越南山寨李子柒”,在外网上几乎同样地炙手可热,这也反映出了城市化进程“碾压”下,世界人民对简单、质朴、原始、健康的生活状态的无限向往和追求。毕竟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山野中的有机蔬菜和水果还是相当奢侈的消费选择。#诸葛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