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老子不想再装了,种田去了

陶渊明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有志之士,是一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

殊不知,每一个“佛系”之人在“成佛”之前,都是有着满腔抱负的热血青年,都有一段委屈将就的过往,陶渊明亦如是。

说来老陶也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后代,他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也就是他曾祖父是他家官最大的人物了,陶侃,晋朝大司马,所有武官中的No.1。只不过,盛衰乃是大家族的常事。到老陶这一辈,父母早亡,加到家道中落。

不过毕竟是大户人家,小陶从小就博览群书,写作好手,性格也是洒脱不羁。

但毕竟也要养家糊口,没有了祖上的爵位可以继承。

只有自己通关打怪,大展宏图了。

老陶的第一个工作是在29岁,也算高龄了,做江州祭酒,这个职位古时掌管着一州内兵戎、治安、田租、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的官员,看起来事务也比较繁杂,但是我们知道,老陶的个性就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其中有几个关键词,有才,不合群,一般人看不上,任性,真实。

这种人在需要八面玲珑的官场势必呆不久的,果然,没多久,就辞职了。因为“不堪吏职”,也就是太忙太累,破事太多,不想干了。是不是像极了,每天都想辞职的你。

第二次被邀请做官,是去做州中主薄,是个文书工作。可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老陶拒绝了。

中间也有人不理解,比如江州刺史檀道济就劝说他,现在正是太平盛世,适合有贤能的人大展拳脚,你何苦至此啊。但是老陶不为所动,只说,“我比不上那些贤人”,一顿自谦,对方哑口无言。

第三次第四次也做过镇军参军,因为自己对家人说的一番关于想做文官,为隐居做准备的言论而被调去做了彭泽县令。

然后就有了大家熟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怒而辞官的名场面。

《陶渊明传》中如此记载:

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按理说,领导视察,莅临指导,穿上官服去见也是正常。所以这次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因为他是在是不想再伪装自己了,再也无法违背自己的内心了。

陶渊明少时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个志和老杜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同,老杜是希望能够辅佐君主,是政治抱负。而老陶则是更加自由洒脱的志向,心向自然。

因此,即使家里多么困顿,“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也顾及不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误入尘网十三年后,他终于做出遵从本心的决定,“复得返自然”,也让后世无数人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向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3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